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東渡小學 趙莉丹
近年來,筆者致力于探索以剪紙為載體的低年級剪紙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即以低年級剪紙校本教材為載體,以相關配套的剪紙微課為輔助學習資源,通過課堂師生互動實施剪紙教學,在實踐中總結與研究,構建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剪紙藝術校本課程。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核心,讓學生在主動學會剪紙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能力,提升綜合素養。如何開發并實施低年級剪紙藝術校本課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總體目標。剪紙藝術文化內容博大精深,作為低年級的剪紙藝術校本課程來呈現,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如何將剪紙藝術文化引入低年級課堂上,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年齡以及心理的發展特點,我們需要在事前深入了解剪紙藝術文化的內容知識。搜集、學習有關剪紙藝術的專著和各地開展剪紙校本活動的科研信息,制定剪紙藝術文化校本課程的總體規劃和目標。在參考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基礎上,制定《低年級剪紙藝術校本課程指導綱要》。后續在備課、上課、組織活動時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活動設計。 第二,進行目標細化。剪紙實踐有很多技法,剪紙藝術校本課程應根據技法的難易,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編排。如何將剪紙藝術與學生的興趣點結合,讓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我們還需要將總體目標進行細化。搜集相對應的剪紙課程的內容與資源,并進行一定的加工與處理,使之符合低年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特點,尤其圖片資料的選擇應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喜好,語言上要盡量兒童化。第三,創設剪紙環境。準備普及性的剪紙工具和材料,建立剪紙專用功能室,配備剪紙的展示窗口。建立以剪紙為主題的校風、班風以及以剪紙為主題的校園環境和班級環境。
校本教材的編寫,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結合生活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制定具體教學活動的模板,每課時有以下五個模塊:一是看一看。由現實生活中動物、植物或物品的圖片導入,給予表象的積累,再配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學一學。出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動物、植物或物品的剪紙圖形的紋樣、技巧,以及每一步的具體步驟。三是掃一掃。將本節課要學習的剪紙紋樣、技法做成微課視頻并生成二維碼插入教材及此環節,學生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技法技巧視頻,從而突破重難點,也體現了“互聯網+”的學習模式。四是賞一賞。準備一些剪紙名人的名作,并適當加以介紹,感受剪紙的藝術特色,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五是做一做。鼓勵學生運用今天學到的技法技巧學剪本節課的動物、植物或物品,鼓勵創新。
剪紙活動的“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低年級的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他們發現,通過不同方法的對折,并且加上任意的圖案,會剪出不同形狀的窗花剪紙。這樣的剪紙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時也在創設人文環境中融合了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培養。
第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參與。由于學生在學習的背景、組織與興趣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剪紙的技術性強、實踐性高,因此,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傳統的剪紙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以臨摹示范的注入式為主要手段,以剪得像不像作為評價標準,學生學習被動,創新思維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培養。本校本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第三,創新教法,寓教于樂。小學生好奇心強,玩性大,有意注意的時間又很短暫,沉悶乏味的課堂只會令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如果遇到比較平淡的教學內容時,就要在教學的形式上求變,從實際出發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保持對學習的興趣,真正由“苦學”變為“樂學”。第四,人手一份個人檔案。平時的課堂注重引導學生對自己作品的收集和整理,目前每個學生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個人剪紙檔案,當學生翻開自己的剪紙檔案時,滿滿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第一,開展各種形式的剪紙作品評比、展覽、校園愛心義賣。以生活即藝術的觀點為支撐,將藝術融入生活,將學生的藝術作品懸掛在學生日常出入的地方,使學生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能受到藝術熏陶。校園愛心義賣更是能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是有意義的。第二,加強宣傳,做到學科間的滲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多種渠道來向學生介紹、宣傳剪紙藝術。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墻面、樓道、教室、窗戶上裝飾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學校廣播等媒體進行定期宣傳,介紹剪紙的知識、方法,借鑒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剪紙教學網站,開展為學生作文配剪紙插圖的活動,編制“小巧手”剪紙學習專欄。使學生對剪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轉為親切,產生探究欲望,營造積極的校園剪紙藝術氛圍。
第一,周末親子剪紙活動,家校聯系更緊密。以家庭為單位,親子觀看微課,親子剪紙,不僅促進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而且也對我校的剪紙藝術校本課程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另外,鼓勵他們以串門的形式交流各家的剪紙,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剪紙成為家庭間的紐帶,有效營造了班級和諧氛圍。第二,雷鋒日社區義賣,讓作品更富深意。剪紙活動來源于生活,來自民間,有一定的流行性。因此,此類活動應該注重外向的延伸,應該與社區教育和活動的社會效應緊密相連。我們以社區活動為依托,開展社區剪紙義賣活動,這樣一方面通過活動弘揚了祖國傳統文化藝術,另一方面使學生的剪紙活動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使活動向縱深發展。
綜上所述,剪紙藝術文化在校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中傳承發展,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校園學習中的生動體現,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推動教師的科研能力、落實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