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支惠 胡青玲
根據職業院校教師必須具備職業性、技術性和師范性以及“雙師”的要求,針對職業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數量及內涵提升方面,普遍存在師資結構不合理、合作機制不完善、培養效果不顯著等問題,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校)為力求打造出一支素質全面、基礎扎實、技能嫻熟,能夠勝任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學校以問題為導向,問診把脈、對癥下藥,不斷試驗、總結提高,通過校企共建“1+N”教師發展中心共同體,共建企業教師駐校工作站和學校教師駐企工作站,采取多種措施,扎實做好師資校本培訓工作的實施途徑,終于在原來諸多模式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路徑清晰、機制靈活、效果理想、易操作可推廣的“一體兩站四輪”(體、站、輪的拼音首字母為TZL,故簡稱“TZL”)的雙師培養模式。“一體”即校企共建“1+N”教師發展中心共同體,其中“1”是指校內教師發展中心基礎平臺,“N”是指結合學校主要開設的專業(群),選擇相關企業(行業)分行業類別建設職業類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形成一個以校內教師發展中心基礎平臺為核心、相關企業分類別教師專業發展實踐基地為支撐的專兼職教師發展中心共同體。“兩站”為打開教師雙向流動“旋轉門”,實現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有序流動的企業教師駐校工作站和學校教師駐企工作站。“四輪”是指學校所采取的“四大工程”鑄師德、“四軌并行”長技能、“四期陪伴”助成長、“四支團隊”促發展等師資校本培訓措施。
“TZL”雙師培養模式的創建,充分發揮了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師資隊伍的作用,有力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達到了提升專任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豐富兼職教師教育教學經驗、打通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雙向流動渠道、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的目的,為學校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隊伍。
構建校企協作“伙伴關系”,推開教師雙向流動“旋轉門”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關鍵是教師在提高理論教學能力的同時,能有合適的企業給教師提供工作、實踐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不斷提升實踐技能。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是校企共建,即學校和企業構建起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伙伴關系。
為了構建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伙伴關系,學校首先從健全伙伴協作機構入手,并把目光投向了學校的常設機構——教師發展中心。但教師發展中心并沒有充分發揮培訓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職能。為了進一步落實“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和“企業主動參與教師發展與成長全過程”等要求,學校聯合具有多年合作關系的企業,攜手打造了以校內教師發展中心為平臺的專兼職教師發展中心共同體。
在教師發展中心共同體建設過程中,校企共同配置專兼職人員、布置活動場室、配備教育技術硬件軟件、做好運行經費保障等,努力做好共同體的總體布局設計;積極開展教師技能培訓,做好對新入職教師、公共基礎課教師及包括來自企業(行業)技術骨干或能工巧匠在內的專業課、技能課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培訓提升,做好全校教師成長檔案記錄整理與反饋;同時核定參與共同體基地培訓任務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數量、條件、待遇,核定在基地接受培訓教師的任務、分工與待遇,制定培訓教師的內容、方式與考核標準,確保參與培訓的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分工到位、待遇到位。
健全伙伴協作機構后,學校建立了企業教師駐校工作站和學校教師駐企工作站,構建起了以教師發展中心共同體為核心、以兩個工作站為基礎的“一體兩站”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校企協作伙伴關系。為了鞏固這種伙伴關系,學校在“四項機制”建設方面狠下功夫,即建立協同發展機制,通過建立企業教師駐校工作站和學校教師駐企工作站,打通企業教師與學校教師角色轉換的流動渠道,實現專兼教師校內理論、實踐教學與企業技術技能應用的協同發展;建立導師負責機制,委派學校骨干教師為企業教師駐校工作站導師,指導企業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能夠充分理解企業實操與理論教學之間的差異,使教學內容與方法既具實踐性也具專業性;建立運行管理機制,對有序安排進入駐企工作站的教師從目標、責任、考核、績效等方面提出總的要求,制定《教師工作站管理》《教師出站考核》等教師工作站培養目標、計劃、進站管理及出站考核的細則制度;建立項目導向機制,對進入駐企工作站的教師實施以項目為導向的培養和鍛煉,讓進站教師在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關中既能得到鍛煉,又能利用企業實踐反哺專業教學,還能發揮其服務企業的作用。
“四項機制”的落地推開了教師雙向流動“旋轉門”,實現了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有序流動。“一體兩站”的創建,更是構筑起了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也奠定了“TZL”雙師培養模式的框架和基礎。
實施校本培訓“四輪驅動”,打出教師隊伍建設“組合拳”
2020年7月,共青團中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命名表彰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的決定》,學校的陳國亮老師位列其中。從默默無名的青年教師到榮獲國家級榮譽的“金牌工匠”,陳國亮老師的成長與學校實施的校本培訓“四輪驅動”密不可分。
校本培訓是教師在職培訓的理性選擇,是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為了優化校本培訓策略,學校通過艱難摸索找尋到了“四大工程”鑄師德、“四軌并行”長技能、“四期陪伴”助成長、“四支團隊”促發展的“四輪驅動”實施路徑,打出了教師隊伍建設的“組合拳”。
“四大工程”鑄師德。要實現“立德樹人”目標,首先要有一支師德師風優良的教師隊伍。為此,學校創新推出“四大工程”:讀書充電工程,要求教師每學期讀1~2本好書并寫出讀書心得,擴充知識,提升素養;青藍造血工程,發揮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依托師徒結對,以“師傅上示范課、徒弟上匯報課”的形式助推青年教師成長;陽光補鈣工程,對全體教師進行全員心理教育輔導,實現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全方位立體式打造;和諧走心工程,通過各種評選、總結表彰、交流觀摩、媒體宣傳等活動,積極推廣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經驗,激勵教師不斷進步。
“四軌并行”長技能。學校通過實施“企業出題、學校選題、師生破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四軌并行”教師企業實踐方略。第一軌道: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及個人特長,經過系部協調后入駐企業,參與產品研發并組織學生進行生產,將研發課題和產品直接帶入課堂。第二軌道:每年不定期安排教師下企業實踐,教師通過接觸生產實際,了解企業崗位需求,并將企業需求融入教學。第三軌道:教師將教學經驗融入產品的研發和設計、生產中,使企業產品更貼近實際需要。第四軌道: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企業真實實訓、開展畢業設計,同步提升教師的教學和專業實踐能力。介紹四軌方略時,院長曹小其說:“正是因為有了學校教師駐企工作站這個落腳點,才使教師下企業鍛煉得以順利進行并成為常態。”
“四期陪伴”助成長。學校通過“導師陪伴”把幫扶嵌入教師成長的“四期”,即學校聘請骨干教師作為新教師導師,把導師傳教嵌入“起步期”;聘請專業(學科)帶頭人對骨干教師實施為期三年的導師帶教制,把導師帶教嵌入“成長期”;以名師、特級教師等為基礎建立導師幫教隊伍,把導師幫教嵌入專業帶頭人培養的“穩定期”;以一位名師搭配多名成員,開展以點帶面的培養幫扶,把導師點教嵌入名師培養的“成熟期”。
“四支團隊”促發展。學校采取打造“四支團隊”的辦法,即通過師徒結對、打造名優教學團隊,立足專業、打造教研創新團隊,以賽促教、打造銳意精技團隊,依托大師、打造技術服務團隊,促進了教師共同進步和全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鑄就了一支職業教育的“工匠之師”。
校本培訓“四輪驅動”,為學校創新了多措并舉、多管齊下的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分層培養、分段幫扶、統籌安排的教師隊伍培訓校本模式,并最終形成了“一體兩站四輪”的“TZL”雙師培養模式。
強化評價機制“發展屬性”,激發教師事業發展“使命感”
在學校管理中,教師評價機制對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評價機制不合理,教師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再好的師資培養模式,其功效也將大打折扣。改革都是倒逼的結果。為了確保“TZL”雙師培養模式的實施功效,建立新的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學校仍然以問題為導向,把“心血”和“腦筋”,用在了革除獎懲性教師評價機制中所存在的種種弊端上。
針對獎懲性教師評價機制存在的只注重教師業績評價、缺乏對教師潛力評價,只注重績效考評與分配制度掛鉤、缺乏對教師職業成長的人文關懷以及評價主體單一、視角有限等問題,學校反復摸索,終于創建了一種具備發展屬性的教師評價機制,即以依據目標、重視過程、及時反饋為手段,以促進教師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的形成性評價,但在操作過程中并不完全摒棄原有的獎懲性指標,而是將發展性與獎懲性進行融合統一。同時還做到打破“編制”身份限制,實現有編無編教師同工同酬。
評價內容由3個評價指標構成:素質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工作積極性、工作價值觀、職業認同、生涯規劃、科研能力、認知能力、自主發展與自我管理等;職責評價指標,包括對教學的計劃、實施、評估、反饋與調整的過程,也包括對教育政策、教育對象與教育材料的理解,學習氛圍的創設,學生課堂內外以及實習實訓場地行為的管理等;績效評價指標,包括在技能競賽、教學科研、育人管理等方面達成的效果。
與此同時,學校還積極改進評價方法。改進后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教師自評、教師互評、學生及家長評價、由校企雙方組成的領導考核小組評價等,努力做到既重視教師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又達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校每學期、每學年對教師實施評價時,將以上3個評價指標按科學的比例進行分配,編制評價表。表中詳細列明評價內容、標準和方法、分值、評價主體等內容,并附上評價報告。
實踐證明,發展性評價機制更容易激勵教師求真務實、追求創新,激發出高尚師德與卓越師能,使教師從“執業”,進入“敬業”“樂業”的境界,主動肩負起推動職教事業發展的使命擔當。
“TZL”雙師培養模式的創建和實施,使學校教師隊伍結構和教師能力素質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目前學校有“雙師型”教師181人,占專任教師的85.78%;有省級學科帶頭人7人,省首席技師1人,全國技術能手等領軍人物22人。3年來教師申報并立項市級及以上課題44項,其中省級以上課題20項;教師主編或參編教材17本,公開發表論文211篇,省級以上教學科研論文獲獎36項,專利授權28項;教師獲市級以上各種榮譽獎107項,其中國家級10項、省級44項。“TZL”雙師培養模式不僅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帶來可喜變化,而且創新了師資培養校企合作模式和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模式,為點燃“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這個職教發展的強大引擎,增添了動力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