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中心幼兒園 劉愛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指出:“教師要通過自身的努力,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豐富的社會和自然資源,創設農村幼兒教育所需的物質條件和人力條件……為幼兒提供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從而培養幼兒對社會的認同感,加深對家鄉文化尊重和熱愛的情感,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奠定基礎。”我們立足對家鄉民俗文化資源的熟悉,開展了“綠色、自然、和諧”的鄉土特色園本課程,突出“農”字特色,讓幼兒體驗愉悅。
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勞力上勞心,手腦相合。我們將泥塑、彩繪、編織活動納入課程中,創造性地開展民間手工藝活動,使幼兒手腦并用,心更靈、手更巧。我們將農村中隨處可見的玉米皮、五顏六色的紙繩、鮮亮的麥秸草、黏性很強的黃泥、各種各樣的樹葉、廢棄的木粉等都收集起來,進行分類篩選,并根據各年齡段的劃分,進行分層次的運用。大班幼兒繞一大一小兩個圓做個小鴨子;繞幾個圓形做一朵花。中班幼兒用高粱稈插眼鏡、小船、做胡琴;用麥秸草掐燈籠、編小辮、吹泡泡。小班幼兒能用各種各樣的樹葉、種子進行粘貼等。
在我們幼兒園里,隨處可見造型形象、色彩亮麗、價值實用的自制教玩具,為綠色生態課程的構建奠定了基礎。活動室里,有教師用酒盒縫制的各種籃子、有幼兒用玉米皮編制的各類草墩子,結實耐用。我們還用木粉制作了一系列玩具,幼兒拿著自己制作的玉米皮籃子“買菜”,用彩泥做成的饅頭、面包、蔬菜開飯店,穿著報紙制作的時裝走模特秀……幼兒在各個區域里忙活得開心極了。
陳鶴琴先生說過:“給兒童充分的娛樂和游戲。”娛樂和游戲對于兒童身心的發展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園陽光自主戶外運動就是將游戲的主動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選擇游戲材料、自主選擇游戲內容、自主選擇游戲伙伴、自主選擇游戲規則,在愉快、輕松的游戲氛圍中,成就了幼兒真實自然的游戲狀態,盡情綻放自我。
在進行幼兒園戶外場地改造時,我們在新的理念下做了這樣的思考:戶外場地大面積硬化、軟化,是幼兒喜歡和需要的嗎?純觀賞性的綠化,對幼兒發展有什么意義?戶外場地中,要不要保留泥土?
在思考的過程中,幼兒的活動給了我們啟發:院子東側修建消防管道時留下了幾道彎彎曲曲的土溝和一堆土,幼兒一來到這里,就歡呼雀躍地奔涌而去,在里面躲貓貓、玩“射擊”,熱鬧非凡。正如泰戈爾所說:“兒童喜歡泥土。”泥土對幼兒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于是,我們提出“放置一塊地,還孩子一片泥”的方案,為幼兒修建了秘密通道,用沙袋搭成戰壕,廢舊輪胎堆成沖鋒頂,利用周圍的樹拉成天網,用我們農村特有的玉米桿搭幾個小帳篷做戰地炊事班,還布置了戰地醫院……打造了大型“野戰叢林”情境游戲活動區,山坡營里的“戰斗”正式打響了:
“不許動,舉起手來”“趴下,快趴下,快臥倒”“哈哈,我瞄準了”幼兒端著“槍支”,個個都像神奇的小戰士,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山坡上傳來陣陣吆喝聲和歡笑聲。瞧,滾、翻、匍匐前進、攀爬跳躍,野戰游戲成為幼兒歷練的場地,盡顯幼兒的不同個性:生龍活虎、精神抖擻、激情迸發……野戰炊事班的增設給野戰營又增添了一抹情趣,有的幼兒打累了,就端著“槍”、帶著帽神氣活現地跑到小帳篷里:“快,快,我餓了,來一碗大碗面……”
混齡山坡游戲大挑戰更是給幼兒帶來了全新的趣味感和新鮮感,大班的幼兒根據山坡的地形,利用小樹林、叢林、沙地等創設了“叢林飛越”“滑板能手”“勇敢的郵遞員”等多個充滿野趣、挑戰性的活動區域,帶領中小班的弟弟妹妹玩得緊張又刺激,利用攀繩、山洞、滑梯在上面爬一爬、鉆一鉆,就像一群靈活的小猴子;還有的幼兒利用小山坡的有利位置,帶領弟弟妹妹玩起了捉迷藏、小武警、捉小羊的游戲,真是其樂無窮。混齡山坡游戲,對大班幼兒而言,從心理上能激起他們對弟弟妹妹的愛心、責任心,從生理上能建立起照顧弟妹的責任意識。對小班幼兒而言,可模仿哥哥姐姐的各種技能,促進小班幼兒語言和智力的發展。混齡班就像一個大家庭,在游戲中“混”出了高情商,“混”出了手足情,“混”出了交往能力。山坡混齡游戲活動的開展打破了年齡和班級的界限,增進了幼兒之間的接觸與交往,使幼兒在游戲活動過程中相互影響,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能和不同年齡段的同伴交往的平臺,相信幼兒在這樣的游戲中會收獲更多,從而可以更快樂地成長。
有句話說,能把竹竿當馬騎的游戲才是真游戲。替代與一物多玩是游戲的意義之一。多年來,我們堅持少花錢多辦事、就地取材的原則,開發與利用身邊可貴的鄉土資源作為游戲材料,豐富幼兒的活動環境。我們將田邊溝渠隨地可取的紅泥挖來進行泥塑,發揮教師和幼兒的創造性,總結出紅泥的各種鄉土和民間玩法,體現出一物多玩。彈泥球、摔泥碗、雞追蛋等民間泥巴游戲,幼兒百玩不厭,樂此不疲。
春天的時候,我們挖來大量紅泥,堆放在沙池邊,平日安靜的沙池立刻熱鬧起來,幼兒用大塊干濕適中的紅泥在沙池的水泥臺上反復摔成光滑的磚型,一塊塊砌成泥磚墻,利用彎彎曲曲的沙水池邊沿,建起了“橋梁”;沙池內的幼兒則把紅泥做成嶺狀,設計大型泥宮,有入口,有出口,通道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形式多樣;還有的幼兒將農家的生活微縮到泥巴游戲中,盤起了農家鍋灶,做一個大大的泥碗當鐵鍋…… 沒有自由就沒有創造,就不會有探索的機會,舊物新造,讓沒有吸引力的區域煥發出新的活力,給幼兒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去創造。
農村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與大自然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他們能夠懷著真實的情感和大自然對話,而要實現幼兒與環境之間真正的交互作用,就必須把探索自然樂趣的權利還給幼兒,讓大自然也給幼兒創設各種游戲的情境。我們地處沽河岸畔,地肥水美,槐林成行,沙溪成地,裊娜多姿的槐林沙溪聞名遐邇。每當春季來臨,我們牽著幼兒的手漫步槐林中,幼兒穿梭其中,盡情嬉戲;樹林中,他們玩“占樹”的游戲,幼兒在排列整齊的槐林下練習曲線跑,一個個靈巧的身影在林中鉆來繞去,極大地鍛煉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沙地里,小班的幼兒赤著腳走“沙漠之路”,比一比誰走得穩,走得快;大班的幼兒堆砌高高的沙堆,稱其為“珠穆朗瑪峰”,插上小旗爭當“小小探險家”。沙灘上幼兒則挽起褲腳,赤著腳丫,提著小桶,捉小魚摸小蝦……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感受花鳥蟲魚帶來的快樂,獲得了心智生長的動力。
我們在園本課程的規劃、設計和實施中,遵循了“綠色、自然、和諧”的理念,突出“農”字特色,讓幼兒體驗愉悅,教育教學效果是相當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