■廣東省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陳思慧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明德)中心幼兒園 陳 湛
■天津市武清區第一幼兒園 袁 粵
數學語言是由數學符號、數學術語、數學圖形和經過改進的自然語言組成的科學化專業語言,是進行數學思維、數學表達、數學交流的工具。幼兒園階段的數學語言是指幼兒園一日活動師幼互動中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概念的表達。由于學前幼兒思維處于前運算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前階段的數學語言并非專業性術語,而是融入數學的具體形象、低形式化、低邏輯結構的自然語言。學前階段的數學語言所使用的詞匯,根據主要數學概念一般劃分成以下幾類:形狀詞、方位詞、數量詞、順序詞、比較詞、時間詞、趨向詞。學前幼兒一般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學習。
積木建構游戲是幼兒使用積木進行構造的一種結構化游戲。幼兒選用實心或空心的不同型號、不同形狀的積木,運用鋪平、延長、圍合、間隔、架空、加寬、加高等建筑技能,搭建各種建筑物、交通工具、故事人物等,將物體的主要特征表現在積木建構游戲中。積木建構游戲中幼兒能夠通過實際的操作來獲得大量數學經驗、發現和理解數量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并不斷培養數學語言,掌握學前階段數學領域的核心經驗。數學語言常見詞匯主要有以下幾類:有關圖形的形狀詞,如圓形、方形、三角形;有關空間關系的方位詞,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有關計數的自然數、基數、序數,如幾塊積木、第一、第二等;有關數運算的加法、減法等詞匯,如加一個、少一個等;有關量的詞匯,如大小、高矮、快慢、輕重等;有關測量概念的詞匯,如長度、高度、米、公斤等;有關時間的詞匯,如白天與黑天、昨天與明天等。積木是可以操作的實物,也是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積木建構游戲中,數學語言的豐富性以及合理使用,可以增強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有效提高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也更有利于積木建構游戲往更高層次水平發展。
數學語言在積木建構游戲中對幼兒數學學習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而這些隱藏的重要教育價值卻被很多幼兒園教師忽視。數學語言在積木建構游戲中的運用主要存在以下兩大問題:一是積木建構游戲情境下教師在與幼兒互動過程中數學語言意識淡薄。在積木建構游戲中,雖然有很多使用數學語言的機會,如大積木與小積木、圓形積木與長方形積木等,但是由于教師對數學語言運用的意識淡薄,所以錯過了很多與幼兒進行語言互動的機會,不能很好地做到數學核心概念的滲透。二是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與幼兒互動的數學語言背后需要的數學核心概念知識儲備不足。在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專業素養不足,對數學領域核心概念的把握程度不夠,不知道學前階段應該培養幼兒哪些數學能力。即使是想進行數學語言的互動,也因為知識儲備的不足而無能為力。
教師數學語言的輸入是針對積木建構游戲中幼兒的輸入,是教師通過數學語言的有效使用對幼兒的數學語言以及游戲施加影響的過程。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豐富、規范的數學語言輸入會對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數學概念的理解以及數學運用能力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在積木建構游戲的各個環節中提供良好的數學語言示范,合理使用數學語言與幼兒進行互動,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數學語言輸入環境。
加強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對幼兒數學語言的輸入。首先,需要增強教師的數學語言運用意識。通過培訓等途徑讓教師意識到積木建構游戲中可以有效使用數學語言進行數學教育。其次,多種途徑加強教師幼兒園數學領域的學科知識教育。豐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知識,讓幼兒園教師自身具備熟練、準確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如此才能為幼兒數學語言的學習提供示范。最后,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使用具有難易梯度的數學語言。教師在使用數學語言時,應注意所使用的數學語言要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如方位詞中的上面、下面,是小班幼兒能理解的,而左右對于小班幼兒而言就會太難。
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數學語言與幼兒進行交流,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自覺使用數學語言。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數學語言的輸入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進行:一是指向積木建構游戲材料本身的語言輸入。例如:積木建構游戲區域中投放著各種形狀的積木,教師在幼兒游戲中,可以幫助幼兒辨識形狀,幫助幼兒認識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教師與幼兒一起搭建積木時,可以用欣賞的語氣贊美道:“某某小朋友,你把這塊三角形積木壘在最高處像塔尖一樣?!蓖ㄟ^教師的語言示范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習得數學語言。二是指向操作方法的語言輸入。在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與幼兒探討操作的方法。例如:教師可以說:“我們左邊放一塊積木,右邊放一塊相同的,做到對稱,上面再放一個半圓形積木,搭建一個小房子。”又如:幼兒用積木搭建公園亭子。教師驚喜地感嘆道:“我看你們搭了一個很高的亭子,亭子的4根柱子都是一樣高的,用的都是相同的積木,這4根柱子可以把亭子撐起來了?!苯處熽愂鍪降臄祵W語言為幼兒提供了準確的示范。在游戲的情境中,借助具體可操作材料,在教師的引領示范下,幼兒在理解數學概念與運用數學能力方面能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積木建構游戲本質是游戲,只是在游戲中融入數學語言,促進幼兒數學語言能力的積極發展。既然是游戲,積木建構游戲就應該具備游戲的基本特征,比如自由、愉快等核心基本特點。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應該營造輕松、自由、快樂的環境氛圍,幼兒可以自由地進行搭建,可以快樂地進行充分表達與交流,只有在自由、寬松的環境氛圍下,才能引發幼兒積極的語言行為。積木建構游戲中,教師可以提醒幼兒不要大聲喧嘩影響到其他區域中的幼兒,但是不能為了維持教室內的安靜而壓抑幼兒表達的需求。教師與幼兒平等相處,給幼兒營造良好的積木建構物理環境以及寬松的心理環境,鼓勵幼兒進行積極的數學語言輸出。
積木建構游戲中幼兒自發的數學語言的輸出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幼兒自言自語中數學語言的輸出。當幼兒聽到教師有足夠多的數學語言輸出時,會不自覺地運用數學語言來描述自己做的事情。例如:某某幼兒會邊搭建邊說,“我要把這個長方形放在柱子的上面”“用圓形的當蛋糕”。為了讓幼兒準確規范地輸出數學語言,教師在幼兒園一日活動各個環節都要確保自己數學語言輸出的準確性。二是幼幼互動中數學語言的輸出。幼兒在積木建構游戲中經常會有很多互動,尤其是中大班幼兒,幼兒在游戲中會進行一些數學語言的輸出。在搭建一個家的空間布局游戲中,幼兒用前后、里外、左右等空間方位詞進行交流,搭建床、窗戶等用到一些形狀詞等,這些都是幼兒之間互動產生的數學語言輸出。
從教師“教”與幼兒“學”的角度,積木建構游戲中師幼互動是幼兒數學語言輸出與習得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觀察幼兒積木建構游戲時,應適時抓住教育契機,有意識地圍繞數學核心經驗進行提問,引發幼兒的數學語言輸出。教師通過提問、陳述、重復、總結、提升等方式來提高幼兒運用數學輸出的能力。在這里尤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提問與回應。教師提問應該具有內在邏輯性,層層遞進,層層深入。
例如:案例“量的比較與測量——積木‘長城’有多長”,教師通過一個個問題,讓幼兒學習了從非標準測量到標準測量以及測量工具的運用。比如,可以進行以下提問:怎樣能夠知道長城有多長?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量?除了用手、腳和身體來測量,如果用積木來量,可以用哪一種?在測量的時候,我們要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怎么測?如果告訴別人,他們能知道這是多長嗎?用什么方法才能讓大家都明白?平時生活中,我們有用工具測量的經驗嗎?用哪些工具來測量我們的身高?上述的每一個問題之間都具有內在邏輯,每個問題都緊扣前一個問題,在問題中展現教師“發現—思考—解決”的邏輯思維,這些問題本身就蘊含著重要的數學核心經驗,并通過數學語言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