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市西董街道鶴伴小學 徐喜鳳
當下小學科學的教學,受“教育服務于考試”等觀念的影響,依然側重于科學知識的教育縱深。尤其隨著教育培訓機構的興起,學校與家庭奮起直追,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過于關注,甚至教授的課本內容過深,已經超越了小學生正常的理解范圍,其內容也嚴重脫離小學生的實際理解范圍。小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低、聯系實際能力差,書本知識不能應用于生活,以上這些原因,直接導致小學科學教育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新課程改革提出: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幫助他們獲取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小學科學教學模式亟須革新,將科學教學實踐“生活化”,就是改變小學科學教學困境的根本方法。
無數的科學研究發現證實:科學是一門源自現實生活,并應用于現實生活的學科??茖W的本質是探索事物存在發展規律的學問,所以科學的發展總是在理論提出與實踐驗證的反復中向前??茖W的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綜合的科學素養,包括扎實的理論基礎、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善于實踐的動手能力。小學生處于剛接觸科學知識的初期,對待未知世界充滿了興趣,這個階段是培養他們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而生搬硬套,強行灌輸科學知識,不僅會讓小學生對科學理論一知半解,而且會嚴重降低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看待科學問題的眼光變得固化。其實,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科學成果的身影,教師如果能結合實際開展教學,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培養學生善于從生活入手,觀察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潛意識,這對于學生今后科學素養的提高,具有終身發展的意義。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主要有三大特征:生活化的資源、實踐化的內容以及生活化的方法,圍繞這三個特征,進行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踐。
要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就要以小學生的生活為主,劃定范圍,因材施教,在生活與科學知識間建立交流的橋梁,將課本中的科學問題生活化處理,激發小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研究興趣。以生活為本,首先是要將課本生活化。全國每個地方學生的生活習慣、地理人文均不相同,小學科學課本應該因人而異,切實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做出調整,使得學生在學習時,不會產生陌生感和疏離感,這就拉近了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距離。其次是生活化的選用教學材料,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中,為了解釋理論,或者對相應的科學知識做出演示,為學生呈現一個直觀的科學現象,常需要使用輔助教學的材料。教師在選擇這些材料時要注重材料的來源必須是小學生日常所用到的物品,或者從貼近學生的環境中去選擇、從學生認知經驗的范圍內選擇生活化的材料能夠搭建課本與生活的橋梁,使學生迅速進入現實情境,有助于小學生科學意識從理論向現實生活的轉移。
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必須打破灌輸式教學課堂的牢籠,讓學生的意識釋放出來,自由、自主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對課堂教學情境生活化,促進師生的溝通、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做到教學情境的生活化呢?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分三步完成:
1.以生活問題導入科學知識。眾所周知,科學的知識與實際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教師在進行科學理論的講解時,應避免一上來就對知識展開滔滔不絕的概述和講解,而是要以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的意識從生活向書本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科學學習的主導者,教師主要發揮引導作用,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發現生活與科學問題的聯系,并產生探索的欲望。
2.科學問題生活化展示。教師需要根據科學問題,創建直觀、形地展示平臺,讓學生獲得生活化的科學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比如通過多媒體展示科學現象,模擬科學知識的現實情境,或者根據科學問題組織小組實踐、通過實物展示、實地考察等方式豐富課堂多樣性。
3.探究方式生活化??茖W成果的發現都需要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帶入簡單的探究方式教學,使學生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有小發現,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方式,并驗證科學的理論,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并產生深刻的學習印象。如在學習《溶解》這一節時,提出問題“如何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學生充分發揮自我的探究方式:用手搖晃杯子、小勺子攪拌、將冷水加熱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溶解物質的相關知識,而且“搖晃”“攪拌”“加熱”等基本的操作方式都形成了他們探究科學問題的基本方式。
科學是一門實用性的學科,任何科學理論最終都將作用再實際的生活上。因此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踐中,要特別注重將科學的理論應用于現實生活,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學生在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僅可以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體會到科學強大的實用性,而且會從小養成科學對待問題的品質以及對科學學習的興趣,為今后的科學學習注入動力。
就小學教學而言,科學運用生活化主要從以下兩大方面展開:課外活動科學化、科學學科課后作業生活化。首先是課外活動科學化,學?;蚪處煈ㄆ诮M織相應的科學活動,并圍繞學生的生活范圍去展開這些活動。比如在課堂中完成了《植物的葉》的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大自然,搜集不同環境、不同季節下植物的葉子,并觀察葉子的生長形態,引導學生探索葉子生長的自然規律。學生在觀察、探索的過程中,會總結不同樹木、土壤環境和季節環境下葉子的形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了解樹葉對于植物生長的意義,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科學知識,將培養學生細心、善于觀察的好習慣。
其次,就是科學學科課后作業要趨于生活化,教師應該摒棄課后作業是為考試考點做準備的傳統思想,樹立課后作業是為了給學生發揮自主探索精神、培養科學素養的新認識。因此,科學課后作業的布置要避免題目的難度較大,且不能脫離小學生的認知經驗范圍。只有將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動手能力與書本的知識相結合,才能使科學走近生活,并運用于生活。
小學科學教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初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科學思維、科學實踐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要真正做到教學資源的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生活化以及科學運用的生活化,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將生活與科學緊密聯系起來,培育優秀的科學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