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趙墩鎮中心小學 劉付昌
所謂有效教學,其實是和無效、低效相對的。簡而言之,有效教學是盡可能多完成教學任務,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掌握內容,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引領學生實現最大程度的發展。課堂教學本質上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習者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是絕大多數小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參與教學,掌握規定內容的教學叫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應該成為每一個教育者的工作目標。
情景教學是經常運用到的一種方法,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由于數學的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缺乏特定的學習環境理解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情景教學以其直觀性、趣味性、生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和學習欲望,引領學生快速進入主題、理解概念。例如,教學“平行和相交”這一部分知識,本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去判斷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畫出平行線,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在新課的導入環境,我們可以引入游戲,打造有趣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快速去認識相交和不相交。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玩過撒小棒的游戲,今天我們就來玩一玩,聽清要求,看看這里面我們能不能學到數學知識。”隨后,要求每一個學生拿出兩根小棒,把兩個小棒任意撒在桌面上,看看它們可以形成了什么樣的圖形,然后把看到的圖形用彩筆畫在紙上。這樣簡單的小游戲,形象生動,表明是讓學生們去撒小棒,看小棒在桌面上所形成什么形狀,實際上是為了引領學生們去研究同一平面內兩個直線的位置關系。每一個學生雖然畫的圖形大小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對其進行分類時,發現只有兩個大類,也就是平行和相交。鼓勵學生們去分析說明自己這么分類的理由,讓學生的正確想法來引導其他學生,帶領學生們去進入本課的學習探討。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時代形勢下,合作探究式學習應運而生。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即教育者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習者自主地發現問題,參與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反思、歸納等一系列活動,從而引領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例如,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去學習“角”,為了知道角的大小,我們就要運用到一個學習儀器——量角器。量角器是數學學習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學習工具,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引領學生們參與學習,從而認識量角器的計量單位,了解量角器的構造特點,掌握正確的量角方法,正確地讀寫角的度數。為了幫助學生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領,我們可以出示幾個小大不一的角,然后鼓勵學生們去練習讀角的度數時讀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自己親自動手去體驗在量角過程中應該怎樣正確擺放量角器。在小組之中,學生們不僅僅要獨立量角,還會交流量角的方法。同一個角,為什么有的學生量出的答案是38°,有的學生是35°,有的學生是125°?學生們會開始爭辯誰的答案是正確的。為了驗證答案,學生們互相演示自己的量角過程,展示自己的讀書過程,其他學生作為監督者很容易發現自己和他不同的地方,快速找到自己的錯誤點,特別是學生的正確示范有效提升了小組學習的效果。每一個小組最后還要一起去總結出量角的方法和步驟,總結出量角過程中的注意點,一起總結口訣: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
數學是一門具有邏輯性、思辨性的學科,課堂一潭死水可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要想積極構建有效課堂,還要求教師要注重課堂的互動,互動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為了避免學生對教師的過度依賴,我們必須善于運用多種方法與學生們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從而點燃創新的思維,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多種能力。例如,教學“公頃的認識”這一知識點,為了幫助學生們理解知識,也為了增強教學互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們的學習經歷,激活學生們的學習經驗。教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之前在學習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三個面積單位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去描述它們的嗎?大家自己來說一說它們有多大。”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們回想自己的舊知識、生活經歷,發現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記作1平方厘米,其大小也就是大拇指指甲蓋那么大。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為1平方分米,其大小大概成人的手掌那么大。至于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米,它的大小可以用4塊地磚來表示。
在如此的思維啟迪之下,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能不能同樣用一個正方形來描述1公頃這個面積單位呢?”接下來,學生們按照剛剛的表述方式,去思考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其大小應該如何去表述?這就需要學生們聯系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了。1公頃有多大,你能想象出來嗎?實際上1公頃=10000平方米,有心的學生們從平方米的表述中找到了線索,可以去嘗試去表達1公頃的大小。如有的學生想到了學校的操場,于是提出“400米跑道圍起來的面積,大概就是1公頃。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其大小大約是400米跑道圍起來的面積”。
在深化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想實現和諧發展的教育,就必須重建架設課程結構,推動課程內容與時代發展的結合,在教學評價上更是要樹立新的評價觀,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以及過程各個方面,引領學生不斷進步、不斷成長。教學完一個章節的知識內容,如何幫助學生切實掌握知識、技能呢?一方面,我們可以引入學習過程檔案袋、評價日程表、學習日記等定性評價方法,并結合傳統的考試和課堂觀察法,多角度切入來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的發展情況。例如,在課堂上,為什么喜歡用百分數?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教師鼓勵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鼓勵學生們自由探索、夯實技能。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問題研究,并思考:要把你研究的這個問題講清楚,在小組之中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合作探究給了學生更多自由探索和思考的空間,很好地發展了學生們的學習能力,那么小組的每一個成員就是學生的評分人。學生間的互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互幫互學,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總之,有效教學理念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指明了一個方向,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不能閉門造車、固執己見,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注重改進方法、探索教學路徑,積極打造新時期的有效數學課堂,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