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多(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化工與材料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
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是化工類各專業的職業核心課程,在化工類各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講授化工生產各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設備結構及過程參數控制等內容。課程教學內容多、抽象與工程實踐聯系緊密。課程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依據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要求,結合學情確定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設計,采用案例式教學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承壓能力、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吃苦耐勞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案例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將案例在恰當的環節引入,以此向學生提供替代的情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啟發學生針對某一特定專題進行積極思考和互動交流,在分析和討論中增強學生的獲得感,一次提升教學效果的方法[2]。
本文以汽蝕現象的判斷與處理為例將案例式教學法運用到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思政教學中,為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新路徑。
汽蝕現象是離心泵在操作過程中的一種常見事故,及時發現與處理汽蝕現象對于維持離心泵的正常運行有較大意義。課前,將案例下發,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案例內容:“某制藥廠出現全廠生產用水不夠,導致全廠停車。檢查廠內設備,發現江邊水泵房中的4臺水泵發生不同程度的汽蝕,主泵葉輪前后蓋扳被擊穿100多個孔,最大的孔的面積達5 cm,3臺備用泵的葉輪上剝蝕嚴重。討論分析原因,首先事故發生時長江水位過低,泵的實際安裝高度超過了允許安裝高度,在安裝泵時,未考慮長江的歷年最低水位;其次,繼續檢查后發現主泵的入口管內卡著一個施工用的塑料桶,造成泵的進口阻力太大;再經過機械專家對葉輪材料的分析后發現:葉輪所用的材料也不符合要求。”
本案例為實際生產中發生的汽蝕現象的危害及相關人員對其原因的探討。通過案例中泵的材料損壞的過程分析,明確汽蝕的危害是量變到質變的。以案例中汽蝕現象發生的幾種原因為切入點,由設計人員和操作人員的疏忽引入責任擔當和工匠精神。由水質的污染引出環保的重要性。由材料的不合要求,引出新材料研發,培養創新精神與民族自信。由小組協作處理汽蝕現象引出團隊成員和諧的重要性。
3.2.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離心泵的汽蝕現象的危害;理解離心泵汽蝕現象的原因;掌握離心泵汽蝕的處理方法;掌握離心泵的安裝高度。
(2)能力目標。能分析汽蝕現象產生的原因;能處理離心泵的汽蝕現象。
(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承壓能力;培養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用量變到質變的原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理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民族自信心。
重點:汽蝕現象的判斷與處理;難點:汽蝕現象的原因。
3.2.2 教學組織
(1)課前準備。教師在超星學習通發布本次課學習資源與任務,通過平臺在線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小組協作、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平臺完成相關學習內容。教師與學生通過平臺交流,小組同學線下交流,采用小組協作、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
(2)課堂教學
①任務回顧、導言(5 min)。回顧上一任務及掌握本次課的課前學習準備情況,由設備正常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引入本次課目的是進行離心泵的事故中汽蝕現象的判斷與處理。開展討論:“當操作人員遇到事故時怎么辦?”反對“部分放棄崗位的決定”。由習近平總書記語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引導學生在崗位操作中的責任擔當意識,鼓勵同學們將來在工作崗位和社會發展中貢獻力量,而完成這項任務的前提是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②案例討論。
內容1:汽蝕的定義與危害(10 min)
由動畫演示離心泵的內部情況引出汽蝕的定義,通過案例中“生產用水不夠用,4臺泵遭到損壞”分析討論展開教學內容,分析離心泵內液體汽化引起的危害,采用模型展示、討論等教學法。性能下降。影響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引導學生從全面看待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噪音振動。材料損壞。引導學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角度分析問題。案例升華:事故的危害是循序漸進,越來越嚴重,同學們遇到問題時也要防微杜漸,小事故不處理,就將演變為大事故,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內容2:汽蝕的原因(15 min)
案例引入提問:“為什么僅半年時間這些泵就被損壞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呢?”引發同學分析汽蝕的原因,引出“汽蝕的原因”的知識點,根本原因是壓強過低,分析案例中汽蝕發生的直接原因,拓展引起汽蝕的其他原因。
①安裝高度過高
“那一年長江水位特別低,泵的實際安裝高度超過了允許安裝高度……”
案例升華:設計施工人員沒有考慮季節對水位的影響,操作人員不求甚解,沒有詳細分析原因,做到精益求精,引起事故。引導學生明確作為操作人員的職責,做到責任擔當,精益求精,具備工匠精神。
②入口阻力過大。“主泵的入口管內卡著一個施工用的塑料桶,造成泵的進口阻力太大……”
案例升華:江水中污染物過多造成了較大的事故,引導學生明確環保的重要性。
③材料不合要求。再經過機械專家對葉輪材料的分析后又發現:葉輪所用的材料也不符合要求。
案例升華:如某大型化工企業依托國外技術自主研發的索雷納米聚合物材料……可防止汽蝕造成的材料損壞。通過該案例,使學生感受到國家的強大,科技的進步,提升民族自信心,熱愛祖國。
④液體溫度過高。拓展討論,引導學生討論其他引起汽蝕現象的原因。
(3)案例引申
內容1:汽蝕的判斷與處理(30 min)。現場演示汽蝕現象的判斷方法,培養學生的承壓能力;分析汽蝕發生時的處理方法,進行切泵操作的學習及訓練,引導學生小組相互協作解決問題。
內容2:汽蝕的預防(15 min)。學習討論離心泵安裝高度的確定,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4)考核(10 min)。學生分組操作實踐考核,培養學生小組協作精神、抗壓能力;學生完成線上理論測試,檢查課堂效果。
(5)小結、作業(5 min)。教師對課上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總結布置作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發布不同拓展任務。
(6)課后鞏固。鞏固本次教學任務,學生利用課程網站的微課資源及線上習題針對課堂情況進行針對性復習,完成習題。采用小組協作、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通過實際生產中汽蝕現象案例的引入,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內容進行充分地討論、引申,分析案例中的思政內涵,學生主動參與到討論中,參與度明顯提升。學生在分析解決汽蝕現象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技能,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職業素質與思政素養。采用案例教學法運用到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不斷改進。
(1)課程教學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體系還未規范形成,還需不斷地完善、創新。
(2)教師引導的課堂教學,對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還需不斷積累經驗,逐步提升。
(3)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主動性仍需提升,小組分工需不斷調整,確保全員的參與度。
本案例的實施為“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的一次嘗試,實踐表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課程在下一步的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將不斷搜集與整理相關案例,案例既要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同時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形成課程思政案例庫,應用于全方位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