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曲 彤 攝影 劉東岳


“這樣的學校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放學后我們都不想回家……”寶坻區第十中學八年級學生的肺腑之言,讓正在開展課后服務的老師們備感欣慰。自今年秋季開學以來,天津中小學校切實為學生減負,努力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分層設計課后作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工作,多措并舉,發揮好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讓絕大多數的學生不僅愿意留在校園,而且樂于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在多元學習中不斷提升、發展、成長、成才。
在持續深入地推進“雙減”工作的過程中,市教委推出包括完善“五育并舉”課程體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加強教育教學研究等一系列舉措,公布《提升新時代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措施》,指導各區各校將“雙減”工作落地落實落細。
“雙減”工作啟動實施以來,天津市出臺了《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工作指導意見》,明確“引導機構主動注銷或依法吊銷其辦學許可證”“鼓勵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為非學科類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剝離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業務”三種途徑,指導各區開展壓減工作。截至11月初,天津市累計壓減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526個,壓減率近七成。
除了明確工作途徑,本市還出臺了壓減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完成標準,對取得注銷登記核準通知書或終止批復書、取得非學科類培訓辦學許可證并辦理相應法人登記、取得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辦學許可證并辦理相應法人登記的機構視為完成壓減;對于承諾注銷、暫停營業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明確要求各區統籌專班相關成員單位,加快推進、協同配合、簡化流程、快速辦理,使機構盡快取得相應的憑證。
同時,全市各區教育、政法、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協同配合,使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開展得有序、有效。例如,和平區開通綠色通道,凡符合轉型為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條件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均可向區教育局預約辦理名額,同時按照區政務服務辦公布的要件清單準備相關審批要件。區政務服務辦將為預約機構開放“綠色通道”,現場填報指導、現場幫辦申報、現場審核,在要件齊全、滿足審批條件的情況下,轉型機構最快1天即可換領新證。河西區則提供“一條龍”審批服務,專門設立“雙減”咨詢區、發表區、初審區,提供全程幫辦、領辦、代辦服務,在兩天時間內為90家企業辦理了壓減相關業務。
西青區教育局發布的《關于“營轉非”工作致家長的一封信》中提醒: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尚未完成“營轉非”之前,不得再招收新生,不得預收培訓費用。請家長朋友認真查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在辦學場所顯著位置公示的辦學許可證、民辦非企業法人證書、托管銀行提供的托管賬號和唯一學費交費二維碼,如無相關公示信息,請不要繳費。
據市教育兩委統計顯示,截止到2021年10月30日,濱海新區50家符合資質的學科類培訓機構順利完成“營改非”,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工作,比國家規定要求的時間節點提前了兩個月,今后這50家非營利性機構收費將執行政府指導價。天津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說,在壓減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過程中,市教育兩委特別強調提高壓減質量,通過對壓減工作等內容的重點督查,采取實地調查、“藍軍”暗訪、點調抽查、頂格處罰等方式,堅決避免已壓減的機構“隱形變異”,死灰復燃,實現真壓減、實壓減。


在深入推進“雙減”工作期間,天津市教委公布《提升新時代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學校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持續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切實上好每一堂課,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實施個性化精準教學。全市中小學校抓住“教研”關鍵詞,以“分學科教研”“學科內專題教研”、學校內部“雙教研”、校與校之間“聯合教研”等多種形式,以提升教師業務能力水平帶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積極調整教學方案,摸索出一套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打造校園“樂學”氛圍。
薊州區漁陽中學以“雙教研”帶動提升課堂育人質量,以學科備課組長為核心,在年級教師開展周周小教研的基礎上,由學科教研組長牽頭,啟動全校教師雙周大教研活動,在聽評課中打磨出“雙導—互動—合作”的良性教學模式,破解課堂教學困惑,挖掘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以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為抓手,幫助教師提升業務能力,從而實現“減負不減質”的教育教學目標。
在寶坻區第十中學視頻教研會議現場,片區內的各學校以學科為單位,組織教師在云端開展教研備課活動。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工作,寶坻區第十中學堅持以問題導學為核心,運用“情境生疑—自主探疑—合作克疑—點撥釋疑—反饋排疑—升華衍疑”的六步破疑法,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環節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學習。“教師、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端,在依靠教研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的同時,我們還要想方設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知。”寶坻區第十中學校長張國良說,當教師、學生都進入相應的狀態時,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才能真正有效提升。



“雙減”政策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怎么保證學生都能在學校寫完作業?在作業量減少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教學質量不下降?“雙減”落地后,教師們在作業設計上實打實地下足功夫。“過去學生為寫作業發愁,現在老師為留作業發愁……”天津市第二新華中學九年級數學教師孫玥為布置作業專門建立了一款小程序,每個學科教師把每天的作業內容和預計完成時長填寫進小程序中,孫玥進行總體把控,保證學生每天的作業總時長控制在90分鐘以內,平均每科作業在15分鐘左右。孫玥表示,作業量減少,確實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提高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讓學生的每一次練習都能產生最大的效用。
加強研討,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分層留作業,讓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的練習,這是“雙減”以來天津中小學校在布置作業上普遍使用的“規范動作”。此外,許多學校還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答疑輔導”這一課后服務的重要環節,在學生校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的同時,教師要第一時間通過作業的反饋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與“雙減”前放學回家寫作業相比,答疑輔導確保教師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疑點、難點,因材施教,有效輔導。“雙減”持續三個月以來,一線教師普遍反映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比以往有了明顯提升。“機械性的作業練習減少,體現思維能力的題目增加,長期來看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孫玥說。








“雙減”啟動之初,和平區教育局組織各校制定了《作業設計評價標準》,完善了《學校作業管理辦法》和《作業管理實施細則》,加強了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切實加強質量監督。“根據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我們提供個性化的‘知識小膠囊’。每天對學生作業進行‘星級評價’,通過換購校園明信片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平區岳陽道小學副校長張靜秋表示,教師每周將“作業評價單”反饋給家長,消除家長看不到學生校內完成作業情況的焦慮。此外,學校還創新作業類型方式,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需要和完成能力,布置道德踐行、科學探究、勞動實踐等“創新實踐作業”。
作業留下來,興趣帶回家。薊州區第一小學自落實“雙減”政策以來,始終從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出發,出臺“作業公示”“留作業管理”“作業統籌”等一系列制度,所有學科教師在超周備課的基礎上,提前一周將作業進行公示。以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總和不超過60分鐘為基準,確保學生在課后服務的時間內,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部完成家庭作業。學校要求教師在鞏固好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設計出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彈性作業,幫助學生從書本中走出去,提高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今年秋季開學后,天津中小學全面開展課后服務,整合校內外資源、引入校外服務,分年級、分層次設置個性化、精準化、多樣化的課后服務項目,以開設音樂、體育、美術、書法、勞動實踐、文明禮儀、傳統文化、科技素拓、紅色教育等學生感興趣的社團為載體,形成了步調一致、兼具特色、按需服務的課后服務良好局面,讓學生在學校內學好、玩好、發展好,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全面推進中小學課后服務,既是落實‘雙減’的重要舉措,也是和平區推進教育改革、建設高品質教育強區的關鍵環節。我們要以解決家長‘接送難’問題為出發點,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為落腳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托起學生和家長的幸福感。”和平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明建平表示。
河東區嵩山道小學在“雙減”工作中,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課后服務相融合,以“紙藝”文化為載體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實現“以紙喻人,以紙育人”,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截至目前,學校圍繞紙藝開設了古法造紙、染紙、編織、拓印、衍紙、貼紙畫、折紙、剪紙、紙扇等課程,多形式、多種類、多渠道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師資配備上,在積極調動在職教師參與授課的同時,還邀請民間藝人、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社會專業人員為學生授課,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有吸引力的課后服務活動。










北辰區華辰學校校長劉寶珍認為,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得益于“雙減”帶來的“四個轉變”,即轉變教學觀,把教室變學室,讓學生跑起來、唱起來、笑起來、玩起來;轉變育人觀,構建小中高思政育人體系,先育人后教書;轉變評價觀,堅信評價是為了更好地學,給足學生二次達標機會;轉變人才觀,守護學生獨特性,讓課后服務撬動心靈自信。“‘雙減’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做健康自信的少年。作為學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做好這項工作,為學生成長服務,為學生幸福發展奠基。”劉寶珍說。
“雙減”背景下,天津中小學校園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師神采奕奕,學生青春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