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 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還正處于發展時期,因此對于很多意識的認知過于片面。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要無意之中加強對于體質鍛煉的宣傳,讓學生清楚適當的鍛煉不僅能夠鍛煉體質,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且鼓勵學生進行日常鍛煉,在鍛煉當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最近幾年,我國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直線下降,因為體弱、肥胖等這些身體因素導致的疾病越來越多。小學生是我們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想要成為我國有用的人才,首先就要做好體能上的儲備。但是由于小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體質提升方面意識不夠強烈,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在平時的生活學習當中滲透健康因素,加強學生的健康訓練。
所有的事情都存在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對于小學生體質下降這一件事情,我們要多角度的去進行分析,不僅僅是學校層面的教學理念出現了偏差,教師、家長等也需要為此狀況承擔一定的責任。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認為造成小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經常會說到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建設體育強國要從青少年時代抓起。尤其是新課改之后,教育部更是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但是真正在實施這些政策和口號過程中,卻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教育部要求要從小就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但是這一政策卻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從學校的層面來看,一般家長在為學生選擇學校時,優先考慮該學校的升學率問題,如果學生增加了學生體育訓練的實踐,就一定會相應的減少學生課程學習的時間,進而會影響學校的升學率,家長也就不會考慮該學校,不利于學校吸引生源[1]。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如果學校增加了學生的體育鍛煉,那么必定會增加安全問題的出現,一旦因為訓練發生事故,那么就會為學校帶來一些影響。最后,學校增加學生的鍛煉,還需要為學生購置一些鍛煉所用的器材以及維修器材,這都需要一定的費用。
其實學校不注重學生的體能鍛煉,不僅僅是升學率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是受到社會上所帶來的影響。雖然說新時代背景下倡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社會上仍然存在一種普遍的現象,那即是重視學生的成績和學歷,只有成績足夠出色才能夠擁有一個高學歷,而現在的社會招聘都把學歷甚至成為一個門檻,在這種社會層面上,學校自然不會注重對學生體能方面的鍛煉。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家庭的層面來進行分析,如今的家長教育觀念相比之前發生了改變,對于孩子的溺愛也越來越明顯,這也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之前教育政策的影響,很多學生都是家庭當中的獨生子女,所以,家長對于孩子都十分的寵愛,甚至到了無腦的溺愛地步,舍不得讓孩子受到一點苦和累,更別說進行體育鍛煉了。
以上兩點只能夠稱為是客觀的原因,真正的一個主觀原因就是體育教師的不注重,這才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源頭。相信我們大家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這節體育課老師有事來不了了,我們改成數學課”,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的玩笑話是真實存在的,體育課被主課占用,因此導致學生僅有的一點鍛煉的時間被占用,體質自然而然就會下降。從學生層面分析的話,小學生的心理思維還未成型,在任何事物上都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因此,學生的假期時間也是被各種輔導班“安排”的明明白白,家長這種迫切想要孩子出人頭地的愿望,使得學生的所有時間都被用在學習上。當然,大量的時間用來學習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將自己游戲玩耍的項目由戶外變成了室內,由奔跑玩耍變成了電子游戲,學生整日沉迷于電子游戲無法自拔,因此,體質也就會直線下降。
想要全面地提升小學生的體質,離不開學校為學生制定周密的訓練計劃。由于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班級較多,活動場地較小,對于這樣的問題而言,我們應該在提升學生體質發展的會議上進行討論分析,將教學、引導、活動這三者有效的結合,使課內外形成統一的思路,保證促進學生體育健康的認識。筆者在制定計劃過程中提出了幾點意見:第一,可以從訓練結構上進行創新,不再讓學生將體育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訓練活動來豐富和改善學生的日常活動,使得體育教材上的內容變成實踐,并且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日常生活,滿足學生對于實際體質的需要,這樣才能夠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于體質健康的認識[2];第二,學生要積極的走出教室,主動健康的參加一些學校舉行的體育活動,比如:足球訓練隊、乒乓球訓練隊、跳遠訓練隊等等;第三,還要讓學生盡快的適應學校的生活,并且適應學校的訓練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使學生能夠擁有一個終身體育、終身鍛煉的意識。
新課標當中明確的指出,學校進行體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終身體育”這一意識的新時代人才,并且還需要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學生自身的健康狀態,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踐行體育態度和行為,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能夠有適合學生參加的活動項目。為了貫徹落實這一目標,學校應該將學習和活動結合起來,通過一些實踐性的活動,形成一個完整的訓練課程結構,使得學生能夠將在學校的訓練展現在社會上。比如:可以通過一些有計劃有組織的鍛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來鍛煉自己的體質,并且還能夠收獲相應的理論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未成熟時期,這時教師就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轉變自身的教育教學思想,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在日常的教育當中,要讓學生認識到適當的進行鍛煉不僅能夠增強自身的體質,對于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僅是教師,還有家長的觀念,需要教師向家長傳輸鍛煉的重要性,在課下由家長對學生進行教育[3]。比如:家長可以在孩子周末休息的時候一同去爬山或者跑步,通過一些活動形式的鍛煉,能夠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鍛煉的好處,進而會從小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促進學生體質的提升。
如何才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現階段學校以及教師所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進行體育訓練的主要目的,當然,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并不是單純地依靠每周一節的體育課來完成的,僅僅在體育課上進行鍛煉,是無法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的,因此,我們需要將學生的體育鍛煉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并且通過一些活動形式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具體的做法如下:
(1)將學校的活動進行有效整合。針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的提升來說,學校的一些活動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并且也是學生提升體質的主要形式,在學校活動當中,學生能夠收獲快樂,并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要對學校的活動進行有效的整合,并且通過調查詢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喜歡的活動,比如“撕名牌大戰”“你畫我猜”等趣味游戲活動,都是現階段小學生比較喜歡的。我們可以在日常的活動中加入這些趣味性的游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興趣,還能夠鍛煉學生的體質,增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
(2)將家庭活動進行有效的整合。除了學校的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質之外,家庭活動對于學生的體質也起到關鍵作用。很多家長都十分的關注學生的鍛煉時間以及鍛煉裝填,畢竟這將會直接影響帶孩子的身心健康[4]。這里我們可以大致分為兩類:第一,家長可以充當教師的角色,帶領學生進行一些活動鍛煉,比如:每日晨跑、踢足球等;第二,家長對于學生的鍛煉要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并且要在學生的生活當中為學生創造適當的鍛煉場景,比如:家長可以在家庭活動中了解學生比較喜歡的運動項目,并且為學生報一些運動興趣班,一方面能夠讓孩子的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特長,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進行家庭活動整合當中,我一分為二的進行了實操:①將一些比較大眾的體育鍛煉通過線上或者課上分享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并且在課堂上進行仔細的介紹,讓學生對于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這些體育活動產生興趣,以此培養學生鍛煉的欲望和興趣。②對于那些對體育活動不甘興趣的學生,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由于小學生的思想意識還比較薄弱,需要教師和家長及時的進行引導,為此,學校特地創設了“趣味項目訓練”,比如:花式跳繩、鴨子步走等等,并且實時的觀察學生對于這些項目的完成情況,以此來促進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鍛煉。
提升小學生的體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從社會到學校再到家庭,都需要為之付出努力。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分子,我們應該將提升小學生體質作為教育任務的一部分,與家長進行密切的配合,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