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一中學 張雙有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獨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物理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把物理知識學活,才能夠在以后的科學研究當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當中,注重課堂環節教學設計,營造有利的教學環境,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是因為解決問題只要方法合理,哪一種方法都能夠解決問題得到答案。而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人的創新思維,需要豐富的知識做鋪墊,需要深厚的經驗為基礎,那么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有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種現象或者是一個實驗,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一方面是對新知識的探究理解。例如,學習“力的分解”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學實踐證明抽象思維能力不好的學生對于這個章節的內容不容易理解,那么教師可以轉換一種思維方式去教學,也許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先取一個較大的砝碼,然后提出問題:用一根細線或者是同樣細的兩根細線提起這個砝碼,讓學生猜哪種情況下繩子容易斷裂。學生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經驗,想當然地肯定會說一根細繩會斷,兩根細繩不會斷,是不是這樣通過實驗來證明。實驗的結果:用一根細線能夠把砝碼穩穩地提起來,用同樣的兩根細線提起砝碼的時候線斷了。對于這樣的實驗結果,學生一時想不明白,按理說繩子越多越結實,怎么會繩子越多越承受不住重力呢?那么這時候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所在,那么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先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實驗現象讓學生親眼看到,科學知識不是腦海中想象的那樣,需要經過科學驗證,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一堂物理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學生探究物理知識是無限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探究無限的物理知識,就成了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照本宣科,或者是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那么勢必會剝奪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物理知識,機械地理解物理概念,發揮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擺在第一位,讓每一個學生都開動腦筋,解放思想,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物理課往往是在實驗中傳授給學生知識,實驗課的教學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靈活多樣地掌握物理知識。經常聽有經驗的老教師講:“聽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這話就道出了物理實驗課的最大特點,學生在實驗當中探究物理知識,體驗科學的物理過程,領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再現過程。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物理實驗為依托,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教學中,盡可能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主動獲取知識,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有助于他們學習物理知識。比如,教學“電磁場”的內容時,首先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哪幾種方法可以進行電磁場的模擬實驗,其次,鼓勵學生大膽地去進行各種實驗。有的學生用自制的驗電羽接感應起電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事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的時候學生想出來的辦法,比教師的更科學、更精彩。經過學生多方面的實驗,終于明白變化的磁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電場,與此同時,電場也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通過這樣的實驗探究,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為他們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了,學校作為現代科學知識的傳播陣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教學手段。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能夠讓學生在高科技的教學手段面前形象地感知物理知識、理性地思考物理知識,養成一種積極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例如,生活當中常見的物態變化,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之內,了解和掌握不同條件下的物態變化,如果不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是無法完全展現各種物態變化的。比如,隨著四季的變化,水的形態就會呈現不同的形式,雨水、霧氣、白霜、雪花、白云等,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一一呈現出來,同時也能夠把各種物態之間的轉換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有些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學生看在眼里熟視無睹,不了解一些物理現象的形成原因,那么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展示這些物理現象,學生就能夠學得輕松,提升學習效率。有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探究一些物理現象,了解物理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這樣就能夠真正把物理知識學活、學透。
經常聽有經驗的教師說:“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物理教學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話聽起來有點抽象不好理解,但是卻道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有的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視而不見、習以為常,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物理理論知識的時候,沒有聯系生活實際,只是為學而學。因此,日常教學中物理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把學到的物理理論知識和生活中的實際物理現象結合起來,這樣就能理論聯系實際,把物理知識學活,才能徹底地掌握物理知識的真諦。有經驗的教師,他們經常從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探究物理現象背后的物理理論知識,這樣就無意識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自我探究能力,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自我創新能力提高了、自主創新意識提高了,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從司空見慣的物理現象中探究物理知識的本質。例如,很多人在走路的時候被蘋果碰頭了,覺得這個現象太普通了,生活當中經常發生,沒有什么稀奇的地方。但是蘋果碰到了牛頓的頭,牛頓就從這個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那么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同樣可以用蘋果落地做一次實驗,讓學生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偉大意義。又如,進行聲速與光速測試的實驗,教師可以從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雷雨天的時候,是先聽到雷聲還是先看到閃電。學生肯定會說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么簡單的生活現象誰都知道。那么由此可以引出本節課的實驗主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本來一個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充滿了神秘的物理知識,引導學生勇敢地去探索實踐。因此,從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入手,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物理實驗,從中得出物理知識,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策略,如果能夠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就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在這種教學情境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有些物理知識是以實驗教學為基礎的,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實驗教學,讓學生在親手進行實驗的過程中主動探究知識,真正把物理知識學扎實,為他們將來從事物理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一個民族想要發展,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培養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而高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把夢想變成現實。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同時,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力以赴培養專業知識人才,把我國的科技事業推向一個更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