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可松
陶塑藝術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獨具藝術魅力,自戰國至秦漢,陶塑的種類不斷豐富,制作方法日趨豐富成熟。漢代時期的陶塑藝術,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開創了新的局面,從早期繼承秦代陶塑明快洗練的寫實風格,到中后期造型生動、不拘細節的風格,展示出陶塑創作經歷的演變與創新。藝術的規律是一致的,現代陶藝創作與歷代陶塑發展密不可分,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中國現代陶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風格的影響,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陶塑之路成為相關陶藝創作者面臨的問題。將漢代陶塑審美特征與現代陶藝創作有機結合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行性的路徑。漢代陶塑從整體來看題材廣泛,更加注重精神內涵,整體感強,造型活潑生動且表情豐富,具有古拙簡樸又不失靈動的審美特征,能夠為中國現代陶藝創作提供必要的靈感來源。
漢代早期陶塑繼承了秦代陶塑的具象與寫實化,注重細節的雕塑。漢代中后期的經濟發展促使陶塑出現新的面貌,更多體現了生活場景、物品和各種姿態與造型的人物,用高度概括的手法來表現,取大勢去繁縟,注重精神性的刻畫,整體感強,突出動勢,具有一種簡約、樸拙的自然審美感。
漢代陶塑工藝主要由手塑和模制構成,因此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化繁為簡,以簡潔的手法制作令人滿意的作品。漢代人物陶塑從外形來看,形體簡單,特征簡化,但姿態較為多變,獨具審美價值。且漢代陶塑不僅可以作為單獨的個體進行欣賞,其造型還具有與外部聯系的動態趨勢,有著與場景相符合的整體性,人們在觀賞這類陶塑時會自然而然地與陶塑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聯系,仿佛賦予了陶塑生命。漢代陶塑的傳神性不依靠精雕細琢,將關注點從事物的表面特征轉為對自然樸拙的形式探索,逐漸形成了漢代陶塑簡練、概括、夸張的創作手法,使陶塑作品生動傳神、富有神韻。例如,在塑造跳舞形象的人俑時將面部特征簡化,重點放在整體造型上,把握動作趨勢,使之具有動態感,顯示出升騰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機。
漢代陶塑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陶塑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獨特的藝術性,更是因為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漢代陶塑不拘泥于表現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是通過陶塑創作向世人傳遞著某種思想與精神。例如,作為陪葬品出土的“哺乳俑”展現了一位母親哺乳嬰兒的場景,只見這位母親盤腿而坐,面容慈祥。雖是一幅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畫面,但通過陶塑將母親的形象定格放大,散發出母性的光輝。另外,漢代陶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百姓對于生活的美好訴求及想象。通過對勞動場景、生活場景、娛樂場景的塑造,一方面真實再現了漢代的社會風貌與風土人情,另一方面傳達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極具感染力。
藝術作品是對所處歷史時期文化的直接體現,通過對漢代陶塑變化的分析可以相應地了解漢代文化的演變過程。當時的文化繁榮與開明的統治政策促成了漢代陶塑的成就。漢代人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響,他們能夠使這些文化殊途同歸、兼容并蓄,發展為自己獨特的文化。漢代陶塑借鑒了以往陶塑的優點,例如商代的古拙、西周的精巧、秦代的宏大等,取各朝之所長,同時吸收了百家之思想,融合了儒家思想的嚴謹性、老莊思想的自然性,共同在漢代陶塑上體現出來。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對于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現代陶藝創作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斷進行創新,但如果要可持續發展,應借鑒漢代陶塑中的自然審美觀,“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在廣闊的外部世界中去尋求美、占有美,使陶藝創作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從陶藝本身出發進行探索。首先從材料來看,不論是漢代還是現代,泥土都是陶塑制作的通用材料,現代的泥料種類更為多樣,選擇余地更大。不同種類的泥料最后所呈現出的陶塑風格也有所不同,因此作為陶藝創作的基礎,應根據創作設計對陶塑材料進行感悟,合理選擇與自身感受和情感相符的材料。其次從創作技藝來看,現代陶塑相對于漢代陶塑增加了現代化的工藝技術,雖然能夠完成陶塑基本工序,但仍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手工創作的陶塑作品更加靈動與栩栩如生,承載著創作者的思想與情感,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代陶塑工藝應達到一種自然的狀態,真正體現出返璞歸真的精神訴求。
現代陶塑創作多受到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以抽象化為主,而在中國傳統審美中生動傳神則是最主要的特征,這點從國畫、雕塑、漢代陶塑中都可以得到印證。中國現代陶塑創作如果想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就必須吸納更多的受眾群體,使陶塑創作符合大眾審美,因此可以將漢代陶塑中的傳神性應用到現代作品中,使之獲得文化身份的認同。漢代陶塑制作題材廣泛,內容涉及人物、植物、動物、建筑、器物等,但都具有生動傳神的特點。需要注意的是,現代陶塑創作在借鑒其傳神與寫意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表現技巧上而使創作停留在表面,這樣只會使作品變得不倫不類,而是應該將重點放在表達對象上,融入創作者的真情實感,賦予作品生命力。
陶塑不僅是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還應作為文化傳播與精神交流的載體。漢代陶塑之所以備受關注,在于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遺產。即便是以今人的眼光去審視漢代陶塑作品,也會被其自然生動、樸拙簡約所吸引,被其中滿含的生命力所感染。漢代陶塑的文化性是現代陶塑創作的典范,在不以實用性為目的創作需求下,現代陶塑創作應兼具精神性與審美性。這要求陶塑創作者用心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能夠把握住生活中的創作靈感,在關注生活、關注人性、關注社會的過程中通過陶塑傳達出相關思想與文化,使現代陶塑具有精神內核,體現出樸素的世界觀與達觀的人生態度,從而推動中國現代陶塑創作的發展進步。
漢代陶塑的審美特征啟示現代陶塑創作應積極探索創新,活躍創作思維。首先,在現代陶塑創作中不應堅守傳統狹隘的思想理論,故步自封。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趨于融合,只有將眼光放開才能看到技術、觀念、文化的革新,才能夠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斷完善自身的創作理念,不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其次,對于外來文化也不應一味地吹捧,而對本民族文化全盤否定。中國現代陶塑創作與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如何擺脫西方藝術形態的束縛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是現代陶塑創作者必須面臨的問題。因此,現代陶塑創作應找到自身的文化定位和價值取向,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同時尊重外來文化,看到其中可借鑒的優秀部分,使中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機結合,創作出更符合時代的陶塑作品。
漢代陶塑是漢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漢代文化重要的載體之一,同時也對現代陶塑創作具有啟示意義。漢代陶塑的“自然審美觀”啟示陶藝創作應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傳神性啟示現代陶藝創作深入發掘傳神與寫意性,精神內涵性啟示創作者應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文化融合性啟示創作者應正確看待中外文化的關系,做到兼容并蓄,從而提高現代陶藝創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