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平,張敏青
(浙江理工大學 體育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0018)
網球是全日制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已經在眾多大學生心目中烙下喜愛的印記。然而,由于考核制度和傳統教學法的限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網球技術時,均呈現教師以單個技術動作的逐步剖析重復練習為主,以此達到熟練程度以應付考核。這樣勢必導致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這項運動產生厭倦,無法真正體會網球運動的樂趣而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基于此背景,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可以通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乃至動機的新式教學方法的出現,來改變現有的狀況。 Tennis Xpress(網球隨心課,簡稱:TX)[6]是由國際網球聯合會( ITF) 正式發起的針對成年人的一項新課程,“發球、對打、得分”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理念,通過簡化網球技術動作,強調戰術學習促進網球技術的掌握,使得網球教學富有娛樂感、新鮮感,力求網球技術動作至最易,網球興趣性提高至高點,使大部分學生通過簡短的學習就能掌握網球基本動作打法,突破網球教學的難點。
本研究采用“Tennis Xpress”為契機,探討“TX”在高校網球教學中,對學生流暢體驗的情況,以及身體素質、技能掌握和流暢體驗三者的作用機制,基于此,提出假設作用機制:流暢體驗中介“身體素質、技能掌握”,即:流暢體驗是“身體素質、技能掌握”的中介變量,這一中介變量的揭示,對高校網球教學內容、方式的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以“TX”教學方法在浙江理工大學網球選修課的2個班為研究對象,每班各為30人。
為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各30名學生的身體素質、網球基礎、網球初學體驗進行調查,以分析實驗對象是否在同一個水平層次上,其結果如下:
1.1.1 身體素質的差異性調查結果。嚴格遵循“測評指標”中有關“半米字折返跑(A)、擲實心球(B)、1min跳繩(C)、百米跑(D)和立定跳遠(E)”五項測評說明與流程,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生進行身體素質診斷,其診斷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實驗前的身體素質表現情況
由表1可知:對照班與實驗班中,男生五項身體素質的均值差分別為0.72、0.07、1.90、0.08和0.02,經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不具有顯著差異(P>0.05);兩班女生五項身體素質的均值差分別為0.31、0.05、1.16、0.84和0.02,經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也不具有顯著差異(P>0.05);以上結果說明:對照班與實驗班男女生之間的五項身體素質不具差異性而呈現同質性現狀。
1.1.2 網球基礎的差異性調查結果。通過網球基礎測試(正手擊球、反手擊球、發球、接發球和對打連續擊球),了解兩班是否有學生從事過網球訓練或接觸過網球運動,其調查結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實驗前的網球基礎表現情況
由表2可知:對照班與實驗班中,男生從事過網球訓練或接觸過網球運動的人數分別為3和2人,占比依次為14.29%和8.70%,經卡方檢驗顯示不具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女生從事過網球訓練或接觸過網球運動的人數分別為1和0人,占比依次為11.11%和0.00%,經卡方檢驗顯示也不具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此外,經測試顯示從事過網球訓練或接觸過網球運動的學生,均不能連續對打擊球。以上結果充分表明:對照班與實驗班男女生之間的網球基礎不具差異性呈現同質性現狀。
1.2.1 文獻資料法。以本文關鍵詞在CNKI、WOS等網站上檢索相關文獻,并對相關文獻進行精讀,以了解本研究領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這為本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文獻支撐。
1.2.2 問卷調查法。依據Sweetser(2005)提出的Game Flow標準的心流八要素[7]基礎上,初編了《網球運動情境心流量表》的學生問卷,其涵蓋“控制感、時間消失感、集中注意力、臨場感”4個維度,來反映流暢體驗結果。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問卷的效度,采用專家評價法對其結構效度與內容效度進行了診斷,而后依據專家意見對初編問卷進行了完善后,再次讓專家對其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高度貼切的有4人,較貼切的有6人,一般貼切的有2人,其比例依次為33.33%、50.00%和16.67%,專家評價結果表明: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均符合要求。至于問卷的效度檢測,則采用“半測信度法”對問卷信度進行驗證,結果顯示:r=0.813(P<0.01),說明:問卷調查結果可靠。問卷采用即發即收的形式,前、后實驗各發放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實驗前、后的有效問卷各為60份和60份,其有效率均在100%以上。
1.2.3 教學實驗法。實驗班采用“TX”教學,對照班則按照以往日常圍繞技術的傳統教學。依據浙江理工大學公選課《網球教學大綱》規定的初學主題內容進行教學;主題內容涵蓋“正反手擊球和發球”三個板塊。實驗班和對照班均由同一教師授課,期末考核由4位副教授以上的網球專業教師擔任。實驗時間:2018.9.5—2019.1.5,每周1次課,共36學時;實驗地點:浙江理工大學網球場。為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各30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測試、網球基礎、網球初級學習興趣調查;其中身體素質測試以中國網協頒布的《網球運動員身體素測評指標》(下文簡稱“測評指標”)中的“半米字折返跑(A),擲實心球(B)、1min跳繩(C)、百米跑(D)和立定跳遠(E)”五項為實驗前對學生基本身體素質的差異性評估。而學習體驗情況調查則采用自編的《網球運動情境心流量表》,為實驗后對學生流暢體驗的差異性評估,該問卷共包含“控制感、時間消失感、集中注意力、臨場感”4個維度,每個維度由5道題目組成,一共20道,等級分為完全贊同(5分)、較贊同(4分)、不清楚(3)分、較不贊同(2分)和不贊同(1分),以此計算出流暢體驗總分。與此同時,實驗后同理采用上述的方法進行測評。
1.2.4 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24.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涉及數據的描述性統計、正態性檢驗和非參數檢驗或參數檢驗,如數據系列呈現正態分布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處理,如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K-S檢驗[8];此外,運用AMOS軟件進行驗模處理。
Tennis Xpress教學采用RB(紅色球,Red Ball)、OB(橙色球,Orange Ball)和GB(綠色球,Green Ball)進行教學,其中球速大小依次為RB(75% slower than a Yellow ball) 組別“TX”教學組傳統教學組課次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授課方式1-2在1.5m×1.5m內練習拋接球和托球在對陣中學習正手擊球技術學習發球與接發球(紅或橙球)3-4在對打中復習正手擊球技術復習發球與接發球(紅或橙球)在對陣中學習反手擊球技術5-6運用橙色球,通過步伐移動只限使用正手在發球區進行連續對打學習運用橙色球在對打中得分7-8學習在對打中變線擊球技術(紅球)復習在對打中變線擊球技術(紅球)9-10學習在對打中變線擊球來調動對陣方(橙球)復習在對打中變線擊球來調動對陣方(橙球)11-12學習單打戰術復習單打戰術(橙和綠球)組織單打比賽13-14學習雙打和雙打輪換站位學習雙打中的發球與接發球組織雙打比賽(橙或綠球)15-16實施單打比賽實施雙打比賽采用各式的“Tiebreak”規則組織循環游戲性比賽介紹、學習網球中式持拍方法和移動步伐學習正手擊球技術(黃球)復習正手擊球技術復習正手擊球技術學習雙手反拍擊球技術復習雙手反拍擊球技術(黃球)復習正手擊球技術(黃球)復習雙手反拍擊球技術(黃球)多球練習正反手擊球技術學習發球技術(黃球)復習發球技術(黃球)復習發球技術(黃球)學習接發球技術(黃球)復習接發球技術(黃球)學習兩人在發球線附近進行對打擊球技術(黃色球)復習兩人在發球線附近進行對打擊球技術(黃球)復習發球和接發球動作(黃球)組織底線附近的對打練習(黃球)實施教學比賽(黃球)17-18考核考核 3.1.1 實驗后身體素質測試結果分析。實驗后“測評指標”中有關“半米字折返跑(A),擲實心球(B)、1min跳繩(C)、百米跑(D)和立定跳遠(E)”五項測評結果見表1。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實驗后的身體素質表現情況 由表3數據結合表1數據可知:兩班教學實驗后的身體素質數據均好于實驗前的數據,即:無論是“T X”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其對男女生的身體素質具有顯著的提高(P<0.05),說明:兩種教學模式均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具有正向性的貢獻;進一步結合細節分析,實驗后,對照班與實驗班男生之間五項身體素質的均值差分別為1.18、0.23、3.80、0.28和0.02,經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具有顯著差異(P<0.05);兩班女生五項身體素質的均值差分別為0.71、0.11、1.85、0.32和0.02,經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也具有顯著差異(P<0.05),這充分說明:“T X”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要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3.1.2 實驗后技能測試結果分析。以浙江理工大學公共選修課網球初級班的期末考核標準為依據,技術考核由“數量達標與技評達標”兩方面構成,考核內容為“發球、接發球、正反手對打”三項。動作技評細節與數量細節見表4。 表4 網球技能考核標準 由表4可知,技術動作運用的數量達標考核中,發球數量達標計分主要是將球發至左右兩邊的個數上,左右兩邊各五次,一共10次,每發中1次計1分,滿分10分;接發球數量達標計分主要是考核教師發左右兩邊底線的平擊球,各5個,學生成功接起1個計1分,滿分10分;回合對打數量達標計分主要是組織學生對打,考核學生的來回球次數,1個回合計1分,滿分10分。動作技評分的打分主要是由4名專業網球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以上三項考核過程中,技術動作運用的質量優劣。 通過以上考核達標細節,對兩班學生經過16周的教學后,其表現結果如下表5。 表5 16周教學后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生的考核結果 由表5可知,實驗班男、女生的發球、接發球和對打數量達標和技評達標的成績均好于對照班,其發球均值差的絕對值分別為2和2,接發球均值差的絕對值分別為2和3,對打回合均值差的絕對值分別為2和4;其發球技評均值差的絕對值分別為0.60和0.30,接發球技評均值差的絕對值分別為0.93和0.89,對打技評均值差的絕對值分別為0.88和0.69;經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具有差異顯著(P<0.05)。以上數據結果充分表明:“T X”教學模式采用“紅、橙、綠”三色球的施教過程,利于學生掌握技術動作,延緩球速,拉長了反應時間,贏得了學生擊球的時間,從而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對打連續擊球的來回次數,提高其球拍吃球穩定控制能力,改善學生在移動中正、反手技術運用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會擊球落點的控制能力,從而讓學生獲取更好的學習效果;而以往的常規教學[8]則是球速快,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撿球上,導致練習時間縮短,不利于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 3.1.3 實驗后流暢體驗結果分析。經過16周教學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流暢體驗進行調查,以便明確學生流暢體驗的情況,為我們探討本科目結束后,學生是否會繼續從事網球運動等提供一定的推斷參數,其調查結果見表6。 表6 16周教學后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生的考核結果 由表6可知,經過16周教學后,實驗班在“T X”教學模式背景下,其控制感、時間消失感、集中注意力和臨場感四個維度上,男生的得分均值分別為23.18分、23.49分、24.10分和24.85分,分別高于傳統教學背景下對照組男生得分2.94分、4.34分、4.00分和6.68分,經檢驗顯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班女生方面,也呈現“T X”教學模式效果高于傳統教學模式,且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結合其心流總分數據,充分說明:“T X”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模式更能提高學生流暢體驗水平,利于學生在本項目結束后,持續的從事網球運動,并利用網球運動促進終身體育鍛煉上做出相應的貢獻。 依據假設建立流暢體驗諸要素(控制感、時間消失感、集中注意力、臨場感)、身體素質和技術技能之間的關系模型,如下圖2所示。 圖2 流暢體驗諸要素與身體素質、技術技能之間的作用的交互模型圖 圖2呈現的是流暢體驗中的控制感、時間消失感、集中注意力、臨場感4維度,中介了身體素質和技術技能,其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如何?通過AMOS25.0軟件[10]將“T X”教學模式實驗后,所得數據進行帶入驗證,其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流暢體驗諸要素與身體素質、技術技能之間的作用機制 由圖3可知:經過“T X”教學模式實驗后,技術技能的提高對身體素質的直接效應量為0.12,技術技能經過流暢體驗中四要素的間接效應量為分別為0.029、0.041、0.058和0.186,從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流暢體驗中的臨場感要素的中介效應量最高為0.186,說明“T X”教學模式背景下,通過技術技能的練習,提高學生心流臨場感體驗,而在提高身體素質。可見,心流臨場感體驗在中介效應上其主要作用。綜合以上,“T X”教學模式背景下,流暢體驗臨場感體驗是身體素質、技術技能之間作用的中介變量,提示在教學設計時,多安排臨場教學與練習。 4.1.1 傳統教學模式和“Tennis Xpress”教學模式均能有效改善高校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術技能;尤其是“Tennis Xpress”教學模式下,充分利用“紅、橙、綠”三色球于施教與施練過程中,這對高校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網球技術技能和流暢體驗方面的提升顯示出來了高學習效率與效果。 4.1.2 實驗證實了“Tennis Xpress”教學模式對于初學網球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流暢體驗具有積極的作用,切實激發了學生學習動機體驗,有利于其快速掌握網球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與基本戰術,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可以在高校網球選項課教學中推廣與普及。 4.1.3 “Tennis Xpress”教學模式背景下,探討并揭示了流暢體驗中“控制感、時間消失感、集中注意力、臨場感”四要素與技術技能和身體素質之間的作用機制。 4.2.1 “Tennis Xpress”教學模式在高校網球選項課程教學的成功,只是眾多教學方法或模式的冰山一角,提示教師要加強新教學方法或模式的探究,可以整合現有的教學方法或模式使其轉換成為新的教學方法或模式,這才能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 4.2.2 “Tennis Xpress”教學模式背景下的流暢體驗中“控制感、時間消失感、集中注意力、臨場感”四要素與技術技能和身體素質之間的作用機制,提示我們廣大網球專業教師在內容設計上要圍繞“臨場感”來做文章,這樣才能更好的貫徹身體素質是大學生健康的主要評判標準之一。
3 結果與分析
3.1 實驗后相關實驗結果分析




3.2 流暢體驗、身體素質和技術技能之間的關系分析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2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