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實驗小學 張海芳 邢 琳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一篇一篇地講授課文,每個單元的課文之間是分離的,學生雖然也能學到知識,但是對整個單元的把握不太好,在進行單元總結(jié)時,也只是簡單地復習所學文章,并沒有使單元形成整體,讓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luò)。而單元整體教學,教師可以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重新整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拆分為新的學習順序或者新的單元,用教材來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這樣學生對課程整體將會有更好的把握,教師教學效率也能提高,學生可以在腦海中形成知識體系,了解各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學生也可以將新的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或者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單元整體教學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是進行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要課程。學生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可以不斷提升自己,強化知識網(wǎng)絡(luò)的建設(shè),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單元整體教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將指導學生日后的學習。另外,當學生在小學階段形成了自己的語文知識網(wǎng)絡(luò),他們到了中學之后能夠在此基礎(chǔ)上拓展知識網(wǎng)絡(luò),這對他們的長期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他們可以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網(wǎng),每當遇到問題時,就能夠更好地提取頭腦中的知識來解決。因為知識在他們的頭腦中是經(jīng)過編碼排列的,提取的時候只要找到合適的類別即可。小學生的發(fā)展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極大地促進學生發(fā)展。
1.倡導原始閱讀。原始閱讀指的是讓學生自主通讀一個單元的所有內(nèi)容,教師不布置閱讀任務,學生只對文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生通過個性化的自由閱讀,對本單元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把握。學生初讀時可以對自己不清楚、不認識、不了解的地方進行勾畫,在教師講課的時候特別關(guān)注這些地方。這樣的學習就相當于讓學生對這一單元進行了預習,學生還可以分組初讀文本,在初讀完后組內(nèi)成員可以進行交流,提前解決一些問題,這樣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讓每一位學生都不掉隊。
2.指導自主識字。識字是小學語文學習中掃清閱讀障礙的關(guān)鍵,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將整個單元文章的生字集中起來進行教學,具體方法包括分篇識字、分單元識字和分類識字。比如,在學習識字的時候,《春雨的色彩》中有很多生字詞,首先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自主學習,其次再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認識其中的字詞,但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接觸生字稍微會慢一點,這時教師就可以把生字詞進行分類,從簡單的生字引入難辨認的生字當中,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對文章中的生字詞進行更好的掌握。所以,不管學生的理解程度怎樣,教師都要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漢字,進而幫助學生拓展語文思維。
3.引導把握主干。學生自主瀏覽完單元全部內(nèi)容之后,我們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弄清楚每一篇課文是從何種角度來體現(xiàn)單元主題的。學生要知道課文是通過哪些內(nèi)容來豐富單元主旨的,最后學生要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單元的主干。比如在教學《胖乎乎的小手》《荷葉圓圓》這些文章時,都能充分講解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通過題目對其進行更好的理解,進而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1.抓“路標”,把握方向。在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的前面都標注了這一單元的是課文還是識字,這是學習該單元的“路標”。教師要利用好這些提示,確定單元目標,比如在學習標注有識字的單元時,就要以生字的學習為主,這樣學生的學習也會更有目的性。教師還可以制定單元整體學習規(guī)劃,這樣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方便教學活動的開展。
2.講“取舍”,點擊精彩。一個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時,對單元中的文章不必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善于取舍,要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找準重點和精彩處。例如,在講解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遨游漢字王國”這一單元時,要重點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文化,感受漢字的趣味性。可以按照教材的要求開展綜合性學習,通過猜字謎、歇后語等活動吸引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之后再講述漢字演變的歷史以及影響漢字發(fā)展的重大事件,讓學生深入了解漢字的文化。
3.找切入,對比閱讀。對比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在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可以將單元內(nèi)的文章進行對比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比如在講解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時,可以將《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這兩個民間故事進行對比學習,通過它們的異同,了解其背后的寫作側(cè)重點。通過對比,學生會產(chǎn)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初讀,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再進行對比講解,在學完課文后,還可以讓學生講民間故事,分享有趣的民間故事,看誰講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1.精彩回放,積累語言。在學完一個單元的課文之后,要和學生一起進行整個單元的回顧,鞏固知識。要對單元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單元的學習進行反思,豐富自己的積累,教師通過回顧也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語文園地是一個可以好好利用的,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僅可以對整個單元的重點進行再次學習,還可以拓展學習新的知識。
2.分組實踐,學以致用。綜合實踐活動是檢驗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語文課程中,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設(shè)置了綜合性學習單元。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最后一個單元里,就設(shè)置了“難忘小學生活”的綜合性學習,在學生即將離開小學校園,走向新的學習階段的時候,可以在這個單元回憶往事,與師友告別。每一個主題都有相應的文章與故事,可以讓學生體會與學習。
當下的單元整體教學發(fā)展還不完善,許多教師還不能很好地使用,因此教師要主動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將相似的學習內(nèi)容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學習系列,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邏輯性。學生的學習將不再是簡單的機械式的重復,學生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見識,學會舉一反三,這才是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的建構(gòu)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