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科學與哲學的當代嬗變

2021-01-08 15:32:46
特區實踐與理論 2021年2期
關鍵詞:文明人類科學

盧 風

2016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批示》中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是基于對人類文明發展大趨勢之正確認識的重要洞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已出現了呼應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科學和新哲學。這種新科學和新哲學必然會隨著人類走向生態文明而成為主流科學和哲學。

一、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

生態文明新時代是相對于工業文明時代而言的。工業文明誕生于18世紀的歐洲,它伴隨著殖民主義戰爭和商業貿易而擴展于全球,于20世紀末在達到巔峰的同時而日益暴露出其根本弊端:它是不可持續的。工業文明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現代科技創新所支持和推動的物質生產力大發展和現代民主法治。

工業文明時代的科學是以牛頓物理學為典范的現代科學,工業文明時代的哲學是以康德哲學為典范的現代哲學。工業文明取得了偉大成就,這便意味著其指導思想——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有正確的方面;它日益暴露出致命弊端——不可持續性,這便意味著其指導思想——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有致命的錯誤。

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大體上互相支持,雖不構成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但給出了一種支持工業文明發展的觀念體系,這個觀念體系包括世界觀(自然觀)、知識論(蘊含科學觀)、價值觀、幸福觀、人生觀、文明觀、發展觀等。我們可稱這個觀念體系為現代性思想體系,學術界也簡稱其為現代性(modernity),它就是工業文明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就是指導從歐洲到世界各地現代化建設的思想體系,它滲透于制度、彌漫于媒體,且積淀于現代人的意識深層,至今仍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個思想體系的自然觀、知識論和發展觀與現代科學直接相連,其價值觀、幸福觀和人生觀則與以康德哲學為典范的現代哲學直接相連。

(一)現代科學的成就

現代科學糾正了許多古代人的認知錯誤,例如,伽利略糾正了亞里士多德關于“重物下落比輕物快”的錯誤,哥白尼糾正了托勒密關于“太陽繞地球轉”的錯誤,等等,也強烈建議人們不要相信神靈鬼怪的存在。牛頓物理學用嚴密的數學體系簡潔地說明了太陽系的運轉,其重要成果沿用至今,如發射火箭、衛星仍要用牛頓力學。贊頌現代科學成就的文獻很多,本文不再贅述,只是簡明概括現代科學直接支持的自然觀、知識論(科學觀)和發展觀。

物質還原論:看似復雜的事物都是由相對簡單的部分構成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其各構成部分的總和,且不多不少,就是其各構成部分的總和。例如,一個水分子就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總和;一輛汽車就是構成它的所有零部件的總和;一個人的身體就是構成它的所有DNA的總和,等等。所以,把一個事物的各構成部分認識清楚了,也就是把這個事物的整體認識清楚了。

數理還原論:看似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自然事物都是受邏輯簡單且永恒不變的基本規律制約的,人類可憑其理性,用數學語言(如微分方程)去表征隱藏于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現象背后的永恒不變的規律。例如,電和磁可表現為無數種現象,但其本質關系被麥克斯韋用簡單明了的方程組揭示出來了;物質和能量更可表現為無數種現象,但其本質關系被愛因斯坦用一個非常簡單的等式(即質能方程E)揭示出來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和質能方程都是永恒不變的規律,即是不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規律。總的來講,自然界的規律是可以用線性方程表征的,那些看似不可以表征為線性方程的復雜系統,最終總可以被化整為零或無限疊加地用線性方程加以表征。對自然系統的這種看法與上述第一點是完全一致的:任何復雜事物不多不少就是其各構成部分的總和。

完全可知論:正因為支配萬物之變化的規律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人類每揭示出一條自然規律,自然所隱藏的奧秘就減少一分。人類知識(以現代物理學為典范)正逼近“終極理論”。所謂“終極理論”就是關于“自然之終極定律”的理論。我們若把握了自然之終極定律就意味著“我們擁有了統轄星球、石頭乃至萬物的規則之書(the book of rules)”。①Steven Weinberg.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New York,1993, 242.換言之,我們若把握了自然之終極定律,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一切自然物,從而可以隨心所欲地改造世界、制造物品、創造財富。

征服自然論:人類對自然物或自然系統(包括生態系統)的控制力度的增強或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力量的提高就是文明發展的標志,人類生活環境越是人工化,人類能加諸自然物的技術含量越高,文明的水平越高。簡言之,文明發展就意味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增強,或說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增強就是文明發展的標志。

(二)現代哲學的重點在價值論和價值觀,①其核心是奠基于主客二分的人道主義,也是人類中心主義

①價值論(axiology)不同于價值觀,價值論是關于價值是什么和價值的根源是什么的哲學理論,而價值觀指人們重視什么、不重視什么。

在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所著力闡述的價值論以及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微妙的矛盾,這種矛盾是自然科學所支持的自然主義和康德哲學的反自然主義倫理學之間的矛盾。據現代科學看,人與非人動物有共同的祖先,人類基因與黑猩猩基因的差別微乎其微,但現代哲學一直著力表明人與非人自然物有天壤之別,著力凸顯人之絕對超越于非人事物(包括非人動物)之上的尊嚴和價值。“上帝死了”以后,現代哲學一直試圖確立一幅世界圖景,使人類能在其中穩居至尊地位,就像上帝在歐洲中世紀世界圖景中那樣居于至尊地位。根據現代科學,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是由其物質結構決定的。如果人的本質也就是其物質構成,那么人何以能具有康德所說的那種一切非人事物(包括非人動物)都決不可能具有的尊嚴、權利和自由呢?現代哲學不能接受人的本質就是其物質構成的說法,而必須堅持心物二元論或主客二分說。根據這種哲學,人的本質不在其物質構成,而在其超越于一切非人事物之上的能力——理性。這一觀點其實也不新,就相當于說人有心靈(mind)或靈魂,而一切非人事物都沒有心靈或靈魂,此說已包含在基督教神學之中。人的本質在于其心靈,而不在其身體,理性是心靈的功能,而非身體的功能。心靈的功能不是由物質決定的。人憑其理性而能認識自然并理解道德律,通過對自然的認識而“為自然立法”,并通過對道德律的自覺而自治(自律)。只有人才有理性,一切非人事物都沒有理性,所以只有人才具有不可剝奪的尊嚴和權利。只有人才有內在價值。所謂內在價值,就是內在于人的理性的價值,就是理性本身的價值。既然理性就是人性,那么內在價值就是人性自身的價值。人是目的自身(end itself),人類共同體是“目的王國”。內在價值也就是目的自身。

據此,人類理性是一切價值的源泉。非人事物沒有內在價值,而只有工具價值,非人事物的工具價值源自人類對非人事物的認識、欣賞和使用。例如,現代人發現了石油的用途,石油就有了價值,在人沒有發現石油的用途之前,沉積于地下的石油毫無價值;人發現了九寨溝的美并欣賞其美,九寨溝就有了價值,在無人發現并欣賞九寨溝的美之前,九寨溝就毫無價值;人喜歡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樣子,大熊貓就有價值,若沒有人喜歡,它就毫無價值。有理性的人是自由的(即能做出關于善惡對錯的選擇),他們的行動服從于自由律(即道德律),而一切非人事物都無所謂自由,它們的運動受制于因果律(必然性)。就這樣,現代哲學把宇宙萬物嚴整地一分為二:主體與客體。主體是有理性、尊嚴、內在價值、權利和自由的人,客體是沒有理性、尊嚴、內在價值、權利且受制于必然性的非人事物。

有了這么嚴整的主客二分,也就順理成章地有了事實與價值的二分。事實與價值是完全不同的,事實源自客觀世界,而價值源自主體意識。所有的實證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只研究事實(包括不同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而哲學之獨立于科學的職責就在于研究價值。有了主客二分以及相應的價值與事實的二分,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之間的矛盾就被掩蓋了,甚至被消解了。二者可相安無事地各司其職,共同支持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既為工業文明的發展提供智力資源,也為工業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宣稱可逼近“終極理論”的現代科學可為征服自然的技術提供不竭的日益豐富的知識,宣稱只有人才具有內在價值的現代哲學為人類征服自然提供了道德辯護。

在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的支持和辯護之下,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就表現為“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表現為征服自然的有層級組織的集體行動。人們大量開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氣、頁巖氣、鈾等礦物能源,發明和使用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的機器,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們“大量消費、隨意廢棄”(伴隨著貧困的減少)。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隨著這樣的發展,總有一天能讓地球上的全部人口都脫離貧困。技術樂觀主義者認為,貧困只是個技術問題,隨著技術的必然進步,貧困問題肯定能被徹底解決。①[美]拜倫·瑞希:《人工智能哲學》,王斐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20年, 第275-276頁。然而,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突顯的全球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包括森林銳減、物種滅絕)和氣候變化,都表明工業文明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種種跡象表明,在嚴重貧富不均的工業文明格局中,按長期形成的模式發展,沒有等到尚存的十來億貧困人口脫貧,地球生態圈就可能崩潰。也就在這個歷史關頭,新科學問世了。里夫金(Jeremy Rifkin)說:“一種新的科學世界觀正在逐漸形成,…… 舊科學把自然視為客體;新科學把自然視為關系之網。舊科學以抽離、占有、解剖、還原論為特征;新科學以參與、補給、整合和整體論為特征。舊科學承諾讓自然不斷產出;新科學承諾讓自然可持續進化。舊科學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新科學力圖與自然建立伙伴關系。舊科學格外重視人類相對于自然的自主性;新科學則希望人類融入自然之中。”②Jeremy Rifkin.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11, 224.

二、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科學

什么是新科學呢?有人稱新科學為非線性科學、復雜性科學、系統科學,也有人稱其為混沌理論,筆者傾向于稱其為復雜性科學。

那么什么是復雜性科學呢?美國圣菲研究所的成立是復雜性科學誕生的標志性事件。該研究所對復雜性和復雜性科學給出了較為簡明的界定:“復雜性產生于任何多個主體交互、相互適應以及主體適應環境的系統。這些交互和適應在宏觀層面產生系統演化過程和常見的令人稱奇的‘涌現’行為。復雜性科學試圖找到能夠在這樣一些不同的物理、生物和社會等系統中導致這種復雜性的共同機理。”③張軍:《從簡單到復雜——復雜性科學之旅》,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0頁。

那么什么是“令人稱奇的‘涌現’”呢?有人認為,“涌現即復雜性”。④張軍:《從簡單到復雜——復雜性科學之旅》,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3頁。美國著名研究復雜性的科學家霍蘭德說,涌現現象是以相互作用為核心的,它比單個行為的簡單疊加要復雜得多。涌現性告訴我們,一旦把系統整體分解成為它的組成部分,這些特性就不復存在了。涌現性是復雜系統區別于其他系統的關鍵特征。⑤張軍:《從簡單到復雜——復雜性科學之旅》,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3-14頁。

生態學是復雜性科學的一部分。如格雷克(James Gleick)所言:“混沌在20世紀70年代作為一門新科學而興起之際,生態學家們注定要起特殊作用。”⑥[美]詹姆斯·格雷克:《混沌:開創新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4頁。混沌理論研究就是新科學發展的最新階段,說生態學家們在混沌理論研究中起特殊作用,就意味著生態學是新科學的一部分。事實上,生態系統正是復雜系統中的一大類。

新科學直接挑戰了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的基本立場。擁戴新科學的學者們認為,20世紀的科學史僅有三件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混沌理論的問世。他們認為,混沌理論的問世是20世紀物理科學中的第三次大革命。就像前兩次革命性發現一樣,混沌理論顛覆了牛頓力學的基本原則。有一位物理學家概括得好:“相對論排除了對絕對空間和時間的牛頓幻覺;量子論排除了對可控制的測量過程的牛頓迷夢;混沌則排除了拉普拉斯決定論的可預見性狂想。”⑦[美]詹姆斯·格雷克:《混沌:開創新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6頁。其實,量子物理學和混沌理論共同排除了在歐洲思想史上源遠流長的決定論。海森堡發現的“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亞原子粒子的運動不遵循決定性的規律,而混沌理論告訴我們,中觀的復雜系統同樣不遵循決定性的規律。

現代科學家們總認為,大自然的基本規律都可以表達為線性方程,“線性方程總是可以求解的,因而便于在教科書中講述。線性方程具有一種重要的疊加特性:可以把它們分開,再把它們合并,各個小塊又渾然成為一體”。①[美]詹姆斯·格雷克: 《混沌:開創新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2頁。受線性方程制約的事物或系統是簡單的、確定的。現代科學家們往往忽略了復雜性和無序,但復雜性和無序就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它們存在于大氣中,海洋湍流中,野生動物種群數的漲落中,以及心臟和大腦的振動中。“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學家知道,在很多情況下,特定的方程式沒有解析解,他們致力于在可決定的部分求出解,然后利用近似的方法處理其他部分。至于更難的謎題,通常就置之不理了。”②[英]約翰·格里賓: 《深奧的簡潔》,馬自恒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第17頁。“無序”也便是“混沌”(chaos)。現代科學家遇到混沌,不是避開,就是認為它不過就是有序現象的多重疊加。于是,一旦面臨非線性系統,就代之以線性近似。“只有很少人能記得,原來那些可解的、有序的、線性的系統才是反常的。這就是說,只有很少人懂得自然界的靈魂深處是如何地非線性。”③[美]詹姆斯·格雷克: 《混沌:開創新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1頁。

新科學要求科學家們直面現實世界中的非線性、復雜性、不穩定性、不可預測性和混沌,換言之,承認“自然界的靈魂深處”是非線性的、復雜的、不可預測的,要求承認非線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并非只是自然界的反常和例外,而是自然界中自然系統的普遍特征。用普里戈金的話說就是:“自然界既包括時間可逆過程又包括時間不可逆過程,但公平地說,不可逆過程是常態,而可逆過程是例外。”④Ilya Prigogine. The End of Certainty: Time, Chaos, and the New Laws of Nature. The Free Press, 1997, 18.

新科學超越了現代科學不意味著拋棄了現代科學的成果,卻意味著科學不再片面地追求分析性知識,不再只盯著線性系統,而開始堅持整體性或系統性原則,追求綜合性和分析性兼顧的科學知識。重視整體性或系統性也不意味著全然丟棄還原論。但我們必須記住,還原論只是人類認知不得不采用的方法,而不是大自然本身的構成法則。包含生態學的復雜性科學就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科學。

三、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哲學

新科學支持一種新哲學,這種新哲學就是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態哲學,它將會成為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主流哲學,事實上,生態文明觀念的提出與生態哲學研究直接相關。生態哲學蘊含如下基本觀點:

整體論:自然界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復雜系統,復雜系統是不可以用線性方程表征的,復雜系統是隨時變化的,所有的生物都是復雜系統,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也是復雜系統。復雜系統的整體屬性不能歸結為其構成部分,復雜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于其各部分功能的總和。復雜系統在隨時變化、進化或生長過程中會在不同層級涌現出新屬性和新功能。例如,水的屬性不等于氫的屬性和氧的屬性的相加;生態系統的功能不等于所有生物的功能和物理環境的功能的相加;人的意識是人的身體的整體功能,不能歸結為DNA的結構;文化是在人類社會層級涌現的現象,不可歸結為全體個人行為的總和,等等。

生機論: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或進化不只是表面現象,運動、變化、進化甚至生長就是大自然的根本特征。源自古希臘思想的本質與現象的二分⑤這種二分設定,現象是變化的,而本質是不變的,不變的本質決定著變化的現象。是十分可疑的,變化的并非只是現象,自然系統的結構、本質、秩序也是不斷變化的。用普里戈金的話說就是:大自然是具有創造性的,大自然中的可能性比現實性更加豐富。⑥Ilya Prigogine. The End of Certainty: Time, Chaos, and the New Laws of Nature. The Free Press, 1997, 72.用《易經》的話說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

謙遜理性主義:人類可用數學語言把握住一些對人類理解和適應自然有用的規律(復雜性科學仍在進行這樣的執著努力),但科學所建構的理論或所把握的規律永遠都是嘗試性的、“暫時的”。①[美]Pickett S.T.A., Kolasa J., Jones C.G:《深入理解生態學:理論的本質與自然的理論》,趙設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194頁。這便意味著,人類揭示自然規律,并不像收割一壟成熟的小麥那樣,多割掉一點就少剩下一點,直至割完;卻像在大森林中采蘑菇,多采到的那一點與大森林中未被發現和還將長出的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但那一點也許足夠我們用了(如果我們沒有征服自然的野心的話)。換言之,人類知識的進步并非體現為絕對真理的不斷積累,更不體現為向“終極理論”或“真理大全”的無限逼近,而只體現為有用知識的不斷積累(牛頓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復雜性科學都是有用的知識)。無論人類知識進步到何種程度,人類之所知相對于大自然所隱藏的奧秘,都只是滄海一粟。②當代著名物理學家羅偉利(Carlo Rovelli)有類似的看法,參見Carlo Rovelli. Seven Brief Lessons on Physics.Translated by Simon Carnell and Erica Segre, Penguin Books,UK, 2015, 100-101.保持這種謙遜,人類文明才能行穩致遠。謙遜理性主義與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所預設的完全可知論是針鋒相對的,它只認為人類可以憑其理性獲取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有用知識,而不認為人類知識將無限逼近真理大全。

敬畏自然論:正因為大自然是具有創造性的,是永遠都隱藏著無窮奧秘的,而人類只是大自然長期進化的產物,人類“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31頁。所以,大自然的能動性永遠高于人類的能動性。如今人類科技確實已十分發達,在現代科技的武裝之下,人類能夠上天入地、移山填海、探幽入微,但無論人類科技進步到何種水平,人類都不可能擁有隨心所欲征服自然的自由和能力。人類用技術對自然系統的干預力度越大,自然系統的反彈力越大。生態學告訴我們,人類生存依賴于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依賴于地球生物圈的健康,人類必須學會與非人生物和諧共生。這便意味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觀是不可持續的,不能以征服力的增長為文明發展的標志,不可一味追求人類生活環境的人工化,不可過分追求物品技術含量的提高。“征服自然”的觀念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④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人類之所以必須敬畏自然,就因為自然具有創造性,就因為自然永遠隱藏著無窮奧秘,從而永遠握有懲罰人類錯誤的無上“權力”。

我們應該重視湯因比等歷史學家的觀點:“精神升華”才是文明發展的根本標志。⑤[英]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曹未風等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8-319頁。如果人們覺得“精神升華”無法量化,而堅持用貨幣去激勵人們勤奮勞作、積極創新,以推動文明進步,那么人類就必需大力發展非物質經濟。⑥關于非物質經濟可詳見盧風:《非物質經濟增長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探討》2019年第1期。

整體論與生機論是新科學支持的新自然觀,謙遜理性主義與敬畏自然論則在揭示一種新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既涉及知識論,也涉及文明觀、發展觀和價值觀。

現代哲學的主客二分直接依賴于對自然的機械論理解,而現代機械論是決定論的,即認為一切非人事物的變化或運動都是服從必然規律的,只有人類意志超越于因果必然性之上。量子力學已表明,亞原子粒子的運動并不遵循什么必然規律,復雜性科學則表明,復雜系統的變化或進化普遍不遵循什么必然規律。于是,笛卡爾、康德等人關于主體與客體(或人與非人)截然二分的思想失去了科學依據。通常我們認為,主體因為具有自由意志而表現得捉摸不定、無法預測。如今,量子力學和復雜性科學告訴我們,非人自然事物的變化也是捉摸不定、無法預測的,嚴格遵循必然規律的只是自然事物的特例或特殊方面,而“自然界的靈魂深處”是“非線性的”、復雜的、不確定的、不可預測的。我們是否可以說它們也是“自由”的?

當代生物學、動物生理學、動物心理學等學科則直接拒斥了笛卡爾等人關于動物只是一種機器的看法,而認為動物意識與人類意識只有發達程度的區別,這便意味著人與非人動物之間的區別不是有心靈與無心靈的區別。這同樣表明笛卡爾、康德的主客二分是沒有根據的。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造物中的一類——機器人——也正變得越來越聰明。于是,當今學術界越來越明顯地出現了一個趨勢:用能動者(agent)表示包括人、非人動物和機器人在內的所有的具有一定能動性(agency)或自主能力的存在者,①[美]約翰·H.霍蘭:《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周曉牧、韓暉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年, 第6-10頁。在這個譯本中,譯者把agent譯成了“主體”,而不是“能動者”。而不再認為只有人才是主體(subject)而非人的一切都是客體(object)。這會導致價值論的根本改變:價值源自能動者的能動性,并非只有人才有內在價值,非人能動者也有其內在價值。與其說價值源自人類理性,不如說價值源自不同能動者共生共榮的需要。例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權等價值植根于人道主義的現代文化,而人道主義的起源和興盛顯然源自人類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性別之共生共榮(或和平與發展)的需要。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日益凸顯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和氣候變化表明,只謀求人類共同體內部的共生共榮是不夠的,過分追求人類利益而不顧非人生物的生存和繁榮,會使人類共同體內部所有人都失去其共生共榮的自然條件。換言之,只強調尊重人權是片面的,我們還必須尊重非人生物的生存權;并非僅人類同屬于一個共同體,人類和所有的生物以及生態系統也同屬于一個生命共同體。

結合新科學的啟發,我們必須糾正現代哲學的根本錯誤——人類理性或心靈是價值的唯一源泉。我們必須承認,大自然才是價值的根本源泉。首先,人類自身是大自然長期進化的產物;其次,人間秩序(即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必須與自然秩序(這里主要指地球生物圈的秩序)相協調;最后,自然美高于藝術美。

生態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人類在自然之中,而非超然于自然之上,亦非游離于自然之外;人類必須在彼此尊重的同時尊重非人生物物種的生存權;人類文明必須與地球生物圈和諧共生;人類必須敬畏自然。

新科學和新哲學消解了主客二分,也消解了與主客二分相應的價值與事實的二分。這樣,科學和哲學,特別是倫理學,就不該繼續彼此割裂,各自畫地為牢。科學沒有理由繼續宣稱自己是價值中立的,②這當然不意味著科學只能代表特定階級或集團的利益,而不能追求超越任何狹隘集團的客觀性。科學進步并沒有什么獨立于價值的目標,因為科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為人類提供有用的、相對客觀的知識。倫理學也不是一個與科學絕緣的領域,拒絕與科學對話交流的倫理學只是與人類實踐相脫離的空中樓閣。科技創新需要接受倫理的審視,倫理學則需要獲得科學的支持。通過哲學與科學的對話和融合,才能獲得文明健康發展所必需的知識和智慧。

新科學和新哲學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知識、新思想,并指引人們追求生態文明建設所必需的生態智慧。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科學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對不文明說“不”
科學
文明歌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天堂在线亚洲|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91在线精品|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成肉网|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激情午夜婷婷| 综合色婷婷|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九九热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伊人91在线|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91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1级黄色毛片|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欧美日韩第二页|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综合色在线|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狠狠干|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91欧美在线| 99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