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七中學 魏學清
新高考引領下的課程給學校留出足夠的空間發展特色,課程建設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學科教研組的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因此,應有效地利用好學科組的校本研修,做強基礎課程、做實拓展課程、創新特色課程,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地發展。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提出“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教學事件”,構成教學事件的主要因素有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實踐—評估—開發的過程,循序漸進。基于此,教研組內組建多個課程開發小組,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需求,尋找課程與學校、學生和教師的結合點,力求探索具有特色的課程實施方案。
案例分享:《生命的探索》校本課程。
原本這是一本講義,是學科組的課題研究成果,內容是將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學話題與教材知識有機結合,運用課外知識豐富課內知識體系,結合化學基礎知識,拓展認知、學以致用,在我校早期的社團活動中使用。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很好的課程素材,它抓住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從跨學科的視角解釋生命現象,有利于培養高中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熱愛生命的豐富情感,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程開發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因此,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完善了課程綱要,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多層次的學習情境,即建立創新實驗室并對課程內容再充實,把講義內容進行改編形成校本教材,從1.0版本進階到2.0版本,以科普知識為基礎,又增加了探究實驗的內容,從理論擴展到實踐,側重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將課堂教學不能充分展現的內容,在校本課程中得以呈現。
善用智慧學習,有效提升核心素養。現代信息技術拓展延伸了教育教學活動的空間,引發教學方式的變化,混合式學習依托線上線下資源,一經使用,很快就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創生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入翻轉課堂的理念,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依托互聯網、微信公眾平臺等,我們成功地將翻轉課堂“嫁接”到教學實踐,構建了“依托信息化平臺的智慧學習”。

依托信息化平臺的智慧學習模型架構
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線上資源的態度,有86.78%的學生表示喜歡利用線上資源,85.06%的學生希望增加重難點知識的微課。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就已經預知學生的潛在需求,準確定位學生的認知基礎,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即找到了“最近發展區”,有針對性地定制課堂中的教學重點、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從而實現個性化學習。
更新合作學習理念,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合作學習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教師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會學生合作的方法,通過設計真實的主題情境,將學生帶入合作學習,學會以積極的心態在合作中競爭。
案例分享:《開發發酵產品,感受傳統發酵文化》項目式學習。
項目設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很多生動的飽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將其融入生物學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科的育人價值。本項目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實施相結合,在真實的情境中,在不斷探究解決驅動性問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形成生命觀念,領略我國傳統發酵技術的神奇魅力,樹立愛國情懷。以“異質分組”為原則進行小組合作,通過查閱資料、獲取信息形成方案;在合作交流、互動分享中達成深度理解、形成思維、發展能力。
項目時長:一學期。
教學對象:高一年級學生。
任教教師:高一年級任課教師,高三年級教師兼任校本課程指導教師。
成果形式:
團隊成果:做出發酵產品,如葡萄酒、果酒、泡菜、腐乳等,并完成發酵產品制作說明書。除了文本成果,還要選擇一種電子形式展示成果,其中包括演示文稿加講解、視頻材料等形式。個人成果:選擇承擔團隊成果中某一項內容,與小組其他成員合作完成項目。公開方式:項目學習的最后一節課將以展示成果的形式收官。屆時每組成員都要呈現制作成品和制作說明書紙介材料,并進行演示匯報,通過師生評價評出獎勵等級。
實踐反思:項目式學習調用了問題解決、決策、創見、實驗等高階認知策略,既有基于他人的成果收集證據的探究性實踐,也有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調控性實踐,還有對發酵裝置的改進,發酵進程中出現問題的解決以及制作演示文稿、視頻及碼書等技術性實踐。在為期一個學期的校本課程實踐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思維支架,幫助他們思考探究。項目中的任課教師與校本課程指導教師也在進行合作,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師師合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認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鍛煉學生在合作中競爭的技能。
課程體系是立德樹人的載體,我們以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主人為目標,兼顧學校辦學的發展,基于學科組的軟件和硬件基礎和已有的研究成果,通過整合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發揮教師的自身優勢,以生物學學科思想為統領,架構了以信息化為特色多維度融合的高中生物課程體系。以校本化資源保障國家課程的高效實施,以校本課程助力拓展類即選修課程的有效開展,依托創新實驗室為將來致力于生物學發展方向的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先修類課程。
在新教材使用一輪的過程中,通過以研讀教材為主題的集體備課,凝聚學科組智慧集思廣益;在依托課題的行動研究中,加強專業引領,提高教師的教學智慧;在以案例分享為載體的實踐研究中,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激發教師的潛能,集中團隊的智慧,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在發現問題—分析研討—確定方案—初步實施—反思總結—交流評價—落實行動的過程中循環進階。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還有課程基地的硬件建設,以因地制宜為原則,我們擴建了原有的實驗室,創設新教材中前沿的實驗開設的條件,并且以生物學創新實驗室為基地,開設選修課程和大學先修課程。
2020年畢業的學生中有一位生物科學愛好者,他在三年的學習中取得的進步很好地說明了課程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這名學生最大的優點是善于提問、敢于提問,但是對生物學最初只是喜歡,教師引領他將自己好奇的問題設計成可行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他的選修課程是生物實驗設計,我們為他創造實驗條件,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他的研究項目獲得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個人組一等獎。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要將生物學與中醫學相結合,立志成為像張伯禮院士那樣為國家和人民奉獻智慧的醫者,2020年他如愿考取天津中醫藥大學。
在新課程實踐中,課程建設給了教師很大的發揮空間,教師能夠真正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師生的創造力得以發揮,潛能也得到激發。不斷創生新的課程,完善課程群建設,將是我們繼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