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名
摘 ?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展現學生學習效果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集中處理語言的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想寫、樂寫、會寫一直以來是小學語文教師長期探討的話題。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在平時的習作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增加閱讀量,重視語言的積累;創設情境,激發寫作欲望;讓習作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寫親身體驗;勤練筆,培養習作興趣。通過變“要我寫”為“我想寫”,理論結合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習作教學;有效策略;興趣;課外閱讀;親身體驗
一、增加閱讀量,重視語言的積累
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讀過許多課外書,沒有積累一定量的語言,學生是寫不出好習作的。增加閱讀量,是每一個語文老師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于是,我便組織班上的學生中午讀課外書。學生吃了午飯后都不回家,又不能出校門,在校園內追打現象很嚴重,摔傷時有發生。用這段時間來組織學生課外閱讀,還可以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多數孩子都喜歡無拘無束地讀自己想讀的書,不想做作業。這樣就是讀閑書。既然孩子都喜歡,讓他們讀閑書又何樂而不為呢?閱讀是一種輕松的益智活動。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和布置任務。有人認為讀書就該批注,摘抄好詞佳句,寫讀后感、心得體會,如果那樣做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只讓他們盡情享受閱讀的幸福和快樂,不急功近利,不求短時效應,會為其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號召每一個孩子都把自己的書捐出來,三十一名學生一共捐出了120幾本書。每天中午發給孩子讀了又收回來鎖到圖書柜里,規定只有自己的書才可以帶回家里看。學生每天吃了午飯,就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享受閱讀大餐,他們完全沉浸在閱讀的快樂中,每次到該還書的時間,他們似乎都意猶未盡,遺憾地說:“怎么中午過得這么快,故事太精彩了,我還想看。”有的孩子說:“班上的書比在圖書室里借的書好看得多。”學生的讀物有好多都是帶拼音的,也有漫畫類的,所以學困生也能融入讀閑書的隊伍中來。兩個星期以后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開個讀書討論會,說說自己讀的有趣內容,向同學推薦有趣的課外書。一個學期下來,學生都說讀完了好幾本書。在午間的閱讀中,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了課外知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也得到提升。
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基礎,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可博覽群書,積累語言。語言材料只要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復活,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就能恰如其分地運用,順利提高寫作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寫作欲望
為學生的習作創設情境,可以豐富寫作素材,拓展寫作思維,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我給學生布置了題目為《老師,我想對您說》的習作。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習作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助于我的班級管理。于是我創設情境,決定擁抱班上所有的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以此來點燃他們心中愛的火花。然后再進行習作,就會順利得多。擁抱是表達愛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咱們農村孩子普遍都比較含蓄,不好意思表達。其實多數學生和老師之間都有深深的感情,只是沒有表達出來。
課堂上,在我的號召下,學生依次都來和我擁抱,我緊緊地擁抱著每一個孩子,用手輕輕拍著他們的背,撫摸著他們的頭,并且說一些表揚他們的話。有個孩子抱著我,把頭靠在我胸前,邊哭著喊我媽媽,我緊緊地抱著她,當時我也忍不住哭了——那個孩子學習不好,是留守兒童,和舅舅、舅媽生活在一起,我感到這個孩子是多么的脆弱,多么需要我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多么需要我這個擁抱啊。擁抱完所有的孩子,我擦干眼淚,發現教室里一片靜寂,空氣好像都凝固了,再看坐著的其他同學,發現好多孩子眼圈都紅了,也有的孩子哭了。看得出來學生懂事了,懂得感恩了,學生原來是如此可愛,我深深地愛著每一個孩子。當時我那幸福的感覺從心底里一直往外涌,是任何物質財富都不能比擬的,我感到自己擁有一個美麗的世界!此時此刻,學生的情感正在燃燒,趁熱打鐵,我開始跟學生布置任務了:“你們想對我說的話說完了嗎?”一個孩子說:“老師時間太短了,沒說完。”我說:“沒關系,那就把它寫下來吧,交上來讓我慢慢讀。”我叫學生馬上寫,于是他們拿起筆寫起十分順利,沒有人愁眉苦臉,也沒有人咬筆桿。此時他們的語言就像山泉里的水,自然而然地往外冒。寫出來的話當然是他們的真心話,不是假話不是套話。
三、讓習作與生活相聯系
習作和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讓習作貼近生活,服務于生活。如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是學寫書信,只是讓他們寫,不寄出去的話學生會當成任務被動地完成。如果把信寄出去后會收到回信,那會使孩子多高興啊!于是我和正安一小的張彩瓊老師聯系,讓我班上的孩子寫信和他們四(7)班的學生交筆友,幾天過后聽張老師說,收到信的孩子高興得不得了,他們很快寫來了回信。他們聽張老師說鄉下買不到郵票和信封,便寄來了郵票和信封,還有些孩子寄來禮物。當班上的孩子收到回信時,那種高興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在和自己的筆友寫信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興趣高漲,寫作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四、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
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淺,積累的習作素材也比較少,完全憑想象胡編亂造是寫不出好習作的。因此,把習作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相結合,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親身實踐過程,寫出來的感受就很真實自然了。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幾篇課文講的就是觀察和發現方面的趣事。學習這個單元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觀察的方法和表達方法。所以,我在教學這個單元前跟學生布置了生豆芽的任務,并教給他們寫觀察日記的方法和格式。每天我都會問問:“你們的豆芽長得怎樣了?”學生一臉的笑容,感覺自己動手生的豆芽長出來了,很有成就感。我又說:“每次給豆芽澆水時都跟它們說說話啊,這樣豆芽心情好長得快一些。”學生哈哈大笑。讓學生親自動手,在實踐操作中走進生活,體驗生活,發現樂趣,描述生活。
轉眼一個單元的學習任務結束了,我便引導學生寫這次習作。習作課上,學生帶來了自己生的豆芽。先在四人小組里比比誰的豆芽長得好。然后我讓大家討論,打算寫幾段,寫些什么內容,學生紛紛發言,有人說要寫個開頭,什么時候,他們準備生豆芽,當時他們的心情怎樣。寫泡豆子,我問學生都用什么水泡的,有的說是冷水,有的說是沸水,我請用沸水泡豆子的人舉手,并說說他們的豆芽怎么樣了,全都說沒長起來就爛了。我隨即點撥,在這里就可以寫寫生豆芽的技巧,不能用沸水泡,沸水一泡就把豆子泡熟了,是不會發芽的。我又問:“泡過的豆子一天以后你們觀察了嗎,是什么樣的?”學生很興奮,說圓鼓鼓的,白白胖胖的,飽脹得馬上就像要破裂似的,還有個孩子說就像要生孩子的媽媽一樣,挺著大大的肚子呢。引得全班同學發笑。我及時表揚了他,說他是個善于觀察、善于聯想的孩子,要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在學生的眼中,豆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就像他們的伙伴,有的孩子把豆芽親切地稱呼為“豆芽寶寶”。經過自己親自動手實踐,豆芽和學生有了深深的感情,生豆芽的過程在他們的筆下是那么有趣。豆芽生起來了,煮來吃了,他們是多么有成就感啊,在整篇習作中,有他們的親身經歷,有他們的經驗感受,整個生豆芽的過程融入了他們的感情,所以他們寫起來是那么自然、那么生動、有趣。有孩子的豆芽沒生得起來就爛掉了,他就真實地寫出了豆芽沒長出來的原因,他很傷心和失望,責怪自己沒照顧好豆芽寶寶,決定重新再生一次豆芽。那一次的習作,有骨架,有血肉,有情感。
五、勤練筆,培養習作興趣
在習作教學中我一直主張學生寫真話,寫心里話,寫想寫的話,不寫套話,不寫假話。我相信學生的表達能力是訓練出來的,經常給學生布置寫習作的任務。如果習作訓練僅僅限于每學期八次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每篇課文的課堂延伸我都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口頭表達后,課下再把它當成一次習作寫下來。學習古詩時,我會讓學生把古詩改寫成一篇短文,運用好自己合理的想象。有些故事性的課文我會讓學生續編故事。比如我上四年級上冊第22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我讓學生發揮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會發生什么故事。孩子的想象是豐富的,在課堂上只要老師加以適當的引導和點撥,他們的想象會超出的預料,學生完成這樣的小練筆猶如順藤摸瓜,水到渠成。我對他們這樣的小練筆要求不嚴,只是讓他們按自己的意思自由表達,長短不限,反而這樣的習作學生能寫很長。批改時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評語,很多孩子的小練筆都能得個“優”。學生的習作興趣得到了培養。這樣的小練筆穿插到八次大作文當中非常有必要。讓學生經常練筆,習作就沒有了畏難情緒,擴展了習作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善于表達并樂于表達。
六、結語
總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高層次的活動,它的成敗,也關系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母語的能力高低。這永遠值得語文老師潛心研究,終身探索。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羅文先.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J]. 科普童話,2020(26):74.
[2]吳煬妮.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有效策略[J]. 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03):39.
[3]魏水鳳.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A]∥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期)[C]. 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4.
[4]方美華. 低段寫話與中段習作有效銜接教學策略[J]. 新課程導學,2021(08):55-56.
[5]吳煬妮.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有效策略[J]. 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