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縣鯉南中心小學 尤燕飛
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數學生對數學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不能進行清晰的表述。例如,在一節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圖文解決問題”公開課上,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出有關于該課主題畫后,讓學生通過圖畫來分析題目。圖畫中左邊8只兔子、右邊9只兔子、中間一個加號,教師問學生題目的具體意思是什么?很多學生看到題目卻遲遲不敢舉手回答,但是根據之前的看圖列式和圖畫應用題訓練,學生顯然可以快速地說出圖畫意思,但是出現此種現象可以看出學生缺少關于圖片數量關系的表述訓練。
多數小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無法對問題進行熟練的解答。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帶問號看圖列式”題目練習中,教師出示主題圖片后讓學生根據圖片來表述題目意思,經過教師的教學引導,學生最后歸納完整題意“圖片中總共有7朵小花,叔叔將4朵小花收走后,問圖片中還有幾朵小花?”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圖片意思列出算式,并問學生為什么這道算式中用減法,在此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回答:“看到‘拿走’兩字就用減法計算。”并且多數學生在乘除法解決問題及兩步至三步解決問題時就會感到明顯的困難。
在數學課堂上如果教師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讓學生看圖列式計算、匯報圖片內容或讀題,那么班級中的學習氣氛一定非常活躍。但是如果教師問學生有關圖片中的問題或者是圖片涉及怎樣的數量關系,那么多數學生就會收起小手不敢回答。種種表現都體現出學生在日常的數學說理訓練中缺少練習,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小學數學加減法計算是幫助學生進行問題學習的準備環節,在此環節中學生需要數圖畫中的物體以數字的形式呈現,并且理解圖畫題意,進而在已知條件下了解到題目中所需解答的問題。當前多數數學教材中,都在圖片中標識明確的數字,通過這些數字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但是如何讓學生在看圖中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內容進行引導,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察過程詳細地表述出來。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圖上畫了些什么?”“這些圖畫和我們以前所接觸的圖畫有什么不同?”“誰可以完整地把這幅圖的圖意進行述說?”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順序對圖畫中的題意進行認知,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通過數學說理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出抽象性的思維,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形成一般會按照形成表象、語言內化、思維抽象的步驟進行,因此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先要將數學知識清晰化、明理化,讓學生看到題目內容便可以弄清具體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過程也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查漏補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題目中的題意。例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數學題目由書面語言轉化成口頭語言,并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進行口語化轉變,在學生閱讀題目后問學生:“這道題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題目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什么?”等,通過這些詢問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意思,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在小學數學說理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出真實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在適當的教學情境中想說理、要說理。例如,在小學三年級“周長”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班級中的多媒體設備演示螞蟻操場賽跑的童話情境,大屏幕中會展現螞蟻小紅和螞蟻小藍圍繞著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進行跑步比賽,但小紅主要是圍繞樹葉的邊緣跑,而小藍是沿著樹葉對稱軸這條中間線跑。在比賽結束過后,裁判宣布小紅比賽失敗,小藍比賽勝利,教師便可以詢問班級中的學生“這場比賽是否公平”。班級中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會表示“本次比賽不公平”,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思路進行再次追問“為什么本次比賽不公平”,這樣班級中的學生便會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對此次比賽的看法。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學生對周長這一概念詞的理解,同時教師在學生發表意見之后,可以借此機會對周長的概念進行總結,告訴學生“小紅在比賽過程中是圍繞樹葉的邊緣跑,而小紅跑步的距離也就是這個樹葉的周長”,通過這一概念便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此外通過童話式的情境營造可以讓更多學生的思維深入到數學學習中,誘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尋求恰當的數學問題解決方法。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讓班級中的所有學生都敢于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角”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三角形、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多邊形、不規則圖形等圖片用多媒體展示出來,然后問班級中學生“哪些圖片中有三個角”“這些圖片是不是全都有角”等問題,這時大膽的學生便會說“三角形有三個角”,而內向的學生會在課堂上小聲嘀咕“圓形一個角都沒有”,此時教師需要關注這部分學生的想法,在課堂上給予這部分學生充分的鼓勵“真好,你能跟我說說你的想法嗎”,讓學生勇于在班級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讓班級中的學生對角的本質概念認識更為深刻。
教師在構建小學數學說理課堂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數學規范的引導工作,讓學生在數學計算中準確地表達出算理。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上冊“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鼓勵學生到講臺上列出除法的具體算式,并和班級中學生探究題目中的具體算法。當學生在黑板上列下自己的算式后,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商要寫在這個位置?”此時班級中的學生便會根據自己對算理的理解相互討論,教師便可以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算理,進而理解除法的具體運算規律以及計算過程的思路。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歸根結底是一門講道理、講科學、講理性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構建出正確的說理思維,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