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楠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經由人類生產生活實踐不斷總結和創造出來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綜合。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于我國的民族土壤中,并通過各種物質形態展現出來,但其內在的心理特征、思想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依舊對人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和精神文化世界具有深刻、積極影響[1]。在融媒體時代,人們雖然開始重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藝術,但依舊忽視其蘊含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信仰意識等無形的傳統文化,沒有將其真正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未正確認識剪紙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因此深入探討并正確認識剪紙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剪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大自然的山川河流以及不同地域風俗習慣的影響下創作的作品,創作者利用剪刀等工具將自身的所見、所聞和所想融入紙張作品創作中,既能表現出具有藝術美感的造型風格,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通常人們將剪紙作品貼在門窗、燈籠、墻壁上,能在烘托節日氣氛的同時,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
在剪紙作品的發展過程中,作品題材、創作理念、表現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剪紙藝術通過一定的物質形態,將其蘊含的美好寓意、審美情趣、思想文化等精神內涵展示出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更對新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發展起到良好的啟發和指引作用。如常見的節日房屋裝飾、生活物品裝飾以及宮殿等建筑物的門窗的設計都有效融合了剪紙藝術。
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藝術,其在色彩、紙張和技法的選擇上相對單一,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程度的有效提升,剪紙藝術的文化底蘊也逐步豐富。新時期剪紙藝術具有多種不同形式,如單色剪紙、多色剪紙、襯色刻紙、寫料刻紙等,作品圖案和形式多樣,尤其是二維平面形象向三維立體形象的轉換,可以在有限的紙張上通過簡單的點、線、面融合,呈現出多元化的形象組合,且多為虛實結合,表現為線條簡練平實、結構層次分明合理。
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與新時期的文化元素和理念融合,但剪紙藝術的創作理念一直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作品能將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完美展現出來,因此剪紙藝術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社會功能,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
剪紙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常被人們用在日常生活中的造型、裝飾等方面,如門窗、墻壁、燈籠等。剪紙作品體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觀、吉慶觀、陰陽觀、民俗觀以及圖騰崇拜、宗教信仰等創作理念。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人民憑借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長期的生活實踐,使得剪紙藝術發展日趨完善,當今的剪紙作品形式多樣,造型簡單清新,卻又與農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有著密切關聯,所以大部分剪紙作品都有吉祥喜慶的寓意,蘊含著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質樸的價值觀念以及其渴望改變現實生活環境和對美好向往與追求。剪紙藝術最早起源于宗教儀式,人們利用剪刀等工具將日常所見以及神話故事等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對紙張進行勾勒和創作,鏤空的創作手段使得剪紙作品具有陽紋和陰紋兩種不同脈絡,這都為剪紙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發揮空間,但由于剪紙是應民情風俗需要而存在,所以不同歷史時期的剪紙代表作品較少流傳于世。
剪紙藝術是一種物承文化現象,發展至今已有約1500年的歷史,作為民間傳統藝術代表,其創作題材大多源于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農村生活實際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人們在創作剪紙作品時,以人們的勞作場景、大自然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跡以及神話傳說等為題材,既能展示我國勞動人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又能借物表達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特定風俗習慣。其是中華民族集體表象的一種文化模式,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這不僅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對后代的文學創作起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其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4]。
剪紙作品的創作題材廣泛,從其紋飾寓意中能夠反映出人們的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如“蛙”這一形象源于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蛙”通過剪紙藝術中的互滲造型手法將其創新成豐富多樣的剪紙作品,并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代表作品,但其都保持著人們對“蛙”這一圖騰的崇拜敬仰,因此探究剪紙藝術對明確中華傳統文化的演變具有重要作用。
民間剪紙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更具有較強的社會實用性。剪紙的發展是民俗形式的繼承與弘揚,其基本紋樣、程式化手法等表現形式大多固定,但剪紙藝術起源于人們日常生活所見所想,受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背景、地域文化和民俗差異的影響,使得剪紙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較為豐富的種類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如祭祀剪紙在北朝就具有一定實用性,唐代民間通過印花技術將剪紙印到布料上,宋代的剪紙常被用在陶瓷上,民間的皮影戲也受剪紙影響,在明清之后剪紙被廣泛應用在燈籠、扇面、刺繡上,現代春節期間張貼的門神、春聯、福字、窗花、喜花等都是典型的剪紙作品。
剪紙藝術源于生活,其所需材料和工具簡單又普遍,而常見的剪紙圖形、顏色表現以及構圖形式等都能直觀表達出人們的思想變化,又具有豐富的內涵,其完美結合了中華傳統文化載體的表現形式與情感內涵,強調“意”多于“形”[5]。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具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基礎,其在剪紙作品中的表現主要體現在色彩的運用上,人們通過運用最具有沖擊力和生命力的紅色來表達節日的喜慶氣氛,包括單色、多色剪紙等對同類色、鄰近色的運用也都能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色彩的運用和配置原理,而剪紙構圖形式上運用的均衡構圖、滿構圖以及多維意象構圖等形式都蘊含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和文化內涵,并通過有形的剪紙作品將無形的傳統文化理念進行延伸。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剪紙藝術作為民間傳統藝術,其具有自身特有的審美性、價值性、普及性以及實用性,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剪紙作品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品內涵和價值更符合我國勞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多元化文化藝術形式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正確認識剪紙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