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亮
一直以來,閩西蘇區法制建設都被作為是中央蘇區法制建設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實際上,閩西蘇區法制建設與中央蘇區法制建設是既有密切聯系,又不完全相同的兩個階段的法制實踐。閩西蘇區雖然不是最早制定和實施法律的蘇區,但卻是最早大規模,成系統地進行法制建設的蘇區。閩西蘇區法制建設不僅為中央蘇區法制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最初的文化基因。
閩西蘇區法制建設最早始于1928年8月永定縣溪南區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比較集中的是從1928年8月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閩西蘇區開始長征為止。1928年8月永定縣溪南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當日就制定了《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條例》和《懲貪條例》等四部法律。②張鼎丞著:《中國共產黨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18頁。1930年3月18日召開了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3月25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頒布了1個宣言,5個決議案,16部法律。閩西蘇維埃各級政府在近6年的各級政權建設中,先后制定出各類法律文獻近241件,③見本文“表二”。內容涵蓋蘇維埃組織、選舉、婚姻、土地、文化、司法、刑事、軍事、老弱病殘、商事、社會管理等。其中關于選舉、婚姻、文化、司法、刑事、軍事、老弱病殘、商事、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最早的立法。
中央根據地這個概念是1930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在討論通過的《關于蘇維埃區域目前工作計劃》中首次提出的:“我們現在確定湘鄂贛連接到贛西南為一大區域,要鞏固和發展它成為蘇區的中央根據地。”①彭光華、楊木生、寧群著:《中央蘇區法制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序言第1頁。后來由于湘鄂贛根據地沒有連成一片,紅軍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 “圍剿”后,使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了一片,才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全國最大規模的根據地——中央蘇區根據地。雖然在此之前,江西蘇區和其他蘇區也有不少法律規定,但與閩西蘇區的法制建設并沒有直接聯系,也不成體系。1931年11月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并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成體系的法制建設。而這個時間比閩西蘇區大規模、成體系的法制建設已晚了1年多。所以,閩西蘇區法制建設與中央蘇區法制建設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國共產黨最早大規模、成體系領導法制建設始于閩西蘇區。

表一:全國各蘇區代表大會立法情況② 該表由邢亮和鄭繼湯根據《革命根據地法律文獻選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革命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律文件選編》《閩西蘇區法制史料匯編》史料文獻和陳始發:《革命根據地法律文獻整理現狀與文獻特點分析》論文整理。

表二:各蘇區法律文獻和立法文獻情況匯總③ 同上。

閩浙贛 211 30鄂豫皖 196 18湘鄂贛 158 6湘贛 112 22川陜 102 24左右江 43 2湘鄂西 37 0
“表一”“表二”清楚地顯示,閩西蘇區在立法上雖不是最早的蘇區立法,但卻是最早大規模成體系的立法。這一體系包括立法、執法、司法以及法律宣傳教育等。閩西蘇區在立法數量上僅次于中央蘇區,遠多于全國其他蘇區。
就全國蘇區而言,閩西蘇區是最早開始建立較完備的法制機構,并進行了大規模司法實踐活動的蘇區政府。1930年2月,龍巖縣蘇維埃政府制定了《龍巖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決議案之裁判條例決議案》,1930年3月25日閩西蘇維埃政府頒布了《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言及決議案之裁判條例》,同年5月又頒布了《閩西蘇維埃政府布告第十二號——裁判條例》,1932年1月,又制定了《閩西革命法庭條例(草案)》。至此,閩西蘇區構建起完整的司法機構,鄉、區、縣,以及閩西工農兵代表大會都分別設立了裁判委員,裁判部和裁判肅反委員會等機構,并開始了有序的大規模的司法活動。1930年3月《閩西蘇維埃政府布告第十二號——裁判條例》規定,鄉政府為初審機關,區政府為復審機關,經縣政府批準后,使得執行。判處死刑人犯須報縣政府批準后,方得執行。沒收財產,須經縣政府批準。人民訴訟,需經過審判程序,當事人不服原審判決,得在法定期間內提出上訴,終審判決后,即為終決。在同期其他蘇區法制建設上,既沒有像閩西蘇區這樣完備的法制機構建設,也沒有像閩西蘇區這樣大規模的司法活動。
1932年12月5日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裁判部報告統計表明,蘇維埃政府辦理的案件數量分別為:土豪犯33件,政治犯30件,刑事犯74件。解決案件為:罰款33件,政治19件,監禁101件,刑事82件,釋放勞苦農工174件。同期上杭、新泉、石城、永定四縣辦理的案件數統計如下。

表三:1932年12月5日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裁判部報告統計① 古田會議紀念館編:《閩西革命文獻資料》(內部資料)2006年版,第428頁。

表四:各縣裁判部解決案件統計① 古田會議紀念館編:《閩西革命文獻資料》(內部資料)2006年版,第429頁。
以上所述說明,截止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中央蘇區開始大規模法制建設以前,閩西蘇區法制建設無論是立法,法制機構建設,執法、司法都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獨自特點的相對完整的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在閩西蘇區法制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最初的法制文化基因。
②“基因”這一概念的使用早已超出了遺傳學的領域。當今社會學、文化學、組織學、心理學等都有大量的借用并伴有豐富的成果。例如有:[美]以太·亞奈、馬丁·萊凱爾著:《基因社會》,尹曉虹、黃秋菊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年版;寒竹:《中國歷史中的社會主義基因》,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5/c_128568254.htm,下載日期:2020 年3 月15 日。至于什么“戀愛基因”“互聯網基因”“防腐基因”“紅色基因”“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等更是層出不窮。
文化是一個多意性的概念。到目前為止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也無論是專業的文化研究工作者,還是其他學科專業研究人員,都很難形成一個共同認可的統一的文化概念。在眾多的關于文化的概念中,大致有三種關于文化的表述:即,廣義的文化觀,中義的文化觀和狹義的文化觀。廣義文化觀認為: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③《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3頁。中義文化觀認為: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④同上。需要說明的是,《辭海》將這種文化觀定義為“狹義”的文化觀。但筆者認為還有更狹義的定義,故將本定義作為“中義”文化觀。狹義文化觀認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⑤毛澤東著:《新民主主義論》,載《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頁。
本文所指的“文化”是中義文化觀,既包括精神層面的思想、觀念,也包括物質層面的組織、制度、機構以及其派生物(歷史、行為、活動等)。
遺傳因子(也稱基因),這一概念是由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在1865年首次提出,并在1900年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證實和接受。它是指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它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過程的全部信息。它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它有關,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一百多年來,“基因”已經在遺傳學中得到廣泛運用。人們利用遺傳學這一原理分析動植物品種的特性,以及對動植物品種進行改良,得到最適合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的品種,同時還利用其原理對國家、民族、文化,以及社會組織和社會現象進行分析,以破譯其最原始的“DNA”。
閩西蘇區法制建設歷時雖然只有短暫的6年時間,制定的法律文件也不過240多件,但就是在這短暫的實踐和數量不是太多的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最具本質特征和持續影響力的法制文化基因。這些基因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基因(1982年《憲法》首次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寫進了序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組織基因(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少數服從多數,全黨服從中央,2018年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寫進了我國《憲法》第1條;奪取政權為目的的政治基因(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奪取政權后演變為鞏固政權為目的的政治基因);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的工具基因;嚴密的組織紀律的形式基因;個人奉獻和犧牲的精神基因;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現代西方法治文化基因。
從這8個文化基因為內核的閩西蘇區法制建設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閩西蘇區領導的這場大規模的法制建設完全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它既不同于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形塑下的法制,也不同于在西方法治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西方法治,它是經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法制文化形塑,吸收了中國傳統法制文化和現代西方法治文化后初步融合的一個全新的法制文化現象和形態。這一法制文化形態的形成,不僅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的性質、特點,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的方向和發展變化的趨勢。這8項法制文化基因不僅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制建設所傳承,而且它還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方向、內容,以及發展變化的趨勢。
1929年8月15日中共閩西特委頒布了《閩西蘇維埃組織法》,1930年3月25日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并頒布了《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蘇維埃政府組織法》,這應該是最早的由蘇維埃政府制定的組織法。在這部法律中首次對蘇維埃的性質,代表選舉資格、方式、程序、比例,代表的撤換,對閩西蘇維埃縣級政權、區級政權和鄉級政權的組織機構的任期,以及政府與工會的關系,政府工作人員的待遇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1930年9月,閩西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又制定了《修正閩西蘇維埃政權組織法》,對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頒布的《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蘇維埃政府組織法》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建立是從基層政權的建立開始的,閩西的蘇維埃政權建設也是遵循著這樣的路徑。從1929年9月到1930年2月,閩西在4個縣,50多個區,400多個鄉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到1930年11月,閩西已經建立了10個縣級蘇維埃政權①中共龍巖市委黨史研究室著:《閩西人民革命史》,中共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235頁。(這些政權一直持續、穩定有效地運行至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蘇維埃政府組織法》的頒布和實施,不僅為閩西蘇維埃各級政權長期穩定的運行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也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政權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層政權基礎。
閩西蘇維埃政府在全國各蘇維埃政府中是最早制定選舉法的蘇維埃政府。1930年2月6日,閩西蘇維埃政府頒布了《閩西工農兵代表會(蘇維埃)代表選舉條例》以下簡稱為《條例》,這是迄今為止最早以蘇維埃政府的名義頒布的專門的“選舉法”。該《條例》共4章20條,對選舉組織、選舉資格、代表比例、選舉方式、代表產生(在代表的產生規定上,按照農民、工人、士兵、學生、教職員等身份劃分)、選舉手續以及代表任期和撤換,特別是對青年和婦女代表作出了特別的要求,即各縣代表中要有青年和婦女代表參加。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條例》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前已經在閩西蘇區的10個縣全面實施,這不僅為全國其他蘇區選舉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成功的經驗,也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
中央蘇區選舉法的制定始于1930年9月12日,由中央準備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工農兵會議(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條例》。1930年9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制定了《中國工農兵會議(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蘇維埃區域選舉暫行條例》和《中國工農兵會議(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反動統治區域選舉發公函》,1931年11月27日又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蘇維埃共和國選舉委員會的工作細則》,至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法律制度才完整的建立起來。
閩西蘇維埃政府是全國各蘇區蘇維埃政府中最早制定和大規模實施勞動法的政府。1928年8月,永定縣溪南區蘇維埃政府就制定了一部《勞動法》,1930年2月永定縣蘇維埃政府制定了《閩西永定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決議案之保護勞動法》,1930年3月25日,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頒布了《閩西勞動法》和《閩西工會法草案》。尤其是《閩西勞動法》,共9章,79條之多。對工人的權利,參加工會,最低工資標準,工資的增加和發放,最長工作時間,節假日期間的工資待遇,工人醫療、死傷的撫恤,工人的辭退,男女同工同酬,對女工和青工的特殊照顧,失業救濟,以及工人對工廠的監督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1930年11月,閩西蘇維埃政府頒布了《閩西省蘇維埃政府布告第四號——頒布勞動監察條例》專門就勞動監察問題作出了規定。至此,《閩西勞動法》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勞動法體系,也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的《勞動法》的頒布和實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關于實施勞動法的決議案》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于1931年12月20日才出臺,并于1932年1月1日起發生效力。與閩西蘇區蘇維埃政府制定的勞動法相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在工人權利,最長工作時間,節假日期間的工資待遇,工人醫療,死傷撫恤,工人的辭退,男女同工同酬,對女工和青工的特殊照顧,工人的失業救濟等內容上都可以明確地發現兩者之間的傳承關系。這種傳承關系以圖表的方式展現如下。

表五:《閩西勞動法》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對比》
此外,閩西蘇維埃政府在全國范圍最先制定和實施了婚姻、司法審判、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青年婦女、老弱病殘、士兵、工會等相關法律,見表六。

表六:閩西蘇維埃政府立法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立法時間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閩西蘇區法制建設的歷史地位有三:一是閩西蘇區法制建設是全國最早大規模,成體系的法制活動;二是閩西蘇區法制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的初步法制文化基因;三是閩西蘇區的法制建設為中央蘇區法制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僅此三點,是全國其他蘇區法制建設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