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圣 陶 韜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西九江 332000
腎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是泌尿系統一種罕見的尿路良性腫瘤,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NA發生很可能是由脫落的腎小管細胞的播種和增殖所導致[1],最常見于膀胱,其次是尿道、輸尿管和腎盂[2]。NA 的誘發因素主要是泌尿生殖系統創傷和慢性炎癥[3],其發病病因可能與尿路手術史、結核病史、間質性膀胱炎、泌尿系結石、永久性導管和尿道狹窄相關[4]。由于本病發病率低,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易與尿路上皮腫瘤混淆,術前診斷相對困難,且在國內外均較少報道。現將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12月20日收治的1例膀胱內NA 合并雙腎重度積水病例報道如下。
患者,女,17歲,因“雙側輸尿管膀胱再植術后15月伴雙側腰痛1 d”于2019年12月20日入院。既往身體一般,曾因雙側輸尿管膀胱連接部狹窄并雙腎重度積水于2018年10月在外院行經腹腔雙側輸尿管膀胱再植術;于2019年8月在外院行智能臂輔助經腹腔鏡左側腎盂輸尿管成行術。入院查體:雙側腎區無隆起,雙側腎區輕度叩擊痛,雙側輸尿管走行區無壓痛,未聞及血管雜音,恥骨上膀胱區無壓痛,濁音界陰性,肛門及外生殖器外觀正常。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腫瘤指標等無異常。心電圖、胸片無異常。泌尿系CT:雙腎重度積水。靜脈泌尿系造影IVU 示:雙腎Ⅲ°~Ⅳ°積水;靜脈腎盂造影具體過程:經靜脈注入造影劑后分別攝片,雙腎延遲顯影,腎盂腎盞明顯擴張,杯口顯示不清,呈球狀膨大,可見少許造影劑間或通過下行至膀胱內,雙側輸尿管顯示不清;膀胱充盈尚可、顯影淡薄。泌尿系彩超顯示雙腎積水(中重度),右腎腎盂腎盞分離約46 mm,左腎腎盂腎盞分離約42 mm。腎動態顯像+腎小球濾過率測定:左腎腎小球濾過率 (GFR)29.03 mL/min,右腎GFR 54.18 mL/min。
①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常規以F8/9.8 輸尿管硬鏡,找到左側輸尿管口,插入COOK 導絲,沿著導絲插入輸尿管鏡,術中輸尿管鏡探查未發現輸尿管狹窄,可見陳舊性手術瘢痕,保留超滑導絲,退出輸尿管鏡,沿超滑導絲置入F-6 雙J 管一根;同法檢查右側輸尿管,探查未發現輸尿管狹窄,保留超滑導絲,退出輸尿管鏡,沿超滑導絲置入F-6 雙J 管一根。②更換F26 OLYMPUS 等離子電切鏡,直視下插入電切鏡,探查發現膀胱左、右底壁及頂壁多個乳頭狀新生物,考慮膀胱腫瘤;遂用等離子電切環將全部腫瘤切除達淺肌層,創面及周圍黏膜電凝止血,檢查創面無活動性出血;EILICK 沖洗膀胱,吸出腫瘤碎片組織,退出電切鏡,留置F22 氣囊導尿管一根,氣囊注水20 mL。術程順利,術中少量出血。術后病理組織:膀胱黏膜呈乳頭增生,部分釘突狀,少量腺管形成(圖1)。免疫組化:GATA-3(-),PAX-8(+)(圖2),PAX-2(+),ER(-),CK20(-),CK7(+),CDX-2(-),CD10(-),P63(-),34βE12(+)(圖3),CD34(-),ERG(-),Villin(-)。(膀胱)結合形態及免疫組化符合NA。結合患者病史及輔助檢查,診斷為雙腎積水合并膀胱內NA,已行雙側輸尿管支架置入術及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后恢復良好出院。

圖1 膀胱腫物切除后病理組織(HE 染色,100×)

圖2 上皮細胞PAX-8(+)(免疫組化染色,100×)

圖3 上皮細胞34βE12(+)(免疫組化染色,100×)
NA是泌尿系統一種罕見的良性增生性病變,屬于尿路良性腫瘤,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其發生與泌尿系創傷及慢性炎癥相關。“腎源性腺瘤”一詞是弗里德曼和庫倫貝克[5]在1950年提出的,因為該病灶與腎小管相似,提示其起源于尿路上皮的中胚層潛能。而1949年戴維斯在文獻中就報道了第1例,并將其形容為良性瘤狀病變[6],這些病變形狀大多數為乳頭狀或息肉狀,還有扁平狀及肉眼可見的病變[1]。NA 的發病機制主要有3種理論,包括炎癥理論、腎小管種植理論和胚胎學理論。炎癥理論認為NA是由尿路上皮在長期慢性炎癥刺激下發生,是尿路上皮對損傷的一種反應性病變,是一種化生性病變[7]。腎小管種植理論則認為NA是由脫落的腎小管細胞種植導致[8]。胚胎學理論則認為NA 起源于殘留的中腎管,是一種發育異常[9]。國外有研究顯示,腎小管特異性上皮標志物PAX2、PAX8 在大部分NA 病例中表達陽性[10];國內有學者[11]在個案報道內容中提到PAX2、PAX8 表達接近100%。除了表達上述兩者特異性標志物外,部分NA也可表達AMACR(P504S)和34βE12,但不表達P63、PSA[12]。該病可發生在泌尿系統任何部位,多見于成人,兒童僅占一小部分,且兒童復發率很高,兒童已報道約30例NA[13-14]。泌尿系NA 中,約有80%發生于膀胱,尿道占15%,輸尿管占5%,腎盂相對少見。膀胱NA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泌尿系NA,好發于膀胱頸部和鄰近輸尿管處,在形態學上與膀胱尿路上皮腫瘤很相似,容易混淆,膀胱鏡下病變大多數局限,體積較小,直徑≤1 cm[15];就流行病學而言,與膀胱尿路上皮腫瘤相比,其發病也很少見。NA 臨床癥狀并無特殊,通常表現血尿(40%),恥骨上痛(15%),脅腹痛(5%)或尿路刺激癥狀[16],膀胱鏡下一般可以發現,其外觀形態與膀胱腫瘤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誤診為尿路上皮腫瘤,兩者需行病理檢查分析其組織學形態,同時需結合腎小管特異性上皮標志物予以鑒別。
綜上所述,NA 雖然為良性病灶,但可以模擬多種惡性腫瘤,如透明細胞腺癌、前列腺腺癌和尿路上皮癌等[17],有發展為惡性腫瘤的風險。有研究顯示既往多次復發的膀胱NA,最后進展成為透明細胞腺癌[18]。因此,NA 仍需積極治療。膀胱NA 主要治療方案是經尿道膀胱病損切除術(TUR),對于無效的TUR,很少需要部分或全部膀胱切除術[14]。NA 在長期的隨訪中復發率很高,預防復發成為治療NA 的關鍵。Young 等[19]研究顯示,透明質酸鈉可有效預防或延遲復發,但其預防復發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建議行膀胱鏡檢查用于檢測復發。筆者認為該患者雙腎積水很可能是由于先天性輸尿管狹窄導致,已在外院手術治療,此次出現腰痛不適,復查后腎積水仍存在,在此次手術中并未發現明顯輸尿管狹窄,可見手術瘢痕,考慮可能與手術后炎癥或缺血性的瘢痕導致局部固定,或膀胱輸尿管回流障礙、輸尿管周圍纖維化導致腎盂輸尿管交界處或輸尿管的梗阻有關。此次手術發現膀胱NA,考慮與以前行輸尿管膀胱再植術及腎盂輸尿管成形手術密切相關;考慮脫落的腎小管細胞種植,與大多數其他報告的病例相似,從本病例的病史來看,其更傾向于腎小管種植理論。該患者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不需要放化療或者其他輔助治療,但需要定期復查膀胱鏡,用于檢測早期腫瘤復發及預防腫瘤惡化、轉移。目前國內對于膀胱內NA 報道較少,因此NA在臨床上規范治療存在一定難度,但是對于術后的患者應密切隨訪。因目前樣本例數少,NA 發生機制及治療仍需進一步探討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