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文園中學 李 講
美育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通過挖掘美的因素,讓學生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的教學目標。美存在于方方面面,也和各個學科、各種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作為初中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也將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陣地。初中歷史教材中不乏美的因素,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初中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和獨特性,結合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和原則對歷史學科中的“美”進行發掘,借助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美育素材開展美育實踐,有效推動初中歷史美育教學工作。
美,可以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具體的東西,從美學的角度來看,美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那句耳熟能詳的話“世界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歷史作為初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在美的探究與發現方面存在獨特的魅力,初中歷史課程具有獨特的社會美、藝術美和思想美,方方面面都能帶給人美的體驗。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注意從歷史課程中挖掘美育元素,重視美育教學,像是歷史課本中的人物、藝術品或是某些歷史事件,都能帶給學生一種美的體驗。
美育工作對于學生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美育教育本身就存在很強的合理性,但縱觀初中多年的教育歷程,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美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存在很多不匹配現象。不管是學校本身還是教師自身,對美育工作存在的合理性都持肯定態度,但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中,就容易出現忽視美育元素的問題。初中歷史課程的開展,也存在此類明顯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教師對于學科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初中歷史教師自身就認為歷史學科只是一門副科,所以上課的重點在于對學生單純歷史知識的傳遞,而非從中挖掘更多更具有教育意義的元素,所以初中歷史課程仍會存在重課本知識,忽視美育教育的現象;其次,是課堂氣氛不活躍的問題,初中歷史課堂普遍存在單講教材、其他教師兼職歷史課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連基礎的知識教學都不好完成,更不要說是課堂上進行美育工作的實踐探究了;最后,便是美育工作缺乏新意,生搬硬套的問題。好的教育應該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初中歷史課堂上的美育工作更應該摒棄傳統教學中生硬的灌輸式的美育教學方式。
首先,初中歷史的美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認同感。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歷史,其中不乏一些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通過這些文化自身美的征服力,會大大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讓學生被歷史文化所吸引,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次,初中歷史課堂上的美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觀念。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著許多精華,像是尊老愛幼、勤儉節約這些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都可以通過歷史課堂傳遞給同學們,幫助學生感受道德美、文化美,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秉性。
首先,我們要重視歷史教材中的思想美。所謂思想美,就是指歷史上那些能夠給人的情感帶來強烈共鳴和感觸的思想,是一種震人心弦的美。像是我們在學習孔子儒家學派的思想主張時,他所提出的“仁”的思想,在當今這個社會仍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其次,我們在初中歷史課堂的美育工作中還要關注藝術美。所謂藝術美,就是指歷史上的人物所創造出來的勞動產物所具有的美。人本身具有創造力,人的創造力在過去歷史基礎上呈現出的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翻開初中歷史教材,我們從那些圖片中不難發現一些精美的藝術品,小到原始時代一件勞動農具,大到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這些東西一件件都是歷史的進步,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意義。
“道高為師,德高為范”,所謂教師,就是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成為學生的榜樣,起到良好的行為示范作用。初中生正處于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將會影響到學生三觀的形成乃至今后的發展方向。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挖掘美育元素,開展美育教學實踐是順應教學改革的一種必然舉措,在此之外教師更應該關注自身行為實踐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的影響。
首先,教師應該做到平等要求學生和自身。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自己都不到的事情更不能要求學生這樣做,在學生和自身上,應該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像是歷史課上,教師要求學生互相尊重,相對應的教師在提出要求的同時自己就要先做到語言尊重,用自己的行動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其次,教師應該做到在細節處影響學生,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達到美育教學的目的。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聲嘶力竭的吶喊,而是借助巧妙的方式實現教育的目的。像是在課堂上,教師看到地上有碎紙屑,教師彎腰拾起來把它放進垃圾桶,遠比命令學生收拾干凈的效果好,因為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教育的最終目的一定是要轉化到行動上來的,初中歷史課堂上對美育工作的探究實踐,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美育教學,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創造美的能力,將美的學習轉化為美的行動。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個教育目的,給學生提供創造美、踐行美的機會。例如,開展歷史文化展示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關于歷史文化的認識;鼓勵學生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等,讓學生通過視覺、觸覺等多重感官感受歷史美;還可以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悟美,給學生一副古畫或是古詩,讓學生根據詩畫的內容,創造自己對歷史美的理解。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不僅關乎學生個體的發展,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不能忽略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一個合格的學生,必然是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正確的三觀和品德秉性,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必然要受到教師群體的重視和關注。初中歷史是一門美的學科,具有獨特的美,我們更應該相信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從其中挖掘出更多美的元素,為今后的歷史教學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