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 盧 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也隨之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確立了“五位一體”總布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理論傳播要求我們進一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做好文化載體建設和思想引領。
黨的十八大后“四個自信”的提出,特別是文化自信的提出充盈了新時代理論傳播的內容和載體。無論從政治的角度,還是理論發展的角度,再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政治傳播、理論傳播都為我們指明了文化承載的發展方向。
理論傳播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及成果的實踐和轉化,以及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創新理論,同時也包括我們黨一直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所取得的實踐成就和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對比理論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很多共同點,均會運用一些傳統載體和現代載體。傳統載體主要包括談話、開會、理論教育等,一直在理論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又逐步形成了諸多現代載體,如網絡載體、管理載體等。而文化載體,簡而言之,就是承載文化使之具象化的實體,需要理論傳播者在主體、受眾、媒介的傳播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文化信息,將理論的內容寓于文化構建中,并借此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以最終達到提高人們的理論水平和素養的目的。
文化自信回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品質提升的強烈訴求,文化載體以往更多出現于傳播學領域,隨著傳播、信息、媒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展,文化載體建設成為重要研究對象。文化自信是文化載體建設的前提和保障,文化載體建設包含了兩部分內容的建設,一是原有文化載體的再梳理和創造性使用,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二是面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如何構建起新一代文化載體。
文化載體的研究已成為理論創新、理論傳播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文化建設分為三部分。將價值觀領域的文化載體歸為一類,并將理論傳播中的涉及人自身發展的思想觀念等內容歸入其中。將文化領域的文化載體歸為一類,加強此類文化載體建設以提升文化服務水平,并將新聞出版等內容歸入其中。將文化產業領域的文化載體建設歸為一類,加強此類文化載體建設以健全當下文化產業體系,并將文化體制、文化市場、文化企業、文化旅游等納入其中。
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理論傳播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理論傳播,應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各類傳播載體,特別是文化載體。
理論傳播說到底是要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黨的理論就必須堅守黨性原則,必須注重群眾的需要,依靠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服務,這也就是理論傳播中的群眾性觀點,把握好理論傳播中的群眾性觀點,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載體建設在傳播中承擔的角色和任務。文化載體具有多元性、全面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正是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其表現形式的多元性,進而形成了文化載體的多元性。文化對人和社會影響的全面性決定了文化載體的全面性屬性,而文化的滲透性決定了文化載體所承載內容對人和社會,乃至對異質文化的滲透性。在理論傳播中,群眾性、人民性觀點的確立,讓我們勢必優先發展那些群眾喜聞樂見且具有理論傳播價值的先進文化載體。
全媒體不斷發展的當下,文化載體建設任重道遠。在信息和網絡高速發展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對文化載體本身重視還不夠。先進文化可以引領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落后文化在社會領域的傳播會造成的破壞力同樣也是難以想象的,需要正視文化這柄雙刃劍。新時代思政視域下、理論傳播境遇下的文化載體建設,就是要建設好服務人民的文化載體,建設好彰顯文化自信的文化載體,建設好人民滿意的文化載體。正是因為文化的重要特性,以及文化推動社會發展的“雙刃劍”屬性,要求我們主動研究、預判,深刻認識新時代的挑戰和機遇,順應文化發展和理論傳播的規律,主動出擊做好文化載體建設。
一是物質文化載體,具有文化信息的物質設施和物質環境,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如國家博物館、圖書館等都屬此類。二是精神文化載體,指社會認同的有自身特色的價值理念、理想追求、道德追求等,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三是制度文化載體,指利用相關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來規范社會整體形成遵紀守法的品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四是網絡文化載體,是將先進理論與文化寓于網絡文化體系內,目前主流媒體在以網絡空間為主體的輿論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五是活動類文化載體,指以藝術創作與演出、體育鍛煉與競賽、傳統節日慶祝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活動的開展,如各類文化節、主題教育活動以及大型體育賽事、社會志愿服務體系等。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繼續向前發展,如何讓新時代思想推動社會發展,如何讓文化助力人類文明和進步,如何建設好文化載體服務好社會全體,是我們目前階段需要思考的問題。
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做好文化數字平臺和多種基礎資源庫、數據庫建設,以迎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數字化信息需求;做好文化數字平臺建設,統籌推進文化數字化重點工程建設。文化載體數字化建設要“精準供給”,避開三大發展誤區:一是盲目強調將資源數字化,只是原有文化書籍文獻從紙制形式存儲成為數字化信息形式,而利用率并沒有提升;二是盲目追求購置各種新數字化設備,但配套技術和硬件不過關,最后新設備形成新浪費;三是以數字化生存為名盲目上項目,但其技術已遠遠落后于當下時代發展的平均水平,最終所謂的創新只能流于形式。
以立法來保障文化載體的建設與發展。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立法正在穩步推進之中,以法律保障文化載體建設已經開始進行有益和有效的探索和實踐,這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發展路徑,用法律治理載體亂象已初見成效。各項法規、條例的出臺,為文化載體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準繩,同時這些先后出臺的法律法規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原有的線下模式的文化載體目前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理論傳播和文化引領,在信息移動技術迅猛發展的新科技時代,理論傳播的網絡化發展勢在必行。但需要認識到的是,網絡化發展并沒有改變原先理論傳播和文化傳播的大眾屬性,只是參與者由原來線下的人與人,經過網絡這個媒介,轉化為了線上的人與人。
文化載體在新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領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路徑,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命。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為文化載體建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路,而各類體育賽事、文化節、科技節等文化體育類活動的開展,在豐富文化的同時,起到了服務社會的良好作用。這些文化類活動,既是社會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又是強有力的文化載體。
文化的表現越來越多樣化,不只體現在原有的文化領域,而是越來越多地與其他領域相互融合,但融合后的新文化載體建設尚未完善。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看到融合發展為文化載體建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路徑,秉持文化自信,以傳統優秀文化為底蘊的同時,廣為堅守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和理論文化建設才是文化載體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