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婷 陳 翔
江西省上饒市立醫院心電圖室,江西上饒 334000
冠心病又被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致病機制在于脂質沉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局部產生脂紋和脂條,最后導致動脈血管的管腔出現狹窄或者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冠心病會出現心前區驟然性疼痛,多表現為發作性絞痛以及壓榨性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2-3]。因此,采取高效的診療手段及時發現病灶,并進行針對性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研究指出,靜息心電圖ST-T 改變和冠心病冠脈病變有著密切關系,可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中[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靜息心電圖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于上饒市立醫院就診的80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4例,女36例;年齡36~95歲,平均(60.31±4.33)歲;病程2~9個月,平均(5.46±1.37)個月。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患精神疾病者;免疫功能障礙者;傳染性疾病者。本研究經上饒市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①常規靜息心電圖檢測:患者在檢測過程中保持平臥位姿勢,使得雙側手腕、腳踝、胸前區皮膚充分暴露,并且保持靜息狀態,引導患者消除自身緊張狀態,放松全身后連接心電圖。選擇深圳邦建生物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心電圖機(ECG-2000型)進行掃描檢測并記錄其ST-T段、P 波、Q 波、心率等表現,設置描記時紙速為25 mm/s,增益為10 mm/mV,描記過程中保證GCG 基線處于穩定狀態,防止外部因素干擾圖像,保證圖像清晰。心電圖陽性標準:缺血性ST-T 改變,即ST段水平型、抬高或壓低>0.05 mV 伴或不伴有T 波倒置。②冠狀動脈造影術:醫護人員輔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術前禁食2 h,禁飲1 h,不禁藥。患者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使用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穿刺右橈動脈成功,置入6F 動脈鞘。連接管連接三聯三通環柄注射器,在連續有創壓力監測下,逆行至升主動脈根部,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開口,分別以JR4.0、JL3.5 造影導管注入造影劑,使左、右冠脈顯影,觀測其TIMI 血流情況及左右冠脈近段、中段、遠段管腔狹窄情況。手術完成后,拔管包扎,返回病房后平臥1~2 h,不能平臥者可取坐位,密切關注穿刺部位有無出血、疼痛或腫脹,皮膚顏色有異常改變及時呼叫醫護人員。術后4 h 內飲水800~1000 mL,術后4 h 尿量≥500 mL,心功能不全者要少量多次飲用。診斷標準:左右冠脈管腔狹窄率在70%以上可診斷為冠心病心肌缺血。
①統計靜息心電圖檢查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結果,以冠狀動脈造影術為“金標準”,分析靜息心電圖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診斷價值。其中a為真陽性,b為假陽性,c為假陰性,d為真陰性,n為總例數。計算公式:準確性=(a+d)/n,靈敏度=a/(a+c),特異度=d/(b+d),陽性預測值=a/(a+b),陰性預測值=d/(c+d)。②分析靜息心電圖檢查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結果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一致性。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頻數表示,采用Kappa 進行一致性檢驗,Kappa<0.4 表示一致性較差,0.4≤Kappa<0.75 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0.75時一致性較好;將產前超聲四腔心、三血管切面診斷結果作為狀態變量,不同類型的胎兒先天性心臟病作為自變量,將靜息心電圖診斷結果作為狀態變量,組中冠狀動脈造影術檢查結果作為自變量,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觀察曲線下面積(AUC),檢驗靜息心電圖檢測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AUC≤0.5 說明無診斷價值,0.5<AUC≤0.7 說明診斷價值較低,0.7<AUC≤0.9 說明診斷價值較好,AUC>0.9 說明診斷價值很好,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冠狀動脈造影術確診,80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共確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56例。
靜息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準確性為91.25%(73/80),靈敏度為94.64%(53/56),特異度為83.33%(20/24),陽性預測值為92.98%(53/57),陰性預測值為86.96%(20/23)(表1)。

表1 靜息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的比較(例)
經一致性Kappa 檢測,靜息心電圖檢查冠心病心絞痛的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果一致性較高(Kappa=0.789,P=0.000)。
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靜息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AUC為0.835(95%CI:0.731~0.940),>0.7為診斷價值較好,可以獲得的特異度與靈敏度分別為0.289、0.960(圖1)。

圖1 靜息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ROC曲線圖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的供血和心臟的耗氧平衡失調,導致心肌暫時或持續缺血缺氧,從而引起心臟病,其病理生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5-6]。冠心病患者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出現病理性變化,出現早期左室舒張功能衰退、左室肥厚病癥表現,且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心肌缺血引發心肌功能衰竭,導致心力衰竭的產生,嚴重時會造成死亡[7]。針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早診斷并采取合理高效的治療措施可明顯改善治療效果。
目前,冠脈造影術是診斷冠心病或其他冠狀動脈病變最可靠的方法,被譽為“金標準”。實施冠脈造影術是利用血管造影劑,通過特制定型的心導管經皮穿刺入橈動脈,沿主動脈弓逆行至升主動脈根部,然后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
冠脈造影術的目的在于檢查冠狀血管樹的全部分支,了解其解剖學的詳細情況,包括冠脈起源和分布變異、解剖和功能異常、冠脈之間及冠脈內側支相互交通情況、血管壁情況等,進而作出明確診斷。依據冠脈造影結果能夠診斷疾病、決定治療方案,還可用來判斷療效,其是一種較為安全可靠的有創診斷技術,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其是侵入性檢查手段,存在穿刺動脈出血、局部血腫、血管痙攣、造影劑過敏、冠狀動脈夾層、冠狀動脈損傷、血栓、心律失常等風險,在機體耐受力弱或者老年患者中不太適用[8]。同時,冠脈造影術費用較高,只能住院實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靜息心電圖能夠記錄心臟各個心動周期形成的心電活動改變情況,并繪制成圖像用來確診疾病類型。在進行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靜息心電圖檢測不會產生創傷性,且操作簡單方便,在臨床應用中得到大范圍的推廣[9-10]。ST段正常時接近于等電位線,向下偏移不應超過0.05 mV,向上偏移在肢體導聯不超過0.1 mV,在V1、V2、V3 導聯中可達0.2~0.3 mV;V4、V5 導聯很少高于0.1 mV。任何正常心前導聯中,ST段下降不應低于0.05 mV,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圍便屬于異常心電圖。心電圖ST段改變的含義包括ST 抬高、壓低、延長和縮短。有研究中指出,靜息心電圖在診斷高血壓伴冠心病中出現ST-T段改變情況中超過70%表現出非特異性,在與臨床資料進行結合診斷的過程中,非特異性水平可減少到10%左右[11-12]。心電圖ST-T段改變是由于心室的緩慢、復極造成,故產生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存在較低的缺血閾值,ST-T段改變較為明顯。有研究顯示,常見ST-T段異常改變往往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需氧量升高等原因引起,ST-T段改變是評估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標,通過觀測ST-T段改變情況在診斷高血壓患者是否已經產生冠心病心肌缺血,或者是否潛在發生風險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靜息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準確性、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均較高;且經一致性Kappa 檢測顯示,靜息心電圖檢查冠心病心絞痛的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果一致性較高;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靜息心電圖檢查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診斷中的AUC為0.835,診斷價值較好,提示將靜息心電圖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斷中,通過靜息心電圖ST-T段改變明確疾病,與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果一致性較高,診斷價值較好。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心電圖ST-T 改變是多種疾病和臨床情況的一種非特異性心電圖改變,除了心肌缺血外,心肌本身的疾病、高血壓引起的心肌肥厚、肥厚性心肌病、糖尿病、代謝性疾病、離子紊亂、β 受體功能亢進癥等都可以導致心電圖ST-T 改變。因此,在診斷心肌缺血時,不但要動態觀察其與臨床表現的關聯性,有癥狀時是否有改變,還應注意患者的流行病學背景,即引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原因。
綜上所述,靜息心電圖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診斷中的價值較好,可通過靜息心電圖ST-T段改變明確疾病,與冠狀動脈造影術結果一致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