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宇
(內蒙古自治區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高血壓是一組以血壓升高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國高血壓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約為27.9%,也就是說大約3 個成年人中就有1 個高血壓患者,且患病率還整體呈逐漸升高的趨勢,該病也被稱作“生活方式病”,許多日常行為都是引起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血壓水平的高低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呈正相關,血壓愈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也愈高[1],即使在我國相關指南目前標準中的正常血壓范圍內,這種相關性仍舊存在,因此血壓即使在正常范圍內,也應當注重血壓水平的控制,而高血壓前期這一概念的提出,則為高血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高血壓前期最早由美國國家高血壓預防、診斷、評價與治療聯合委員會(JNC)在2003 年發表的第七次指南(JNC7)中提出的。該指南將正常血壓定義為臨床高血壓的過渡階段。高血壓前期人群是高血壓人群的“后備軍”,因此對高血壓前期群人的防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歷史已久,對高血壓前期的防治工作也正在開展,本文就中醫藥防治高血壓前期的研究進展展開如下綜述。
在祖國醫學中,本無高血壓疾病的概念,通常根據疾病的臨床癥狀、體征表現來辨證治療該疾病,從癥狀表現的角度,高血壓當屬于“風眩”“頭痛”“眩暈”等癥的范疇內,隨著疾病發展,出現相關并發癥后,又可以并發癥角度將其歸屬與“心悸”“水腫”“中風”等癥的范疇內[3]。“眩暈”的記載相對較為多見,由于清竅失養,臨床以眼花頭暈為主要癥狀的這一類病癥就被稱為“眩暈”,眩為眼花,暈為頭暈,二者并見為眩暈,“眩暈”這一證候名最早在《內經》中被提及,稱為“眩冒”,其認為眩暈以肝為主,同時與血虛、髓海不足和邪中等因素有密切關聯。《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此書還有一言為“厥陰之勝,耳鳴,頭眩”。《靈柩·海論》中提及髓海不足一因,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丹溪心法·頭眩》提出了痰導致眩暈一說,原文為“無痰則不作眩”[4]。《景岳全書眩運》中云“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強調了氣虛在眩暈中的重要機制。
目前高血壓前期的中醫診斷相關研究鮮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血壓前期是處于健康到疾病的中間過渡狀態,疾病處于萌芽狀態,也沒有非常顯著的可察癥狀,因此中醫通常憑證進行診斷,但實際上,高血壓前期的人群已經出現了微觀上的變化,包括頸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順應性下降,冠脈血流儲備受損,微量清蛋白尿等一系列亞臨床病變,因此上述于中醫的“隱證”,可歸屬于治未病范疇,即雖然機體存在了一定程度的病理性改變,但以中醫四診的標準來診斷時卻出現“無證可辨”這一狀態[5-7]。隱癥的辨證依據需要從腹診、甲診、掌紋診等為管內醫學依據中尋找,同時與現代檢查進行客觀結合,而高血壓前期的診斷比較方便,與其他“未病”較難診斷的特點相比,高血壓前期只需要測量血壓就能進行診斷。
采取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能夠對處在疾病萌芽狀態的高血壓前期進行預防,治未病主要有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變等兩個方面的內容,治未病在廣泛意義上是采取一定措施,對疾病的發生以及發展進行防控和治療。中醫學對治未病向來重視,《素問·八正神明論》中有云:“上工救其萌芽”[8]。強調在疾病萌生狀態下就采取措施進行預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不亦晚乎”。該書強調了對未病進行預防的重要性,若任其發展成病,為時晚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善者治皮毛……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強調了從細微末節防治疾病,待疾病發展至臟腑時,治療難矣[9]。上述文獻均傳達了未病先防的理念,于健康人群而言,重視治未病,能夠預防疾病發展,對已經發病的患者而言,可減緩疾病進展,改善預后。
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文獻報道數量明顯增加,均認為對高血壓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的臨床療效比單純西醫療法更有優勢。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高血壓的中醫診斷標準,可將高血壓分為:陰虛陽亢型、痰濁壅盛型、肝火亢盛型以及陰陽兩虛型。張小娟等[10]在其研究中表明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分類發現,陰陽兩虛型占最大,而痰濁壅盛型占比最小,其還指出不同證型分類與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胰島素水平與眼底血管病變均有關系,其發現肝火亢盛型的患者胰島素水平是四類證型中最高的,陰陽兩虛型發生眼底2 級病變的比例最高,而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以痰濁壅盛型最高,其次為陰虛陽亢者。
中醫節飲食理念在高血壓前期的干預方面有重要意義,節飲食主要是不要偏嗜五味、熱寒等類型的食物,《靈柩·師傳》云:“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不致邪僻”,強調了飲食不可寒涼、燥熱過余,當以寒溫適中,免致陰陽失調導致疾病發生[11]。中醫“食藥同源”這一理論由來已久,目前相當一部分中藥既是藥材,也是食材,因此在高血壓前提,可采取食補方式預防,劉玫[12]在研究中指出,綠豆、苦瓜、海蜇、蘆筍、山楂、薺菜、芹菜等食物有降壓作用,同時苦丁桑葉茶、桑菊薄荷飲也可奏效。勞逸結合是保證人體健康必要條件,勞逸失度,致臟腑精氣失衡,易發疾病。對高血壓前期患者而言,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能夠有效防治高血壓,運動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為原則。戒煙酒,煙和酒是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因此戒煙酒的益處非常肯定,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均適用,可降低高血壓患病風險。
近年來,以預防為主的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重大進展,在高血壓前期進行中醫干預,能夠有效降低高血壓發病發生率,黃家桓等[13]在其研究中運用治未病的理念,將清肝活血方用于肝火亢盛型的高血壓,主要藥物有菊花、鬼針草、山梔子、制何首烏、山藥、山萸肉、石決明、丹皮和赤白芍。以鬼針草、制何首烏為君,何首烏味苦性溫,有益精血補肝氣之用,鬼針草味苦性平,有活血通絡之效,陪以菊花、山萸肉、石決明起涼肝除熱之效,諸藥共奏疏肝氣、解郁熱、調氣血之效,對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壓患者有理想的臨床療效,在其研究中通過清肝活血方治療,患者血壓明顯下降,生活質量提升顯著。
針對患者眩暈頭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便秘溲赤等癥狀,可采取針灸聯合口服中藥的療法,蘭勝才等[14]在研究中采取口服、針刺及心理干預三聯療法治療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發現,三聯療法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壓,使患者血壓迅速控制在達標水平,還能減少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患者焦慮和抑郁的情緒。
除了未病先防理論,治未病思想也十分重視既病防變理論,高血壓患者易合并微血管病變及心肝腎等臟器損害,利用治未病思想對高血壓患者早期腎損害的防治十分重要,周訓杰等[15]在其研究中采取活血潛陽祛痰方防治肥胖型高血壓早期腎損害,藥物以丹參、川穹、石決明、鉤藤、山楂為主,同時對交感、神門、皮質下等穴位進行針灸,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治療,患者血壓控制到79.47~134.57 mmHg,同時有效改善了患者腎功能以及血脂指標,其在治未病的理念指導下,著眼于高血壓腎臟的保護,以傳統中醫學理念施治,取得了理想的臨床效果。
隨著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高血壓前期患者基數日益增多,雖然高血壓前期還并未得到高血壓疾病的診斷標準,但血壓升高引起一系列微觀病變也增加了患者的患病風險,使得其生活質量降低,同時也對其全身動脈血管形成潛在且持久的危害,因此不斷加強對高血壓前期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對減少高血壓發病率,減小社會醫療資源的壓力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相關報道的復習發現,當高血壓前期出現相關證候時,即可采取中醫辨證論證早期干預,而治未病之一理論在高血壓中醫防治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中醫對整體概念十分重視,在高血壓治療中,中醫不是一味進行降壓,而是通過對氣血、陰陽、臟腑的調和和平衡,對多個靶點發揮作用,進而達到平穩、緩和地降壓,同時還能對高血壓并發癥進行早期預防。但目前中醫關于中藥防治高血壓前期的療效尚缺乏臨床研究,相關報道不多,對中藥劑型的開發缺乏新的突破,這些問題都尚待進一步研究。中醫藥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群眾基礎良好,因此臨床工作者及中醫學者應當加強進一步應用和研究,使其在高血壓前期的防治工作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