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萌萌
我國草木染的歷史可追本溯源至新石器時代[1]。經發現,草木花果的根、莖、葉、皮幾乎都可染色,而后經過歷代人不斷實踐,最終獲得了草木染色的方法。西周時期,朝廷專門設置了染官負責收集染草染色;漢朝時期,草木染逐步發展壯大,關于草木染的色彩名稱,在中國許多古籍文獻中也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記錄,如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關于植物色彩的名稱[2];明朝時期,《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中記載了57種植物色彩的名稱;到清朝時期,《雪宦繡譜》記載時已經高達704種。例如,藍染布從藍色的濃到淡就有如墨、鴉青、幽夜、靛青、山影、晴穹等十幾種名稱。關于草木染的制作,早在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記載了靛藍染料的制作方法及藍染工藝技術。到今天為止,隨著傳統草木染技藝的不斷成熟與突破,草木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色彩樣貌及染色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19世紀中葉出現了化學染料與合成染料,便捷的染色方法、艷麗的染色色澤、持久的染色色牢度、相對低廉的價格等優勢,使傳統草木染技藝經受了一場時代變革中的大考驗。到現今社會,高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一方面帶來了高度發展的社會面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可挽回的環境損傷,人們逐漸意識到合成染料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對自身健康的隱性威脅,使得這種傳統技術又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
天然染料的來源一般包含植物、礦物、微生物和動物,其中植物染料最多,也就是草木染染色的原材料,很多用來提取染料的植物本身就是中藥。《中國藥典》(1985年版)收載的植物藥材有554種,有些植物種類和染色植物種類完全一致。藥典和本草記載的有關植物有紅花、梔子、蓼藍、姜黃、蘇木、五加皮、紫草、郁金、茜草、皂莢、大血藤、光葉菝葜、葡萄、橘紅、金纓子15種[3]。這些能夠染色的染料同時具有中藥本身的功效,來源也極為廣泛,為天然草木染藝術的實現提供各種可能性。
在技術的不斷變化和革新中,結合草木染自身的偶然性,包括扎制手法的不同、染材劑量的不同、染色水溫的不同、浸染時間的不同、媒染劑量的不同等,即使是一樣的布料與染材,制作出來的作品也各不相同,通過各式各樣的防染技術,如扎染法、藍印花布法、夾擷法等得到美觀的圖案與肌理,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
圖1是一款以仰韶彩陶紋樣為元素的家居產品設計。其中包含床品四件套、抱枕、掛毯、地毯、茶壺茶杯墊、蒲團墊等家居產品設計,設計靈感來自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出土的彩陶紋樣,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也被稱為仰韶文化。繪制在白色夾砂紅陶缸上的鸛鳥石斧圖在今天的仰韶文化博物館能找到復原品,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如圖中被罩上的圖案就是它,小茶幾蓋布和地毯上是人面魚紋,枕頭上是植物紋,抱枕上是雙魚紋。
以仰韶彩陶紋樣為設計元素,將傳統草木染技藝和扎染技藝結合完成設計作品,因在現代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基本不能普及,且現代人對遠古文化更為疏遠,借此設計緬懷先人,把中國傳統手工藝以及仰韶彩陶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樣式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表達了現代人對于原生態的追求與渴望。

圖1
使用的染色材料為中藥——茜草,茜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植物染料,也是一味常被用藥的中藥,有涼血化瘀的功效,中國茜草染出的色澤一般以磚紅色為主,莖葉較粗的茜草則更為上乘,可染出類似大紅的色澤,而印度茜草則能染出更為艷麗的玫紅色澤。此次設計作品選用的是中國信陽地區種植的茜草,使用中藥材料染色,不僅環保,無污染,且對身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防染方法使用的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扎染,制作方法為:第一步,先用扎染扎出所需要的紋樣和圖案;第二步,從茜草中提取染液,除藍染外,多數染液的獲得方法均為煮染法,即把準備好的茜草清洗干凈,放入鍋中煮開待用,撈出染材,加入清水,再次進行沸煮,第一遍的作用是去除雜質,第二遍開始提取染液,染液提取完成后,進行染色;第三步,把預扎好的面料放入染液中染色;第四步,進行媒染,媒染是用以固色的過程,保證染出織物的色牢度,值得一提的是,想讓被染物變紅,媒染過程加酸,變黃,則加堿;第五步,拆掉手縫線,清洗面料,晾曬;第六步,熨燙,制作床品四件套和抱枕成品。地毯采用布染裁條、鉤針編織圖案的方法完成設計作品。
因草木染所使用的染材一般為中藥,中藥自古以來就具有獨到的功效,有的中藥能驅病治病,有的則能防病,現代人對中藥養生頗為喜好,草木染就此逐漸回歸,使用傳統草木染技藝制作而成的家居產品涵蓋中藥本身的藥理特性,同時帶有環保、養生等一系列優點,逐漸受到大眾的喜愛。
因草木染技藝的特殊性,和化學印染色澤鮮艷的家居產品相比,草木染家居產品呈現色澤溫潤,形式質樸清麗,圖案拙樸(圖案技術如扎染、夾擷、藍印花布等都為純手工完成)。絕大多數匠人和藝術家都喜歡制作出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風貌的家居設計作品,如事事如意中的“事”與“柿”同音;石榴籽多預示多子多福等,這些作品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是常被用來進行設計的題材。有的做成軟裝飾,即相框、裝飾畫、掛毯等,有的做成床品、抱枕等,是不可或缺、常見的生活用品,在營造生活情感氛圍、升華居住工作空間等方面都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這種技藝也具有不可重復性,兩次制作一樣的圖案,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有微差,很多人認為購買這樣的家居設計產品既是個性的彰顯,也為傳統文化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貢獻自己的力量。
傳統草木染技藝從古至今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技術也在不斷革新、發展、進步,不斷在傳統經典與現代發展中尋求平衡點,傳統草木染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制約因素,包含純手工技藝需要較多人力來完成、產品價格偏高、色牢度不穩定等,這是這種技藝向前發展需要解決的幾大問題。傳統草木染技藝踐行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極大程度實現了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對我們的家居產品設計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標。
本文對傳統草木染技藝的歷史情況、工藝現狀簡要說明,結合自己的設計作品對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家居產品設計中的運用進行了詳細分析。傳統草木染技藝是我國一項極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家居產品設計相結合,融入創新、文化和歷史,讓家居產品更富有價值,同時也是對傳統草木染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