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霞 樂利芳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西撫州 344100
鼻咽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頭頸部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鼻咽腔頂部和側壁[1]。該病臨床癥狀表現為鼻塞、耳悶堵感、涕中帶血、復視及頭痛,對患者的聽覺、視覺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嚴重的可能會損害腦神經[2-3]。目前放療是臨床上首選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鼻咽癌患者的局部腫瘤,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然而放療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患者疾病皮膚,導致細胞過度凋亡甚至壞死,并發放射性皮炎,且頸部皮膚一般較薄且多摩擦,易加重損傷,影響治療效果[4]。因此,加強對鼻咽癌放療過程中皮膚損傷的預防顯得十分重要。而早期常規護理內容單一,缺乏主動性,護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本研究探討了循證護理對鼻咽癌放療后并發放射性皮炎患者并發癥及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1~5月收治的50例鼻咽癌放療并發放射性皮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5例)與觀察組(25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21~75歲,平均(48.53±10.14)歲;出現皮膚損傷40 處,單側皮膚損傷10例,雙側皮膚損傷15例;其中Ⅱ級皮膚損傷19 處,Ⅲ級皮膚損傷21 處;皮膚損傷面積1.8 cm×2.8 cm~3.0 cm×5.0 cm。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22~76歲,平均(48.75±10.23)歲;出現皮膚損傷38 處,單側皮膚損傷12例,雙側皮膚損傷13例;其中Ⅱ級皮膚損傷20 處,Ⅲ級皮膚損傷18 處;皮膚損傷面積1.5 cm×2.5 cm~2.0 cm×3.0 cm。Ⅱ級皮膚損傷主要表現為觸痛性或鮮色紅斑,片狀濕性脫皮,中度水腫;Ⅲ級皮膚損傷表現為皮膚皺褶以外部位融合濕性脫皮,凹陷性水腫。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患者溝通能力、讀寫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①放療前頸部有皮膚病者;②孕婦及哺乳期的婦女;③患有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疾病者;④放療禁忌證者。
針對鼻咽癌放療后并發放射性皮炎患者兩組均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案,具體治療方法是:局部常規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球清洗創面,徹底清除膿性痂皮和分泌物,帶創面干燥后再用濟安舒能噴劑距離創面15 cm左右均勻噴灑整個創面,3~5 噴/次,3次/d。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告知患者及家屬該疾病的相關知識;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多以清淡食物為主;遵循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循證護理,方法如下。(1)循證問題:建立循證小組,通過對鼻咽癌護理診斷的總結,確定其相關護理問題。(2)循證支持: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網站搜索關鍵字鼻咽癌放療、并發癥、滿意度檢索相關文獻資料,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3)循證觀察:負責本次護理研究的責任醫生、護士、組長要召開專門會議,對相關文獻進行評審,討論其有效性和實用性。(4)循證應用:①心理支持。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變化,評估患者的心理問題,采取鼓勵、情緒轉移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同時說明放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紹病情好轉的相關病例,給患者增加自信心和放療反應的承受力。②健康教育。放療前,護理人員要結合相關宣傳資料,給予健康知識教育,告知患者皮膚損害是放療的常見不良反應,并講解皮膚損害發生的原因、臨床表現等,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意識。③皮膚護理。避免接觸熱水或太陽直射,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防止皮膚感染。對放療區的皮膚要禁止抓撓、撕剝;放療后可以冰敷放射野局部皮膚30 min。④口腔護理。叮囑患者注意口腔清潔,每天要在進食后和睡覺前認真刷牙,可以用金銀花含漱水進行含漱,以此預防口腔粘膜反應。⑤張口訓練。指導患者每天進行被動張口、支撐、咬合等功能訓練。兩組均干預4周。
①比較兩組干預4 周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重度皮損、感染)的發生情況。②比較兩組干預4 周后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評估,該表重測效度為0.856,克倫巴赫系數為0.812,總分為100分,90分以上為滿意,80~90分為基本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4 周后生活質量評分,采取生活質量綜合評估問卷(GQOL-74)[5]對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四個維度進行評分,每個維度總分100分,以此來分析患者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物質生活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對照組(n=25)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n=25)干預前干預后48.91±2.15 85.79±3.74a 52.12±2.24 85.54±3.40a 55.46±3.52 79.43±5.52a 50.72±3.15 81.22±4.15a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48.65±2.45 90.90±3.25a 0.399 0.692 5.157 0.000 51.45±2.12 90.55±4.21a 1.086 0.283 4.629 0.000 56.13±3.82 85.46±5.82a 0.645 0.522 3.759 0.000 51.23±3.03 87.80±4.03a 0.583 0.562 5.687 0.000
鼻咽癌是指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6-8]。臨床治療鼻咽癌的方式有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中放療是鼻咽癌治療的重要方式。但因為鼻咽癌放射治療過程時間較長,且所有的體外照射,其射線需要通過皮膚才能達到瘤體。皮膚及皮膚附屬器官在上皮細胞對射線比較敏感,在受到一定程度劑量照射后可能會發生一系列漸進性改變。因此,放療在有效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其中放射性皮炎是其常見并發癥。而隨著放療時間延長患者會出現較大的局部反應,引起重度皮損、感染等并發癥[9-11]。因此,需要提高護理方案,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來降低放療副作用的產生。
早期臨床一般采用常規護理,對鼻咽癌放療后并發放射性皮炎患者實施干預,主要針對患者用藥、飲食進行指導,向患者介紹該疾病的相關知識,但其內容過于單一,缺乏主動性,對不良發應及并發癥的預防存在嚴重不足,無法滿足臨床護理要求[12]。而循證護理是針對護理缺陷的原因,查找相關對策,是一種科學化、規范化的護理模式[13]。本研究通過建立循證小組,讓護理人員檢索數據庫并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分析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合理的制定護理方案,減少常規護理的盲目性;針對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缺乏情況進行健康教育,介紹放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發生原因,有利于增強患者自我防護意識,提高患者的積極性和治療依從性;同時與患者多溝通,評估患者的心理問題,做到及時疏導,有利于增加患者對康復的自信心;同時對患者皮膚和口腔進行護理,有助于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及對護理的滿意度[14-15]。因此,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了循證護理,探討其對鼻咽癌放療后并發放射性皮炎患者并發癥及滿意度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觀察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循證護理對鼻咽癌放射治療患者具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可減少鼻咽癌放療后并發放射性皮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其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