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瓊 順億藝術品店

《老人與海》 王梅瓊/作
傳統石雕藝術博大精深,古時的石雕多出現在佛教石窟或陵墓雕塑中,而影雕工藝則起源于清代的“針黑白”工藝,是對此進行創新而發展出來的特殊雕刻技藝。影雕一般為黑白圖案,用于建筑裝飾。如今影雕藝術不斷發展,已經由原本的建筑裝飾附屬件轉變為一種獨立的工藝門類,由原本的黑白影雕轉變為彩色影雕,并實現了影雕和石雕的有機融合,打破了傳統石雕的平面限制,巧妙結合了石雕的工藝以及影雕的創新性優勢。
影雕工藝具有明顯的繪畫性特征,但其繪畫性也和傳統石雕略有不同。在古時候有繪塑不分家的說法,雕塑中對繪畫也尤為重視,繪畫性特征不單單在雕塑線條、色彩等方面體現,同時也體現在工藝藝術之中。古代雕塑家能夠通過靈活且變化多端的刀工技法為雕塑繪刻出各種線條和棱角,產生豐富的質感和藝術個性。繪畫性雖然讓雕刻作品變得更加真實且美輪美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讓雕塑藝術變得過于側重神韻而忽略形體,逐漸向著寫意的方向發展。對于影雕工藝來說,繪畫性特征主要表現在雕刻人員的運針技巧上,不僅能雕刻出如同照片一般的真實影像,而且還能充分模仿繪畫中的各種手法,審美效果上非常關注視覺,雕塑固有的觸覺則稍有缺失。影雕手法和古時雕塑藝術中的寫意精神有所矛盾,它用空間的靈活變化來表現紋理與輪廓,和西方古典雕塑也有所不同,這一走向與西方古典造型藝術的繪畫性類似,所以比較傾向于繪畫,輕于雕刻。繪畫性特征讓影雕相較于其他傳統石雕藝術來說敘事性更強,題材的表現力和空間處理效果也具有獨特優勢,而且傳統圓雕中不善于表現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影雕表現出來,如將人物與事件貼合到背景環境中,將故事的情節發展展現出來,而且還能實現視角的靈活轉變。
人們對于石雕工藝的評價很純粹,大多都認為只要雕得好看、雕得栩栩如生便是高超技藝的表現。影雕是利用攝影技術網點成型的方式,對網點的大小和排列方式進行靈活控制,建立真實的影像內容。以造型過程來分析,影雕與西方古典造型具有原理上的相似性,以整體的基本明暗作為切入點,之后對其中的細節進行精細打磨,最后則以整體性的目光審視作品的物象并進行調整。影雕追求的審美趣味和西方古典造型也具有相似性,尤其是人物肖像的影雕技藝已經非常成熟,細節的處理與表現已經非常完善。單純的攝影或素描能夠多次修改調整,但影雕工藝利用針雕的方式進行鏤空,所以每一步都是不可逆的,對于雕刻人員的熟練度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影雕逼真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記事功能,相較于照片或紙質印刷品等,在耐久性方面相對更強,即便時間不斷流逝,影雕也會長時間保留美觀的外形和蘊含的信息,影雕的制作材料不會褪色和變形,只要不破碎基本可以永久保存。所以很多國家也利用影雕工藝對一些易損文物進行保護,比如古畫等,這一特點也使影雕成了建筑裝飾中廣泛應用的一種工藝。
雕塑人員可以借助多種可塑性材料創造獨特的藝術形象,雕與刻應用減少可雕性材料的方式,而塑則主要應用增加材料的方式,達到預期的藝術雕刻效果。傳統雕塑為靜態可視的三維物體,立體團塊能夠展現出三維的空間形象,展現出空間的占有度。以雕塑藝術對于空間的定位來看,通常有三維和四維,影雕則處在平面中,利用光感和光影來表現出雕塑整體的立體感。如果說浮雕是相對較“淺”,那么影雕則是“平”,影雕的本質便是在二維平面上創造三維的視覺效果,打破傳統雕塑所具有的空間局限。在大多數繪塑藝術想要利用筆觸等因素來追求可觸性的時候,影雕卻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放棄可觸性,在平面中布局網點,在整個影雕作品中展現出平和如詩般的柔情[1]。
傳統的影雕題材是以風景山水以及人物等為主,一般用作收藏和建筑裝飾等。很多傳統工藝都能夠在時間的沖刷下得以傳承,成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受人們推崇。因此,傳統影雕藝術也需要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不管是文化價值還是實用價值,影雕藝術應用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對其發展來說具有關鍵意義。如今影雕越來越多的作用得以發掘,除卻小幅工藝品和紀念品之外,影雕藝術也應用在了公園、酒店、場館等場所作為裝飾,甚至參與城市文化的建設與點綴,對社會文化起到了弘揚推廣作用,這也是影雕工藝藝術價值的良好體現[2]。
從影雕藝術的發展來看,影雕藝術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而在影雕的發展歷程中,與時俱進和積極交流是最主要的特征。影雕藝術的發展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因此只憑借祖輩們傳下來的工藝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樹立長遠發展的創新性觀念,不斷拓展合作渠道、加強宣傳力度等,這樣才能讓一項傳統工藝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影雕藝術與大型企業及市政單位進行合作,參與到了許多國內外的展覽會中,獲得了綻放其文化風采的機會,得益于此,在我國許多工藝美術博覽會的獲獎作品中也看到了影雕藝術的成就。在2006年,我國許多影雕大師受到了中俄國際貿易部門的邀請,和當地藝術家進行了交流與合作,讓影雕藝術走出國門的同時,也加強了文化交流,獲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以及客戶的青睞。就此影雕走上了國際舞臺,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掘更大市場發揮了顯著作用。
影雕藝術的核心價值源于手工藝術潛在的價值,但與很多傳統工藝一樣面臨著相同的問題,老一代的影雕工藝傳承人不斷退休,從事影雕工藝的工匠越來越少,而且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手工雕刻藝術逐漸被機械化量產取代。傳統工藝的傳承很多為家族內傳承,傳承方式過于封閉,因此很多學徒難以領略影雕工藝的內涵,影雕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傳承人匱乏等問題。對此,影雕藝術需要充分發揮純手工的藝術特色,因為每一件影雕工藝品都是不同的,都是獨一無二的,機械量產化雖然能夠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于傳統工藝的文化價值是一種破壞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當純手工無法為手藝人謀生,那么機械化量產將會成為主流趨勢,傳統工藝的文化價值也會不斷流失。此外還要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使其積極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讓影雕藝術走向多元化的方向,融入其他傳統工藝藝術,開創影雕藝術的全新形式,提高影雕從業者的創造力[3]。
影雕是基于石雕工藝發展的產物,并且影雕的形成與發展體現出了繪塑不分家的基本理念,但在造型與寫實上卻和傳統雕塑的追求、精神具有明顯差異。但無法否認的是,影雕工藝也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和很大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