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達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遼寧沈陽 110031
腔隙性梗死是腦梗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是腦干深部或大腦半球的深穿支動脈狹窄,管腔閉塞而引發的缺血性微梗死,從而形成小的梗死灶,主要涉及的部位包括基底節、腦橋、腦的深部白質以及丘腦等。部分病例的病灶位于相對靜區,無明顯神經缺損癥狀,尸解或放射學檢查時才會被證實。因此,腔隙性腦梗死也被叫做無癥狀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屬于缺血性腦梗死,直徑范圍為2~15 mm[1]。腦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MRI)檢查只能從形態學方面將腔隙性腦梗死反映出來,但是無法將梗死前、梗死腦血流動力學、腦血管功能變化反映出來[2]。本研究統計分析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的100例多發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觀察多發腔隙性腦梗死不同時期腦血管功能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的100例多發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均經年齡、臨床表現、CT、MRI 檢查等確診為多發腔隙性腦梗死;②均有局部神經功能受損等癥狀體征存在;③均符合多發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①炎癥;②外傷;③出血。依據疾病類型將入選者分為急性組(50例)與慢性組(50例)。另隨機選取同期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的50例有腦血管危險因素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同時隨機選取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同期的50例健康體檢人員作為健康組。四組人員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四組人員的一般資料比較
采用上海麥登電子醫療設備公司生產的腦循環動力學檢測儀(CV-300型),四組入選者均取平臥位,安靜狀態下對其頸動脈系統腦血管血液動力學指標變化進行檢測,指標包括反映腦血管供血狀態的指標[頸總動脈最小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平均血流量(Qmean)等]、反映腦血管彈性特征的指標[脈搏波速(WV)、腦血管特性阻抗(Zcv)等]、反映腦血管床阻力狀況的指標[腦血管外周阻力(Rv)等]、反映腦血管自身調節功能的指標[動態阻力(DR)等]、臨床壓力(CP),對其腦血管功能進行評定。腦血管彈性隨著WV、Zcv 的提升而降低,腦血管調節功能隨著DR的提升而降低。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急性組患者的Vmin、Vmean均低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P<0.05),Zcv、DR 均高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P<0.05);慢性組、對照組患者的Vmin、Vmean均低于健康組(P<0.05),Zcv、DR 均高于健康組(P<0.05);慢性組和對照組患者的Vmin、Vmean、Zcv、D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組患者的Qmean低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P<0.05),CP高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P<0.05);慢性組患者的Qmean低于對照組、健康組(P<0.05),CP高于對照組、健康組(P<0.05);對照組和健康組的Qmean、C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組、慢性組、對照組患者的WV 均高于健康組(P<0.05);但急性組、慢性組、對照組患者的WV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組、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人員的WV 逐漸降低(表2)。
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發生在一些穿支動脈,直徑<2 mm,臨床表現較輕微,常見有輕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癱、麻木、言語不清、手笨拙、共濟失調癥狀。多發性是空間多發性,包括像兩側半球都有,前循環和后循環都存在,兩條血管支配區都存在,提示血管動脈損傷已經較廣泛,如果不采取積極治療和預防,可能會反復發作,最終導致嚴重身體功能下降,危害生活質量[4-6]。腔隙性腦梗死的病因根據栓子來源包括以下幾種。①心源性:占60%~75%,常見病因為慢性心房顫動,栓子主要來源于風濕性心瓣膜病、心內膜炎贅生物、附壁血栓脫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房黏液瘤、心臟手術、心臟導管、二尖瓣脫垂和鈣化、先天性房室間隔缺損;②非心源性: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肺靜脈血栓、深靜脈血栓或凝塊、骨折或手術時脂肪栓和氣體栓、血管內治療時血栓脫落等以及頸動脈纖維肌肉發育不良、肺感染、敗血癥、腎病綜合征的高凝狀態等可引起腔隙性腦梗死;③來源不明:約30%的腔隙性腦梗死來源不明[7-10]。
表2 四組Vmin、Vmean、Qmean、WV、Zcv、Rv、DR、CP的比較(±s)

表2 四組Vmin、Vmean、Qmean、WV、Zcv、Rv、DR、CP的比較(±s)
與慢性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健康組比較,@P<0.05
組別 Vmin Vmean Qmean WV Zcv DR CP Rv急性組(n=50)慢性組(n=50)對照組(n=50)健康組(n=50)F值P值7.6±2.2#&@8.8±3.1@8.9±2.2@11.9±2.2 2.571<0.05 15.2±4.3#&@17.5±4.8@18.0±5.4@22.8±4.2 4.303<0.05 7.2±2.3#&@8.7±2.2&@9.2±2.7 9.9±1.1 2.776<0.05 13.7±2.4@13.5±3.8@13.4±3.8@9.2±2.2 3.182<0.05 14.7±2.2#&@13.9±2.2@13.8±2.4@9.8±2.8 2.447<0.05 37.0±6.7#&@30.0±5.5@29.1±5.2@21.0±3.1 4.541<0.05 8.8±2.1#&@7.6±1.9&@6.2±1.5 6.1±1.4 2.365<0.05 115.1±20.0 80.2±15.5 70.2±11.3 50.1±9.2 6.965<0.05
近年來,腦循環動力學檢測儀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1]。相關醫學研究顯示,多發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梗死前、急性期、慢性期均具有異常的腦血管功能,而急性期、慢性期具有更低的腦血管功能[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四組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組患者的Vmin、Vmean均低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Zcv、DR 均高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P<0.05);而慢性組、對照組患者的Vmin、Vmean均低于健康組,Zcv、DR 均顯著高于健康組。急性組患者的Qmean低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CP高于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P<0.05);而慢性組患者的Qmean低于對照組、健康組,CP高于對照組、健康組。急性組、慢性組、對照組患者的WV 均高于健康組(P<0.05);急性組、慢性組、對照組、健康組的WV 逐漸降低,與上述相關研究結果一致。采用腦循環動力學檢測儀對腦血液動力學參數進行測定,能夠將腦血管功能直接反映出來,在腦血管功能評估中可以作為一個定量指標,從而將有效依據提供給臨床診斷多發腔隙性腦梗死的工作[14-15]。
綜上所述,多發腔隙性腦梗死急性期、慢性期、梗死前的腦血管功能逐漸降低,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