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成生 劉濟源
1.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遼寧沈陽 110000;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遼寧沈陽 110000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惡性腫瘤患者體內多數呈現過度表達,被認為是惡性腫瘤患者預后、遠處轉移等的有效預測因素[1]。臨床治療中亦有多種藥物選擇性抑制EGFR,以阻斷EGFR 信號轉導通路進而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目的[2]。在針對惡性腫瘤實施靶向藥物干預時,應先進行腫瘤組織內EGFR 基因型檢測,進而優化惡性腫瘤患者的生物治療效果[3]。降解細胞外基質在惡性腫瘤細胞的增殖以及遠處轉移過程中均發揮一定作用[4],是治療惡性腫瘤細胞侵襲性生長的重要指標。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為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外基質之一[5],與腦膠質瘤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其表達水平與膠質瘤細胞增殖與侵襲性均存在密切相關性[6]。為更好地提高腦膠質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預測患者預后,本研究主要探討EGFR 在人腦膠質瘤中的表達,并分析其與腫瘤細胞增殖潛能之間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2月~2020年1月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160例腦膠質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入組者均通過手術治療及術后病理組織活檢確診與分期。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年齡18~50歲;初次手術;既往體檢及精神狀況正常。排除標準:其他部位惡性腫瘤;遠處轉移;精神疾患;嚴重感染;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按照病理分期分為Ⅰ、Ⅱ、Ⅲ、Ⅳ期,各40例。Ⅰ期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18~50歲,平均(38.6±2.5)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1.2±0.1)年。Ⅱ期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18~50歲,平均(38.5±2.6)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1.3±0.1)年。Ⅲ期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18~50歲,平均(38.7±2.4)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1.3±0.1)年。Ⅳ期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18~50歲,平均(38.7±2.5)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1.1±0.1)年。各期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采用Primer 5 軟件進行EGFR 基因相關外顯子性PCR 引物設計,為5′-TCCATAGCCGGGAACGTCGA-3′,下游引物為5′-ACAAGCTGTGCCAGACGTTG-3′,通過擴增、緩沖、預變性、變性及退熱等免疫組化法進行測定,抗體為染色鼠抗人EGFR 多克隆抗體,試劑盒由北京中山生物公司提供;MMP-2和MMP-9則通過平均熒光強度進行表達。
比較不同分期患者的EGFR表達陽性情況及MMP-2、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分析EGFR表達水平與MMP-2和MMP-9表達熒光強度的相關性。
結果判斷:EGFR 陽性染色以細胞膜與細胞質染色為標準,通過觀察棕色或褐色顆粒狀著色情況進行EGFR 染色陽性率的判斷;MMP-2和MMP-9 檢測均采用化學熒光法,表達水平通過平均熒光強度進行評估。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間均數比較使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Ⅰ期患者的EGFR表達陽性率為10.0%(4/40),低于Ⅱ期的47.5%(19/40)、Ⅲ期的55.0%(22/40)及Ⅳ期的60.0%(24/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Ⅱ、Ⅲ和Ⅳ期的EGFR表達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77,P=0.528)。
Ⅳ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高于Ⅰ、Ⅱ、Ⅲ期(P<0.05),Ⅲ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高于Ⅰ、Ⅱ期(P<0.05),Ⅱ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高于Ⅰ期(P<0.05)(表1)。
表1 不同分期患者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的比較(U,±s)

表1 不同分期患者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的比較(U,±s)
與Ⅰ期比較,*P<0.05;與Ⅱ期比較,#P<0.05;與Ⅲ期比較,&P<0.05
分期例數 MMP-2 MMP-9Ⅰ期Ⅱ期Ⅲ期Ⅳ期F值P值40 40 40 40 15.6±1.5 18.9±1.8*23.8±2.3*#28.9±2.6*#&15.928 0.000 28.9±2.6 30.5±3.3*33.8±3.8*#41.5±4.2*#&26.362 0.000
EGFR表達水平與MMP-2 表達平均熒光強度成正相關(r=0.6398,P=0.000),與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亦成正相關(r=0.7105,P=0.000)。
惡性無序增殖及侵襲性生長為腦膠質瘤的主要表現,被認為是導致腦膠質瘤患者治療失敗及發生嚴重并發癥的主要原因[7],故針對腦膠質瘤患者需將其顯著的分子遺傳學特征進行總結分析,明確其與患者預后的相關性,從而更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8]。膠質瘤患者體內EGFR 的擴增及過表達與其惡性程度及臨床分期存在密切相關性[9]。另外,惡性腫瘤細胞的侵襲性亦與基質金屬蛋白酶(MMP)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10]。
本研究對不同分期患者的EGFR表達陽性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Ⅰ期患者的EGFR表達陽性者比例低于Ⅱ、Ⅲ、Ⅳ期(P<0.05),提示腦膠質瘤患者分期越低,其EGFR表達陽性率越低,甚至可出現陰性表達。另外,Ⅲ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Ⅱ期患者的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高于Ⅰ期患者(P<0.05),提示腦膠質瘤患者分期越高,體內MMP-2和MMP-9表達的平均熒光強度越大。最后分析發現,EGFR表達水平與MMP-2 及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成正相關(P<0.05)。
針對腦膠質瘤患者實施生物治療前EGFR 基因檢測是必做項目,其對擬定靶向藥物治療方案,預測靶向藥物治療效果具有較理想的指導價值[11-12]。EGFR在體內能產生同源二聚體,進而導致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并通過信號傳導,影響腫瘤細胞內、細胞核內相關基因表達及功能,導致細胞的生長失控,出現惡性增殖表現,被認為是腦膠質瘤病變增殖能力的相關指標[13-15],尤其是對于腦膠質瘤患者,提高結合細胞黏附分子從而促進惡性膠質細胞向周圍正常腦組織擴散,進而導致惡性程度增高、遠處侵襲等表現[16]。同時神經細胞在MMP-2 及MMP-9 等作用下,將腦膠質細胞的基底膜裂解為孔隙狀結構,改變細胞結構完整性,導致細胞無序生長,并向正常腦組織侵犯,其表達水平隨腦膠質瘤惡性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已被認為是腦膠質瘤病變侵襲性的重要指標[17-18]。
綜上所述,腦膠質瘤患者隨著病變分期的增高,EGFR表達陽性率明顯增高,MMP-2 及MMP-9 平均熒光強度顯著增高,且EGFR表達水平與MMP-2和MMP-9表達平均熒光強度均成正相關,兩者均與腦膠質瘤疾病增殖潛能存在密切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