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當代醫藥》主筆 潘 鋒
由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等聯合主辦的 “2020 中國國際高血壓大會”,7月3日~5日在線上舉行,與會專家針對高血壓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管理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分享了高血壓及相關疾病的臨床診療、基礎研究、流行病學等的新方法、新技術、新理念和跨學科發展模式。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社區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在題為“大數據助力高血壓防控”的主題演講中指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發展戰略和堅持以基層為重點、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大數據在高血壓管理中的應用為提高我國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和水平,提升居民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帶來了新的契機。
王增武教授首先介紹說,來自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疾病總死亡人數的86.6%,慢病已成為影響我國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70多年來我國高血壓發病率持續增高,1959年為5.1%,1980年為7.7%,1991年為12.6%,2002年為18.8%,2015年達到近28%,特別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基數的不斷增加,我國高血壓患病總人數已遠遠超過了1959年。2018年Circulation 雜志發表的中國“十二五”高血壓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粗率為27.9%,標化后患病率為23.2%,患病人數已從1958年的不足3000萬人增長到超過3億人。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和死亡風險存在密切因果關系,腦卒中仍是目前我國高血壓人群最主要的心血管病之一,高血壓與心衰同樣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高血壓還是房顫發生的重要原因。

王增武教授做學術報告
“我國高血壓患病人群龐大,患病人數及患病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防控形勢不容樂觀。”王增武教授說。
王增武教授強調,我國高血壓防控有喜有憂,調查顯示,2002年我國居民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30.2%、24.7%和6.1%,2009年我國啟動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將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納入基層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全國近1億高血壓患者接受社區管理。2015年我國居民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上升到51.6%、45.8%和16.9%,但遠低于美國等歐美國家,仍有約80%的高血壓患者沒有控制血壓達標。
王增武教授分析認為,當前我國高血壓防控還存在4個方面有待突破的困境,首先是難以統一管理。我國居民高血壓人群基數大,發病地域廣,地區間差異和生活方式差異較大,由于寒冷、食鹽多、運動少等原因,我國北方高血壓發病率高于南方,但近年來高血壓發病“北高南低”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高血壓發病人群在全國范圍內覆蓋越來越廣泛。同時,我國大中城市和基層社區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傳統的高血壓防控模式無法突破地域限制和解決醫療資源不充分的矛盾,難以達到統一管理,因此面對新形勢需要有新的高血壓防控策略和技術方法。
第二個困境是成本效益性差,現行的血壓管理模式導致醫療機構日常工作量巨大,醫生與患者溝通時間十分有限,醫生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到每一位患者。對于我國3億多高血壓人群要實現個體化和精準化治療,僅依靠傳統的治療手段和管理方法顯然已力不從心,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如何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效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困境是患者依從性差,盡管目前治療高血壓有成熟的藥物、技術、方法和指南,但仍有部分患者通常不測血壓或很少測血壓,不規律服用降壓物,錯服、漏服、自行停藥、自行更改方案甚至難以堅持長期服藥,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導致危險因素控制不佳,自我管理意識差,結果是血壓管理不達標。由于醫生無法得到連續完整的患者血壓變化情況,當發生腦卒中等異常心血管事件時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正確處置。
第四個困境是缺乏醫患間有效互動溝通。實現高血壓有效防控的關鍵是一方面要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積極性,激勵他們的積極參與,提高各級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喚醒”高血壓患者和高危人群,提升他們的健康素養和疾病防治理念。盡管通過多年努力我國基層社區醫務人員血壓防控知識有了極大豐富,規范掌握了慢病防控技能,多數基層社區都能夠承擔起血壓防控重任,但由于高血壓患者的不支持、不配合、疾病預防意識薄弱等原因,當前我國高血壓防控工作仍難以形成合力,始終處于冷熱不均狀態。因此要繼續擴大高血壓等慢病防治宣傳力度,提升群眾疾病預防意識,鼓勵居民積極參與高血壓防治,大力開展校園疾病防治科普宣傳,從中小學生開始樹立健康行為理念,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慢病防控的氛圍。
王增武教授介紹說,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思·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一書中,將大數據最初定義為不用隨機分析法即抽樣調查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的方法。此后大數據又被定義為巨量資料,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互聯網時代大數據貫穿整個醫療行業,通過對數據的獲取、管理和分析、高效利用,使人們對疾病的管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大數據應用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如美國的研究人員曾利用互聯網上的信息來預測某地流感可能的死亡概率,預測結果與當地實際報告的結果十分接近。JAMA 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也多次發表文章推動大數據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王增武教授說,醫療與健康服務已經成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來自真實世界的大數據對于支持臨床研究,客觀評價藥物對疾病的干預效果更具現實意義。此外,通過對大數據的深度挖掘、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等新方法來分析和解決臨床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對于指導和提高臨床決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大數據將成為重要的輔助臨床決策工具。大數據同樣適用于血壓管理,大數據血壓管理是以可穿戴設備為終端,軟件和網絡為紐帶,通過建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聯系而進行血壓管理指導。大數據平臺是個網絡平臺,也是智能平臺,平臺的職能是把零散的個體化的高血壓患者數據不斷積累起來,當數據量到達一定程度規模即達到“穩態”后就可以為高血壓的治療和管理提供指導了。
王增武教授說,大數據血壓管理以數據監測為入口,為患者打造預防、監測、干預、保障于一體的高血壓管理新模式,覆蓋疾病全過程,包括疾病監測、健康教育、預防監測和各方面保障。來自國外的REACH 研究顯示,對于一級二級高血壓患者,網絡遠程生活方式干預指導一年可使收縮壓下降10%。傳統的高血壓管理模式是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國內有研究發現使用健康管理軟件進行高血壓管理和干預,通過互聯網登錄個人健康管理空間,患者通過短信、APP 接受健康管理服務后,與傳統方式相比互聯網組高血壓干預有效率為32.33%,而傳統方式組僅為15.33%。
王增武教授指出,互聯網時代臨床治療、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試驗、慢病管理、科研工作、新藥研發等整個醫療行業均呈現大數據應用場景,隨著醫院信息化的推進HIS 系統為獲得高質量的基礎大數據和指導更加精準的臨床決策奠定了基礎。大數據血壓管理應用主要體現在患者和醫院兩個方面。在高血壓患者管理方面大數據應用場景有跟蹤指導患者飲食情況、用藥情況、運動情況、血壓記錄、治療情況以及疾病動態情況等,大數據可提供每周、每月血壓分析報告,查看血壓指標,分析變化趨勢等,發現并預防潛在心血管疾病風險,上述的數據資源為高血壓診斷、治療、評估、隨訪、管理提供了動態數據化的依據,與生活方式管理同樣重要。從醫院角度來說,在大數據采集方面高血壓大數據來自院前、院中和院后,院前主要是患者自身狀況及病情數據,院中是患者到醫院就診后形成的數據,院后則是來自社區和患者自我管理的醫療數據。規范的數據采集和高質量的基礎數據是科學合理應用大數據進行血壓管理的基礎,也是指南修訂、衛生政策制定、規范診療、學術研究、防控干預的重要支撐。其中院中的數據是最主要的也是質量最好的數據,但對于我國龐大的高血壓人群來說院中數據僅占很少一部分,大量的數據來自院外,主要來自基層社區醫院的采集系統和患者個人的可穿戴設備。
中國工程院發布的《全球工程前沿2019》將“智能可穿戴健康輔助設備”列為醫藥衛生領域前10位的工程開發前沿技術,智能可穿戴健康輔助設備是指能對人體的生理指標進行感知、記錄、分析、調控、干預,甚至幫助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的可穿戴設備。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可穿戴健康輔助設備經歷了由附屬于智能手機應用的1.0時代,到獨立通信、智能運行的2.0時代,再到以邊緣計算、個人數據服務為基礎的3.0新時代。隨著大眾健康觀念的提升及邊緣計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智能可穿戴健康輔助設備已進入快速成長期,其智能化操作,隨時隨地監測、預防、治療疾病的特性為亞健康人群、老年群體以及職業病、慢性疾病和高危人群提供了長期治療、及時預警的可能。隨著電子設備硬件運算能力、軟件算法性能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疾病譜的不斷完善,以及國家政策對發展新穿戴式醫療設備的大力扶持,未來智能可穿戴檢測設備將蓬勃發展,產品功能將更加聚焦,個人數據更加完善,用戶體驗更加良好,遠程醫療更加普及,在顯著降低醫療成本的同時提升醫療的普及程度、覆蓋范圍與專業化水準,最終達到高效疾病預防和管理的目的。
王增武教授認為,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血壓管理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增強了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提高了疾病控制率。方便快捷的測量方式有助于人們從被動測量高血壓向主動測量轉變,實時地監測管理可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督促患者堅持用藥,通過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而輔助常規降壓模式更持續穩定地降低血壓,提高血壓控制達標率。
二是突破了地域限制,通過互聯網患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互聯網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提升了醫療服務效率,真正實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三是數據監測范圍更廣泛,可以完整連續地記錄血壓動態變化情況,提高了準確性;血壓智能可穿戴設備監測方便快捷,測量地點不受限制,保證了患者在病情變化時能夠得到及時治療指導,時效性更強。
四是高血壓大數據庫匯聚了大量醫學數據資料,提高了診治的科學化和精準化水平,依托大數據可優化提升醫療服務,實施個性化診療方案。同時網絡的方便快捷讓患者與醫生的溝通更加及時暢通,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醫療成本,改善了醫患關系。
王增武教授同時強調,大數據血壓管理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平臺醫師資源問題,平臺醫師專業水準的不確定性給大數據血壓管理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性;二是相關法律不完善,政策導向不清晰,監管力度不夠,準入門檻較低,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公眾健康理念薄弱,對“疾病發生前的預防”與“疾病發生后的康復” 的概念理解相對薄弱。
王增武教授指出,提升基層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對于改善我國心血管病防治局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推行分級診療也對基層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而分級診療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小醫院患者不足的問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積極推進我國基層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建設,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構建的“心血管病防治技術服務平臺”就是踐行這一目標的具體體現。平臺主要針對加入的基層醫生和社區中心進行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的培訓、咨詢、指導和幫助,通過“云+網+端+智能硬件”,基于心血管病防治系列指南建立管理流程和進行輔助疾病評估與決策,旨在進一步提升邊遠地區基層醫生心血管病規范治療和管理能力。此外,平臺還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的優勢,同一個講課、演示、案例能夠同時讓多人分享,為高血壓防治等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帶來幾何量級乃至指數量級的傳播。
王增武教授介紹,“互聯網+”給高血壓防控帶來了新變化,絕大多數參與平臺的醫療機構在同一個環境下進行操作,避免了信息損失所導致的偏移,提高了管理的規范化。另外,信息傳輸的清晰程度和速度得到有效改善,能夠有機地將醫患管理乃至其他社會職能部門連接來,發揮醫保、藥品、醫療、健康、心理等職能作用,實現了平臺功能的多元化。借助平臺還能讓患者積極參與,形成共管態勢,便于對患者規范化管理。“心血管病防治技術服務平臺”通過各項政策和技術支持,提升了診療服務水平,惠及了更多患者。“2020 中國國際高血壓大會”總結了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壓專科醫聯體的建設成果,截止2020年6月國家高血壓專病醫聯體已完成全國38家省級中心、200多家地市中心的啟動建設,目前加入的醫療機構超過6000家,高血壓相關醫師29 000余人。2019年下半年在國家高血壓專病醫聯體內,啟動了國家高血壓慢病防控示范區建設試點項目,該項目以高血壓為抓手,為全國慢性病防控工作奠定理論及實踐基礎,目標是提升高血壓患者的管理率、治療率及血壓控制率,降低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王增武教授最后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健康管理需求大增,給大數據下高血壓管理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需要繼續拓展大數據在高血壓慢病管理、教育培訓、遠程醫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輔助政府機構制定政策、科學研究、新藥開發和精準醫療等方面的應用,為“健康中國2030”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