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東方市八所中學 符 玲
舊的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審美鑒賞與創造”列為語文學科四個核心素養之一,并對“審美鑒賞與創造”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的要求及相對應的學業質量水平應有的學科素養標準進行明確說明。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沒有真正把審美教育和語文教學融合在一起,存在兩張皮現象。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前提下,許多語文教師教學功利性強,只重視考點的解析、答題技巧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對語言、文化的審美鑒賞和情感的熏陶升華,課堂沒有品鑒、賞析,缺失審美體驗,淡化語文的育人功能。高中學生正處“拔苗孕穗”、三觀亟待鞏固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授業解惑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端正學生的三觀,特別是善惡美丑判斷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這不僅是教育的主導思想,更是立德樹人職責所在。
鑒于五育并舉的育人評價要求,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語文的美育功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滲透審美教育。筆者曾對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滲透審美教育的策略做了探尋,從多次實踐操作看,語文課堂教學落實審美教育是有道可循的。只要教師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回歸語文的本質,深入挖掘語文課程資源中的各種美學元素,通過有效的實施策略和學習方式,可以收到以美激智、以美啟德的功效,課堂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要想達此境界,教師先要吃透新教材,厘清各學習群的任務清單,不僅對整個語文知識系統、各類文體中所蘊含的審美教育價值和美育元素的分布要有宏觀意識,還要對單元、課文甚至課時應滲透的美育內容和審美路徑都要有微觀意識。下文將以學習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為例,淺談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審美教育的策略。
美感是一種直觀的、動情的心理反應活動。審美教育情境創設,可以變抽象為形象,提高“美”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使用各種教學手段或教學媒體。如,通過音像、影像、圖表或學生的表演等方式,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課文內在思想感情相契合、相關聯的情感氛圍或情景意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的思維在這種充滿美感的情境中感知、想象,再在教師的順勢利導下思維升華,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情感美、形象美和語言美等。這種功效是教師縱有三寸不爛之舌也達不到的。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上課起始,教師通過播放電視《三國演義》片頭曲,并投影一書法家寫的全詞條幅,渲染壯闊、豪邁氣氛。以聲、影作導,誘人進入詞的意境。學習上闋,放映“滾滾長江東逝水”圖片,并讓學生據圖口頭繪述;學習下闋,插播《三國演義》“火燒赤壁”錄像片段,學生通過讀文觀圖,欣賞古戰場的雄奇美、壯麗美,體會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情景,然后據圖口述,進行美感的再造想象。
想象是審美活動的重要心理形式,藝術形象和意境的新穎獨特也只能憑借想象才能實現。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感知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想象,隨文發思,披文入境,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師可以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吟誦課文。不僅把生硬的印刷體文字變得聲情并茂,還可以激起學生與作者、與作品人物情感都同頻共振,產生共鳴,甚至是跟隨著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對形象進行想象再塑造。如,先讓學生欣賞名家誦讀《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錄音,再帶著教師設計的問題遵著作者的寫作思路“憑吊古跡——懷念英雄——聯想自己”逐層朗讀、重點詞句品讀、范讀、齊讀、背誦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器官,在反復吟誦中感覺想象文中描繪的三幅圖景:赤壁江山圖、赤壁人物圖、赤壁之戰圖,即品味出語言美,也激發豪情壯志。其實,對精美詞句、文辭的品讀,不僅是涵詠情感、理解文本,培養學生講究遣詞造句、注重表達效果及美感的能力,更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之情,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意識。
美有不同的層次,有淺表和深潛兩種,只有引導審美主體深刻了解其本質內核,才能獲得情感愉悅和審美體驗,才能遷移拓展,在習得的基礎上通過各種表達方式,創造出美來。教師要統籌文本美育元素,要善于在文本的關鍵處,因勢利導,披文入境;在疑難處,要善于直透腠理,激疑啟思。如,引導學生推敲琢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動詞,深刻體會“句句入畫”及氣勢磅礴的韻味;揣摩品賞“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擼灰飛煙滅”的形象描繪,讓周瑜溫文爾雅、胸有成竹的儒將風采在學生腦中浮現;反復吟詠“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通過高歌低吟,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再現情感美。詩歌鑒賞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品詞析句、議要釋疑的閱讀策略,能幫助學生深刻領會文本的豐富內涵,理解作品的意境美、形象美、思想美。
新課程標準對落實審美教育有明確的目標: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并能運用語言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是非觀。新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很好的美育資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教師要學以致用,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研習文本,學習前人表現“美”、創造“美”的經驗等,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并能靈活運用適合、恰當的形式來再現美、創造美。在課中,組織學生議辯蘇軾的“人生如夢”,并擇一角度寫賞析短評。課后讓學生收集關于周瑜這一形象的評論文章,小組討論后,提出本組成員對周瑜這一形象的評價觀點,目的是讓學生從中挖掘其隱藏的思想底蘊進行綜合能力特別是“創”能力的訓練。語文學習課內外結合,學生學知識、得發展、明人生,語文課程的美育功能也得到充分的發揮。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不僅是基于核心素養下育人要求,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為了培養健全并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潮流的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落實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作用,語文教師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