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赫,肖懷芳,盧德練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2019年12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國,國家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并將其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及控制措施[1]。疫情期間我院作為發熱門診定點醫院,既要承擔新冠肺炎的診治工作,又要繼續開展常規診療服務,因此院區內人員來源復雜,來往密集,交叉感染風險較高。脾胃病科病房是一個半開放式的公共區域,各類人員及物品流通繁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提出人群普遍易感[2],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后較差。我科在院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總體免疫力低下,導致感染概率增加。因此,如何做好收治患者的篩查工作及在院患者的診治工作,同時又避免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對我科全體醫務人員而言是一項嚴峻的考驗?,F對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以來脾胃病科病區管理實踐總結如下。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及《重慶市中醫院關于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常態化工作機制》要求,制定了針對病房的《脾胃病科病區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處理流程》,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儲備防護物資;制定《醫務人員及工勤人員個人防護措施》、《脾胃病科疫情期間病房管理制度》要求進入病區的所有人員必須遵循流程。
2.1 病區管理
2.1.1 加強入口管理:封閉病區只保留一個出入口,出入口處設置一名安保人員,按照崗位類別著工作服,并佩戴好口罩,執行手衛生要求,做好個人防護,限制非必需人員進入病區,負責對來訪人員進行詢問及登記,在下班前清理科室探視人員。在護士長指導下負責陪護人員的管理,勸導病人及陪護人員佩戴好口罩。負責病區入口處物品管理及工作區域的消毒工作(用手消毒液擦拭登記臺、椅子、電子體溫計等)。原則上謝絕一切探視,外賣、快遞等社會人員一律禁止進入病房大樓。
2.1.2 分區管理:對患者進行分區管理,將病區分為普通病房及過渡病房。普通病房盡量單人單間。過渡病房設置在病區一側與普通病房分開,醫護人員、保潔人員、使用設備應相對固定,減少病區內交叉感染風險。新入院的急診患者未進行核酸檢測且無發熱等疑似癥狀,或入院前已進行核酸檢測但未出結果的,將患者安置在過渡病房隔離觀察至核酸檢查出結果。限制過渡病房內患者及陪伴活動,在未轉入普通病房前原則上不得離開病房。住院患者出現發熱等疑似癥狀應將患者安置在隔離病房進行醫學觀察,完善相關檢查。
2.2 重視環境管理。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因此對于空氣、環境進行清潔消毒非常重要。我科要求每日開窗通風,實施每日公共區域消毒,重點是病房、護士站、醫生辦公室、值班室等區域的物表、空氣消毒。物表消毒采用1000 mg/L含氯制劑或75%酒精擦拭消毒,空氣消毒使用移動式空氣消毒機或紫外線照射消毒,每個房間消毒1小時,紫外線燈管使用時間不超過1000 h。嚴格落實垃圾分類,隔離病房被服床單及產生的醫療、生活垃圾使用雙層黃色醫療垃圾袋并做好標識,患者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處理[4]。
3.1 患者管理
3.1.1 患者入院管理:對新收入患者盡可能專人收治、專組護士進行治療護理,安排單間,再次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完善實驗室及影像學相關檢查,填寫《住院患者流行病學史登記表》,醫患雙方確診簽字。詢問內容包括:①發病前14天內有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發病前14天內與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有接觸史;③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有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報告社區的發熱和/或有呼吸道癥狀患者;④聚集性發病:14天內在小范圍內(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癥狀的病例。
3.1.2 患者在院管理:患者在院期間每日監測體溫、呼吸道癥狀及體征,指導患者佩戴口罩,不隨意在病區內走動或離開病房。向患者強調手衛生的重要性,餐前、便后及時進行手衛生,切勿過多接觸公共設施[5]。
3.1.3 患者出院管理:患者出院時向患者普及新冠肺炎的相關預防措施,指導患者減少不必要外出,如需外出需佩戴口罩,出現發熱、乏力、干咳等呼吸道癥狀應及時就診等內容。加強出院患者的電話隨訪,出院第二天進行第一次隨訪,一周內進行第二次隨訪,隨訪內容為是否出現呼吸道癥狀;是否參加聚餐、聚會;是否接觸了核酸檢測陽性的患者等相關情況。
3.2 陪護及探視管理
3.2.1 陪護管理:患者住院期間病情需要必須留陪護者,最多只允許留陪護1人,且陪護相對固定并持有7天內的核酸檢查結果,并對固定陪護人員詢問流行病學史,檢測體溫及呼吸道癥狀及體征,全程佩戴口罩,下發通行證明。盡量限制家屬和外來散陪的進入。
3.2.2 探視管理:疫情期間限制探視,鼓勵患者與家屬進行電話或視頻交流。如需探視我科制定了家屬探視制度,強調每張病床的探視人員每天不超過1人,探視時間為每天15:00~17:00,持有7天內的核酸檢查結果,探視應在病區入口處由安保工作人員完成探視登記表后方可進入。
4.1 醫護人員管理。根據工作量彈性排班,按要求定期核酸檢查。接觸普通患者工作時佩戴普通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帽子,必要時戴護目鏡或面屏,嚴格手衛生,正確處理銳器。若接觸疑似患者,實施二級防護措施盡量避免在封閉空間開展人員密集形式的工作;上下班盡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餐時不聚集用餐,下班后洗澡再回家或者回家后先洗澡。
我科設置了院感專職人員,負責督查每日當班工作人員的上班前的體溫監測、健康狀況評估、個人防護及公共區域的消毒等落實情況。在醫院感染控制科的組織下,定期對全科的院感防控措施執行情況進行督導,對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督導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措施、環境物表用物的清潔消毒、醫療廢物處置工作。重大疫情期間。協助感染控制科對全院醫務人員、工勤人員開展線上培訓疫情防控知識,學習應急預案。
4.2 后勤服務保障人員管理。保潔、保安、護工等各類后勤服務保障人員應嚴格佩戴外科口罩,服從病區管理,定期核酸檢查,嚴禁聚集聊天。
防護用品專人管理,專柜加鎖,根據崗位工作性質確定防護等級每日領取使用,并做好登記,杜絕不合理使用。將接觸確診或疑似患者所需的防護用品打包,放置在過渡病房備用。
從2020年2月到2020年11月我科住院患者共計1805人次,通過以上措施,患者及醫務人員達到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零”感染。由此可見,針對疫情的特殊性制定的病房的管理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仍發現一些需要進一步優化的措施,如病區入口處安保人員登記信息費時,人流量較大時容易發生漏記的情況。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已取得階段性的有效控制,但病房管理不能松懈,仍要堅持“外方輸入、內防擴散”的原則[6]。在科室基本診療工作有條不紊進行的同時,做好病房人員、物資、環境、防控制度的系統化管理,總結經驗不斷優化、完善相應措施,把疫情防控作為病房管理的質量控制內容,努力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