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元 孔德銀 趙騰飛 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文化之于國家,有如靈魂之于肉體。體育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之一,其發展傳播規律自然蘊含于文化傳播的根本規律中。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全民健身已上升到國策層面,其發展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眾多領域,隨著時間的積累將會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1]。作為體育大國,全民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必將成為帶動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因此,如何引導和促進全民健身運動更好地發展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要想讓廣大民眾自覺參與到全民健身的行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便是讓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這種內驅力來自廣大民眾對全民健身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是文化自覺的基礎,是文化構建的重要一環,只有增強民眾對全民健身文化的認同,才能進一步增強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驅力。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于文化”[2]。文化作為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依靠橫向或縱向的傳承與傳播起作用,沒有傳播就沒有文化。文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樣性,為文化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驅動力。全民健身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展狀況和實施效果必然受到我國體育文化發展傳播狀況的影響和制約。全民健身文化包含于體育文化的范疇,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應遵循文化傳播的根本規律。
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少量的文化傳播有時只能觸及文化的表層結構,如物質文化,但如果傳播的力度和深度達到了文化結構的深層,引起了文化模式與社會性質的改變,便能夠實現文化變遷[3]。在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廣大民眾對于體育文化的理解必然會經歷從表層到實質這一逐漸深化的過程。具體表現在民眾在參與體育健身的行動過程中首先會滿足于物質文化層面,積極主動購買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器材,購買自己喜歡的運動服飾、運動鞋,報名參加各種體育培訓班等等。這些處于體育文化物質層面的群體有著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但這些參與意愿可能來自一時興起,或是從眾心理,如果不對這些群體的體育參與意愿加以引導和強化,他們的體育參與意愿便會逐漸喪失。因此,要達到使廣大民眾的體育參與意識從物質文化層面引領轉向深層文化實質產生的內驅動力的目標,就需要進一步增強體育文化傳播的力度和深度。而文化傳播作為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一種溝通人與人的共存關系的文化交往活動,它不僅受社會集團共同意識的制約,也受個人社會心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影響[3]。因而,我們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大眾傳播媒介的引領、體育明星效應、政府推動的文化傳播與交流、體育類建筑等物質景觀的感染、體育賽事和體育類節目的人文熏陶等多種手段和途徑來增強體育文化傳播的力度和深度,使體育文化能夠像禮儀文化、飲食文化等其他文化類型一樣深刻的融入廣大民眾的日常行為中,實現體育文化由外向內、由物質層面向核心實質的變遷。
傳播媒介是文化傳播的中介,伴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各種媒介以形態各異的鏡像淋漓盡致地向人們展現著娛樂、消費等方面的文化面貌[4]。當今社會,大眾傳媒深刻影響了社會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引導著主流文化的方向和社會輿論,是一個民族呈現或塑造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將全民健身文化更多的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展現出來,并能夠讓廣大民眾更容易接受和領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當今社會,通過大眾傳媒輸出的娛樂、消費文化對人們的沖擊幾乎無處不在,已經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實際生活中,對大多數人而言相較于參加體育活動,他們會更加傾向于參加娛樂活動或購物活動。這種現象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對全民健身文化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進行改進和創新,再增加傳播量的同時,更要注意提高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新聞報道中,將群眾體育報道與名人報道有機結合,更好地利用名人效應,巧妙借用名人的辨識度和關注度能夠增強相關報道在受眾中的滲透力,會使得普通的群眾體育報道更具看點和新聞價值[5]。
人既是文化傳播者,同時也是最活躍的傳播媒介[3]。因此,媒體工作者在做文化傳播工作時應當自覺擔負起傳播和弘揚體育文化的社會責任。在體育文化傳播過程中,新聞媒體人應該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及時發現我國群眾體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報道,發現問題要“關痛癢”“著邊際”,表達群眾的真實訴求,傳達廣大群眾“欲知、應知、未知的重要事實”,促使政府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體育服務[5]。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應當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文化傳承的功能,更加積極地弘揚和傳播體育文化。
政府推動的文化傳播與交流體現著國家對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視,政府的體制、機制、政策保障與支持對于體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想要更好的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實現真正的“全民”健身,達到全民健身的預期效果,政府應該在政策上給體育文化傳播企業、體育賽事運營組織等相關媒介一定的扶持和便利,為體育文化傳播之路減輕阻力、減少障礙,調動更多社會和民間相關組織的積極性。只有在政策驅動和大眾傳播媒介的引領下,全民健身才會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文化的傳播也會產生蝴蝶效應,我們要利用這一效應,就必須把握好學校教育這一關鍵環節,尤其是學校體育教育。孩子是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紐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學校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助推器。由此看來,學校對于孩子的教育深刻影響著家庭狀況和社會發展。開展全民健身,孩子必然包含其中,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主力軍。對孩子進行體育文化教育,傳播全民健身文化實施起來會相對簡單,而且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影響也會更深遠更廣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工作者能夠真正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認識到體育好、跑得快、跑得遠也是一種能力,在施教過程中認真研究和理解“體教融合”,使體教融合真正達到“以文化人、以體育人”的目的,讓更多孩子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6]。最終這些孩子的行為會有意地或無形中對自己的家庭產生影響,而這些家庭行為又會影響更多的家庭,乃至影響整個社會,促進全民健身局面的形成。
近年來,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以體育場館集群、體育特色小鎮、體育產業基地為代表的體育園區越來越多,通過吸引場館運營組織、賽事與娛樂公司、培訓機構等進駐,帶動體育產業及其關聯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體育產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7]。這些體育建筑和場地設施在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同時,更是一種體育文化的載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塑造著所在地的體育文化,它們的存在,使當地民眾將體育融入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可能。
建筑物的性質對所在地居民行為方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居住地有大型購物廣場時,當地民眾的購物行為會增加;居住地有美食廣場時,當地民眾外出就餐的行為會增加。同樣,當居住地擁有體育場館場地設施時,當地民眾的健身行為也會增加。因此,通過建造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體育建筑或場地設施,并像購物廣場一樣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定的服務和便利,以體育物質文化來帶動深層次的體育精神文化,促進當地全民健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傳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作為廣大民眾參與的一種行動,需要體育文化這種內驅力來調動和激發廣大民眾的參與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將體育行為內化為他們的一種生活行為方式。全民健身文化的發展傳播會對全民健身這一行動產生重要影響。因而,做好全民健身文化的發展傳播工作很有必要,可以通過以下路徑進行探索:① 通過提升體育文化的傳播力度和深度,達到實現文化變遷的目的;② 將大眾傳播媒介的引領與政府政策的推動相結合,做到軟硬兼施;③ 制造文化傳播的蝴蝶效應,把握好學校教育這一關鍵環節,貫徹落實體教融合;④ 科學推進體育建筑和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為體育文化的傳播和營造提供更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