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裕昌
(福建省龍巖市中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章浩軍,男,1983年畢業于福建中醫學院醫療系,現任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龍巖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十二五”國家重點中醫??啤⑽覆?茖W科帶頭人、福建省名中醫、龍巖市名中醫、龍巖市中醫藥學會會長。
章浩軍教授認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中醫的最大特點,無論是治病還是養生,都離不開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饵S帝內經》云“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1]。即所謂人以天地之氣生,三陰三陽以應之,天地之氣可影響人體的發病病因、時間、病位、病性及其傳變規律。故治病養生必以天人合一整體觀貫之,順四時而調養。章浩軍教授常運用五運六氣推測運氣要點、時令特征及好發疾病風險,以指導臨床辨證用藥及養生建議,如2018年為戊戌年,陽明燥金和厥陰風木太過,應注意養陰養生;2019年為乙亥年,土運不及,水運太過,氣候潮濕,濕困脾運,人體脾胃功能減弱,故臨床多佐助健脾除濕之品以助脾運。2020年疫情爆發,章浩軍教授根據五運六氣,結合龍巖市氣候區域特點,對時疫發生、發展進行分析,推出清熱健脾除濕的“防疫茶方”,推廣全市。
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言,以六經作為辨證綱領是《傷寒論》核心思想[2]?!秱摗分辛洷孀C主要用于外感疾病的辨治,但章浩軍老師認為,六經所系病癥體現了臟腑經絡組織病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轉變特征,不單是外感疾病,內傷雜病亦可將六經辨證作為基本辨治方法,章浩軍老師抓住仲景辨證論治的精髓,對六經辨治脾胃病進行探索和實踐。
章浩軍老師在六經辨證對脾胃諸病進行辨治與臨證研究的三十年中,堅持分析、歸納、總結六經辨治脾胃各病的證治規律,認為 “胃行氣于三陽,為六腑之本;脾行氣于三陰,為五臟之本”,得出:“六經與脾胃二者緊密相連,在生理上相互依存,而六經病與脾胃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的論斷,指導之于臨床,執簡馭繁,療效顯著。比如“脾胃之于少陽”,生理上少火籍脾胃化生之氣血支助,膽氣與胃皆主降而相助。病理上少陽病與脾胃生化氣血功能失常密切相關,脾胃弱則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則營衛弱,營衛弱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而成少陽病。胃脘痛見于少陽病者,乃少陽虛實夾雜,氣機不暢;痞滿見于柴胡類湯證,邪結少陽或少陽及陽明,樞機不利;腹痛見于小柴胡湯證中或然證,脾胃因少陽經氣不暢影響,肝木乘土,或少陽兼陽明,腑氣不通而發腹痛;下利有少陽兼太陽、少陽兼陽明之分;便秘為少陽陽微結,陽伏少陽,熱結尚淺。而脾胃病從少陽辨證,又有和解少陽、雙解少陽陽明、宣疏氣機等治法,選用小柴胡湯和黃芩湯等方藥。
六經辨治臨證思路下,章浩軍老師高度總結十一種常見脾胃疾病,從病證候特點、病理機制,用“吐、利、痞、痛、秘”五字概括。這五字不僅僅是癥狀的高度概括,更可反映疾病病機。章浩軍老師在臨床實踐中,深切感悟到:脾胃作為六經的生理基礎,將脾胃病用六經辨證來診治,其病機分析的層次更加清晰,證候規律的歸類更加明確,治法更簡單,用藥更加具體。
章浩軍教授認為人體生命活動離不開氣機的升降出入,脾胃同居中焦,脾為陰,胃屬陽,脾主升,胃主降,故一陰一陽,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共司氣機升降,因而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若升降之樞機不利,則人體氣機逆亂,諸癥衍生,不管疾病表現如何紛繁復雜,只需轉復脾胃升降之功能,能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正是根于該理論依據,臨床上章師常在辨證以發熱、咳嗽、不寐等非脾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甚或是在會診疑難病例之時,秉承化繁為簡,切中病機,辨證選方之精髓,以調理脾胃為出發點,總是能夠取得出人意料的療效。其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無論外感內傷,病邪六經傳變,脾胃二氣之強弱是疾病發生、發展和轉變的重要內在因素。氣弱則邪盛,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而病進;氣強則抗邪能力大,由里出表則病退。故脾胃之功能,是病邪進退及病愈快緩的關鍵因素,脾胃氣復是疾病的重要轉機。面對危重患者時,章師選方用藥精簡,主以顧護胃氣,培固后天生之本,挽留病人一線生機,待病人正氣得復,再以六經辨證施治,使得沉疴得起。
《傷寒論》被譽為“方書之祖”,章浩軍教授擅用經方治療諸病,其自始至終貫徹的“保胃氣”的臨床思想?!坝形笟鈩t生,無胃氣則死”章主任臨床遣方用藥方面始終兼顧護胃氣,大多都是以“扶正建中以祛邪”作為治療原則。
一者用藥少而精當,中病即止,如在治療外感疾病運用汗、吐、下三法時,汗法的桂枝湯“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吐法的瓜蒂散“得快吐乃止”,下法的承氣湯“得下余勿服”,均強調用藥不可過于繁雜,亦不可過用徒傷胃氣。二者用藥巧施甘味,不過用寒涼,章浩軍教授認為臨床治病用藥,然不過用寒涼,注意配伍,須始終注意固護脾陽,故擅用半夏瀉心湯調補中焦,取其辛開苦降、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既可調其升降,又可顧護脾胃。三者重視藥后調護,如服用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服用理中丸“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或有十棗湯“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皆為藥后借助稀粥的溫熱之力,溫胃而散寒,護胃而生津。其強調藥后的注意事項,其中“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些無不是從顧護胃氣的角度出發。
章浩軍教授在治療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綜合分析“因時、因人、因地”三因間關系,為尋“皆愈”之方法,做充分思辨準備。而所宜治療之“法”,則以《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為指導思想,講究綜合療法,講究個體化治療。
誠如《針灸大成·諸家療法》所言:“疾在腸胃,非藥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針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炳不能以達,是針灸藥者,醫家不可缺一者也[3]?!痹诖怂枷胫笇?,章浩軍教授帶領脾胃病科,傳承創新,以中醫經典理論為指導,廣泛開展內病外治、形神同療、防治未病,將傳統中醫內科診療,結合針法、灸法、罐法、穴位帖敷、穴位埋線、耳穴治療、指針療法、脾胃病推拿、中藥熏蒸、中藥離子導入等外治方法,提煉出脾胃病中醫綜合診療規范,例如脾胃科在章浩軍老師六經辯治脾胃病思想的指導下,形成胃脘痛、便秘、泄瀉三大優勢病種的特色診療方案,方案中根據不同的癥候分型采用不同的方藥及相應的針刺、拔罐、艾灸等治法,大大提高臨床療效[4]。
健康是人類生存的重要需求。《黃帝內經》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理論,和倡導“治未病”“天人合一”的健康養生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章浩軍教授認為,治未病是中醫藥健康養生的重要理論,要因時因地因人開展治未病工作。龍巖市又稱閩西,當地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最突出的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龍巖市與淮河流域都有著“濕”的氣候特征,易傷脾胃,影響人體體質[5]。但民眾貪涼喜冷,“濕傷脾”“濕傷陽”仍然是主要體質表現,城市化進程加速,物欲橫流,物質極度豐富;而勞作、健身運動之地卻日漸萎縮,少動少勞之風氣盛行。
潮濕環境和過于安逸飽腹,易傷及脾胃,經絡不暢,導致氣血失和,陰陽失調。因此當地民眾體質多柔軟,多引發痿病、厥證和寒熱不調的病患[6]。龍巖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于2018年8~9月,對中醫健康管理286人進行體質分析,其中正常體重147人,占51.4%,肥胖及過重的125人,占43.7%;陽虛體質85人,占29.7%,陰虛體質49人,占17.1%。提示體質特征依然多柔弱,陰陽失衡,寒熱不調。章浩軍教授認為《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因此祛濕健脾,通經活絡,平衡陰陽的最佳治療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