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成武路幼兒園 張 巖
杜威認為,兒童興趣源于兒童自身,它具有自發性、生長性和統一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對音樂興趣的自發性,重視調動幼兒的情感與生活積累;將其音樂興趣與音樂素養的“五要素”和“五形式”的發展培養結合起來;關注興趣的生長性,注重鼓勵幼兒把內心體驗的藝術性表現出來,從而獲得音樂素養的發展。
陶行知認為“人人是創造之人。”他提出“六解放”,倡導以學定教,讓幼兒根據音樂主題聯系已有經驗展開豐富想象,主動運用各種形式創造性地表達自我認識與情感,發揮創造的潛能,實現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和音樂素養的形成。
“趣賞、樂展、巧創”教學法是指教師引導幼兒在享受、欣賞、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構建豐富多元的音樂經驗,鼓勵其進行自發、自主再現和表現,進而挖掘和發揮幼兒創造性表現音樂的潛能。
此教學法遵循幼兒認知發展規律特點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倡的“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音樂教育活動來滿足幼兒表現、表達和創造的需要,從而構建幼兒審美心理的活動過程”等教育要求。
遵循幼兒認知特點和規律,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幼兒注意聽、思考聽,鼓勵幼兒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
1.境中賞。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性,創設符合教材內容和情感的情境,有利于引導幼兒觸景生情,形象生動地理解音樂。如小班歌曲《摘蘋果》中教師創設一個去果園摘蘋果的情景:開小汽車—到果園—摘蘋果—回家,引導幼兒融入其中,通過“誰能摘到最大最紅的蘋果”“眼睛要看清楚蘋果在哪里才能摘”等情景語讓幼兒在境中賞,在賞中悅。
2.玩中賞。游戲是適應幼兒的內部需要產生的,是幼兒主動自愿進行的活動。與常規的教學模式相比,游戲教學法更貼合幼兒的心理需求,這可充分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及參與欲望,促使幼兒深入教學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聽賞音樂作品之前或之后,以游戲活動形式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或作品本身的興趣。如音樂游戲《鯊魚和小魚》,運用手指游戲引導幼兒在唱唱玩玩中感受小魚游、鯊魚快快捉住小魚的有趣情節,理解歌詞,調動幼兒多種感官感受音樂,產生持久投入音樂活動的熱情。
1.在體驗中表達。利用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引導幼兒獲得經驗,支持在體驗中表達。將認知內容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不僅可促使幼兒思維發展,還能更好地貼近音樂,接觸到音樂的本質。而在表達中結合鼓勵可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更樂于展示。比如,在打擊樂《粉刷匠》,出示“刷刷圖”的節奏圖譜,引導幼兒創編“刷子舞”的身體動作節奏,自然地將動作、聲音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讓幼兒在節奏的變化組合、表演中快樂地感受和體驗。

2.在想象中再現。幼兒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能力,音樂可成為幼兒想象靈感的源泉。音樂的想象力不是憑空想象,它是建立在對音樂理解、體驗、掌握等能力基礎上的。若幼兒可以將音樂與自身想象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實現思維的發展,音樂鑒賞水平也能隨之提高。如音樂欣賞《森林狂想曲》中,教師引導幼兒層層遞進傾聽音樂,大膽想象與再現。你覺得這段音樂怎么樣,聽完有什么感受;再次欣賞,辨別音樂中有哪些動物的叫聲,你覺得這些動物隨著音樂會做什么呢?從而啟發幼兒結合旋律、力度、音色、節奏在頭腦中產生與音樂作品有關的聯想畫面,用肢體模仿動物的形態和動作,提高音樂審美情趣。
1.巧時引創。“巧時”引導,即觀察捕捉幼兒創造表現的興趣因勢利導,在適當時間、環節、情境進行恰如其分的指導。如音樂游戲《快樂郵遞員》中,教師提問“快遞員都會做哪些工作?”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欣賞音樂,運用動作表現蓋章、整理包裹、送包裹等,教師從幼兒創編的動作中選擇4個典型動作做A段音樂展示。相比以往的教師示范動作更能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與創造性。
2.巧問促創。了解傾聽幼兒音樂表現的想法和感受,領會尊重音樂創造的意圖,善于發現其創造的“閃光點”,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提升幼音樂創造。如音樂游戲《熊和石頭人》中,當幼兒掌握聽辨音樂做靜止動作的玩法后,游戲興趣就會削減。這時教師拋出問題:大熊想試探“石頭人”是不是真的,如果你是大熊會怎么試探呢?問題激發幼兒創新游戲規則,引申和擴展出個性化的音樂創新表現。
綜上所述,“趣賞、樂展、巧創”是把幼兒的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放在首位,以一種新的音樂活動形式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支持幼兒自主的音樂表現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