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臺縣南苑幼兒園 鄭彩玲
從廣義角度來講,食育是指通過傳遞飲食安全等觀念、講解飲食文化和營養知識等手段,達成的飲食方面的知識教育。借助豐富的栽種、烹飪等活動體驗,讓孩子感受食材從生長到成熟直至被制作成食物的全過程。使他們在獲得“食”的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形成人與自然需要借助和諧相處維持共生關系的意識,并獲得對傳統飲食文化的了解,能夠在良好飲食習慣的幫助下參與到健康的生活當中。零至七歲是培養習慣的黃金時期,因此,對處于這一階段的幼兒進行食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近些年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穩步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形形色色的食材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大眾的飲食習慣、膳食結構在無形中發生了極大變化。通過觀察現實生活,不難發現,在食材方面,大眾更偏向于購買禽肉類等動物性食物,谷類食物的購買量日漸下滑,整體膳食結構呈西化趨勢。這也就意味著,傳統低蛋白、低脂肪、低熱量、低碳水的膳食結構正在向高熱量、高脂肪的方向變化,這為孩子的健康帶來了潛在威脅。與此同時,幼兒群體挑食、偏食的問題十分嚴重,這促使幼兒營養不良、超重、肥胖現象頻頻發生。
也就是說,就目前的社會現狀而言,孩子的飲食行為習慣和營養狀況不容樂觀。想要突破這一困境,除優化社會總的膳食結構以外,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開展食育課程、使孩子對飲食形成正確的認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指示下,我園設計了獨具特色的食育園本課程,并在實踐中總結了一系列有效經驗。
環境對于人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心智發育尚未成熟的幼兒來說,環境對他們思想、行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在這里,我們所談及的環境,既包括自然、物質環境,又包括人文、家庭環境。在這些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夠形成一個暗示、浸潤的成長空間,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外界的互動調動多種感官去學習,幼兒更容易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1.利用環境促進主動學習
幼兒時期的孩子們思想尚未成熟、對世界的認知也比較淺薄,但也正因為對生活不夠了解,他們更愿意主動探索對環境中未知的信息,并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啟發,學習到正確的知識。例如,在帶領中班幼兒學習園《快樂臘八節》《臘八節的來歷》時,可以將清洗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等各種豆類谷物、熬煮臘八粥的過程利用多媒體,以視頻動畫或圖片的形式一一呈現出來。再者,還可以將洗谷物、煮粥、剝桂圓等照片打印出來,營造臘八節的節日氛圍,創建真實的、充滿趣味的學習、體驗環境。如此,讓孩子在觀察環境的同時對傳統飲食文化形成一定了解,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
2.利用環境引導自主修正
合適的環境不僅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使他們表現出主動學習的欲望,還更能將其與環境傳遞出來的信息緊密結合起來,使幼兒在對比中主動修正自身的行為。對此,教師可以選擇無形環境和有形環境相結合的方式。就小班園本課程《進餐》來說,教師既可以在餐廳擺放一些適合孩子在進餐時欣賞、可以起到提高食欲作用的藝術作品,也可以在墻面張貼鼓勵幼兒不挑食、吃光光的趣味宣傳語。如此,通過閱讀宣傳語、觀察宣傳圖,反觀自身表現,孩子們能夠主動對自身行為做出調整,這對習慣的養成是大有幫助的。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利用無形的音樂達成構建環境的目的。也就是說,在孩子進餐時,可以適當播放輕音樂,營造輕松的氛圍。在他們于輕音樂的作用下放松身心之后,教師可進一步參與到環境的建設中,用輕柔的語言提醒幼兒不要挑食、浪費,并對坐姿不端正、使用餐具不正確的幼兒進行針對性指導,引導他們修正自己的進餐行為。久而久之,幼兒在進餐前就會形成相關的正確意識,并養成在進餐時調整自身行為的習慣。
真正的食育不僅是對飲食行為、習慣的培養,更是包括對農業知識、營養知識的傳遞。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擴充教育空間,豐富課程內容。例如,可以設計《蔬菜水果變變變》《瓜和花》等課程,圍繞著栽種、烹飪這部分知識,為提高幼兒對“食”的認識,使其獲得良好的分辨食材的能力。
在大班課程《蔬菜水果變變變》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帶到園區的小菜園中,讓他們與食材親密接觸,鼓勵他們調動自己的視覺、觸覺、嗅覺感知蔬菜和水果。此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自己摘水果、洗蔬菜,與他們共同準備午餐或晚餐。通過動手摘取、清洗并觀看烹飪食材的過程,幼兒能夠形成“剛摘下來的蔬果不能直接食用,需要反復使用清水清洗”“烹飪蔬菜要少放油和鹽,多吃蔬菜有助于身體健康”的正確意識。教師還可以提前為推進小班《瓜和花》課程做準備,帶領幼兒在園區小菜園栽種瓜苗,讓他們親身體驗從栽種到開花、結果、成熟、摘取、食用的全過程。如此,通過付出勞動、親身參與,他們能夠體會到生命的魅力,對自然中的食材形成更加正確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還應擔負起傳遞營養知識的責任。例如,在午餐、晚餐時間,于孩子進餐完畢后,教師可以詢問其飲食體驗,并告知他們今天這樣搭配食物的原因、有何種營養價值。如此,使孩子形成食用營養食物的觀念,減少他們攝入垃圾食品的可能性。此外,為保證孩子時刻接受正確的飲食教育,園區應與家庭建立聯系,讓家長意識到家庭飲食習慣對孩子行為、健康的影響,建立健康的家庭飲食環境。
綜上所述,在食育教育的作用下,幼兒很容易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獲得辨別健康飲食行為的能力,了解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尤其是在親身體驗食材栽種、食物制作的過程之后,幼兒更能對飲食形成科學的認知、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開發并推進食育課程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并不完全是幼兒園自身的責任,園區應與家庭乃至社會相關部門要形成合作,通力打造合適的食育教學環境。
注: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落實食育課程培養幼兒良好飲食行為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33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