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Editorial Department

胡介鳴 “14天”外交公寓12號空間展覽現場
2020年,一場全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社會被強制“停擺”。
隨著國內疫情的緩解,美術館、畫廊等藝術空間已基本恢復開放,展覽活動陸續重啟,在突然的暫停后,藝術行業正在復蘇。
但2020年必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也許會在今年發生轉折,“后疫情時代”對于文化的歷史情境、現實使命,以及未來走向的反思與構建產生持久、深遠的影響。
今年藝博會的固定周期被疫情打亂了節奏,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取消了香港展會(原定于3月19日—21日舉辦)和邁阿密海灘展會(原定于12月3日—6日舉辦),轉為線上展覽;弗里茲藝術博覽會取消了2020年弗里茲紐約藝博會。國內往年在4—6月舉辦的藝術廈門、JINGART、藝術成都等重要藝博會都遭遇了停辦或延期,而部分舉辦了線下展會的藝博會由于國際航運受阻及疫情防控的原因,多以國內本土畫廊和作品為主。
同樣的原因也影響著藝術機構展覽、公教活動的舉辦和呈現方式,線上展覽和公共教育是最為常見的選擇,也許這將鼓勵更多藝術機構發展線上展廳的建設。
疫情造成的失序和不確定性給現代人增添了新的焦慮,而這種焦慮也許并不會隨著疫情的緩解而消失,隔離期間的自我審視、對社交邊界的重新定義、對生命和死亡的探討……在疫情過后,繼續被思考著。
于我而言,我一直對視知覺系統之外的其他認知系統所傳導的信息特別感興趣,總想整合這些信息,構成一個新的體驗場所;或者說,以沉浸的方式,全方位地讓觀者進入,調動起各個敏感的神經。在開啟與封閉的各種環境中,捕捉信息并直接反饋,從而制造一種相遇,那就是人與城市之間、人與人之間,特別重要的是人與自身的相遇……
“14天”是一個特定的時間長度,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時間概念。我用這個時間概念來做展覽,在日常生活的中劃定出一個沉浸的、安全的、無干擾的時空,排除了額外的附加因素,進入創作模式。這是一種樸素的挑戰,一種退回原點的再出發。我排空了對創作的一切預設和期待,面對最基本的生活狀態進行感知和思考。這種工作方式在年初疫情爆發以后我宅家的日子中就開始嘗試并慢慢形成……
不論是“藝術當隨時代”還是“藝術進入歷史”,2020年堪稱歷史的轉折之年,無數的藝術家主動或無意識地參與了與疫情相關的創作,或任務、或宣傳、或歌頌、或投機……一時間“疫情展”成為了高頻詞匯,卻鮮有人認真聆聽身在疫情中心的同胞的內心感受……
博伊斯被韃靼人用油脂敷傷、毛氈保暖的方法救活的傳說很有趣。作為生命與救贖、傷痛與治愈的重要標志,油脂和毛氈在他后來的藝術作品中反復出現,這是有說服力的。熊貓賴以生存的竹子難道不是么?面對疫情,人類不是像熊貓一樣脆弱……
大家談到“內卷”,普遍以為是一種互相廝殺或者競爭的關系,但對于藝術這個領域來講,好像反而是好事情,可以讓藏家們和相關從業者們更加關注中國本土藝術機構及中國藝術家。而且在這一年期間,藝術家的創作也有了很大的飛躍,至少我們畫廊的藝術家是這樣的……
疫情期間強制關閉展覽空間,對我們來說不完全是壞事。如果是平常,我突然把畫廊關幾個月是不太現實的,可能外界會覺得我們畫廊是不是關門大吉。但因為我們成立不久,沒有那么大的經營壓力,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來思考。當然影響也不都是正面的,但至少沒有那么的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