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北京工業大學
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強的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所重視的程度,在這樣的前提下,普通大學生在中學時期所培養的體育項目需要一個平臺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他們非專業但是卻希望得到更加專業的培訓和競賽平臺,勇于表現自己,突破自己。體育的魅力在于拼搏和競爭,通過體育競賽他們可以獲取逆境成長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個人價值的體現等。高校普通運動隊是相對于“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而產生的非專業性隊伍,與高水平運動隊存在較大的差異,普通運動隊最大的特點是運動員系非專業運動員,她們在大學的最終目的不是體育競賽,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皆由此而產生,圍繞這個關鍵點,以北京和其他省市有代表性的高校普通運動隊展開調查和研究。
普通運動隊(員)的定義:依托教育部對“高水平運動隊(員)”的要求通過嚴謹細致的文獻分析和研究,對“普通運動隊”做出定義。普通運動隊(員)是指全日制高中(中職)畢業,通過全國統招統考且未降分被普通高等學校錄取的學生組成的代表學校參加體育競賽的運動隊(員)。
(1)選取北京、河北、浙江、河南10 余所高校普通運動隊為研究對象。
(2)數據統計分析法:利用問卷,高校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運動隊參加大學生各級別比賽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3)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期刊等為本文奠定理論基礎。
(4)專家訪談法:通過尋訪多位經驗豐富的專家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任何一個團隊沒有核心指導思想和方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種核心精神和指導方向是可以堅持發展下去的源動力。通過對普通學生、專家走訪和對文獻研究發現,以北京為例,北京市高校現有90 余所普通高校,其中28 所高校擁有高水平運動隊,高水平運動隊的定位明確、組織管理嚴謹,由國家層面起始直至學生層面,都賦予了核心思想的貫穿,反觀普通運動隊就相形見絀。大多數高校將普通運動隊定位為大學生群體運動的有力體現,但是很多普通學生無法區分高水平運動隊和普通運動隊的明顯區別,在她們的概念里只有“校隊”這個名稱,甚至除了成績突出的少數支隊伍都不知道有普通運動隊的存在。普通運動隊為什么成立?能否代表“學校群體體育”?因此明確的定位是制約普通運動隊發展的首要問題。
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管理,都要通過管理模式來進行。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導下建構起來,由管理方法與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等組成的管理行為體系結構。
1.普通運動隊的選材
運動員的選材是一支運動隊是否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因項目的不同所采取的選材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第一點是要發現人才。新入學的學生大多數具有很高的熱情和探知欲,如何能在學生入學第一時間發現人才并能成功吸引到他們是選材的首要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才能夠有后續的發展。據綜合調查計算,選材方式占比為:專項課選材58%、校內比賽選材30%、社團選材10%,學生傳播2%。群體基礎大項目大多依靠校內比賽和專項課選材,小項主要依靠專項課,社團輔助進行選材,另有一部分學生身兼多能,參加多種項目比賽。如何科學選材,成為阻礙大學普通運動隊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2.制度的建設和支持
從各高校制度建設模式中不難看出,普通高校對學校運動隊的關注程度體現在“校長杯”“朝陽杯”“陽光杯”等評比的重視與否。絕大多數高校體育部門機構設立的模式可以看出,“群體教研室”已經獨立成為一個管理機構。“群體”的概念很寬泛,與后勤、場館、工會組織、各級團委、學生會、社團等都構成一定程度交叉,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職工,幾乎涵蓋校內外除“高水平運動隊”以外的各類體育比賽。制度的建立以工作核心為基礎,大多數現行制度模式借鑒了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模式,但缺乏必要的支撐,相對較為松散。大多數是體育部門的內部制度而非校級層面制定,這樣的制度在同時與多部門產生交叉的同時缺乏說服力。
3.管理模式的探索
根據資料和調查顯示,現階段高校中普通運動隊以參加各類比賽為目標,存在長期訓練、有架構臨時組隊訓練,臨時架構訓練參賽并存的組織管理方式,在資金管理方面,在普通運動隊運行投入資金平均值為30 萬元,組隊時間長短決定支持的力度大小。在教師管理方面,分為“陽光杯”“朝陽杯”積分管理模式;訓練課時量管理模式;成績管理模式;課時與成績管理模式;綜合績效管理模式等,這些管理方式制定的出發點是基于管理層的工作重心,因此工作重心的改變也會導致管理方式的變化。在學生管理方面,不同的管理方式對團隊忠誠度、歸屬感、集體榮譽感、危機存續問題上必然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1.學生參與運動隊的動機
通過分析和調查,普通運動隊隊員40%左右在高中以前曾經有過2~3年專項培訓的經歷,參加過省級以上比賽的則是鳳毛麟角,很大一部分沒有專項經歷,甚至沒有運動訓練經歷。“從普通運動隊學生的反映來看,他們參與訓練并不太在意補助多少,更希望有一技之長和運動競賽獲獎能帶來獎勵學分、評獎學金等對自我發展和學業有幫助的優惠。”這種類型的學生對團隊的忠誠度是建立在學校層面建立完善的獎勵制度之上。因自身的價值體現和對運動的熱愛來參與團隊的學生相較忠誠度較為可靠,大學生活中的學業、戀愛、就業等因素和壓力會隨著年級變化逐漸使最初的動機消失。而前者占比超過后者。
2.學生團隊的流動性
對于沒有強力制度和資金支持的隊伍而言,“到了大學以后,除了每年的校運會,兩年一屆的省運會,基本沒有其它的比賽機會,一般有比賽就訓練,沒比賽就停訓。到了三年級又要準備考研或找工作,多數就放棄了訓練,造成運動成績難以提高、運動隊難于管理、優秀運動員流失快、整體水平上不去。”在競賽數據統計中大三和大四學生占比較低說明了這個問題的普遍存在。而常年占據名次榜的團隊學生則高年級學生占比超過了低年級學生,這是長期訓練和隊伍綜合管理價值的體現。流動性的高低與運動成績直接構成了反比。
在大學體育工作中,普通運動隊是學校體育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普通運動隊承擔各種省級市級、國家級、甚至國際級各種比賽和交流,普通運動隊的運行和保障是正面反映一個大學群體工作的重要指標。從前期的調查和反饋來看,普通運動隊在各方面存在很多特殊性,在開展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關系到高校普通運動隊是否能夠順暢健康的發展,下面就一些突出的問題做一些闡述和建議:
(1)核心思想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精神指導,不會因工作重心的轉變而改變。普通學生是學校體育的底蘊,學校體育的核心思想不應停留在表面的口號中,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并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感召是每一個學校體育人去實現和奮斗的目標,解決在國家逐步重視體質健康的背景下青少年現階段主動運動意識不足的問題。低年級通過教學手段快速讓沒有接觸過運動項目魅力的學生體驗個人、團隊競賽的樂趣;中年級提供更高的平臺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高年級讓他們形成運動的習慣;畢業后讓喜歡的運動成為可以伴隨他們終身的朋友,讓運動的回憶成為每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記憶。高校是學校體育最后一道防線,一所優秀大學的底蘊絕對脫離不了校園的體育氛圍!
(2)選材方面,核心是烘托出運動氛圍,讓普通學生知曉普通運動隊平臺的存在。首先,建立打通學生與運動隊之間的阻隔,建立能夠互相選擇的平臺。其次,在最初入校時結合大學生社交心理讓學生產生進入運動隊的動機,在教學課上介紹平臺,打通學生選擇的途徑。再次,依托入學運動會,與其他部門聯合開展校級體育分項目競賽,降低比賽難度,烘托競賽氛圍,同時推出平臺,從中選拔人才。長此以往,在學生中形成良性循環。最后,教學競賽也是可以產生良好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
(3)規則的建立依托于核心思想和目標方向,自上而下,規則保障團隊健康的運行和發展。由于階段性目標的不同規則也應進行相應的改變,但是,所有規則的建立和修改都應以審慎的眼光進行慎重的判斷,沒有經過時間檢驗的規則會大打折扣。因此,階段性的指導目標就尤為重要!能否將教師積極性調動起來,留住現代年輕人,就需要領導者更高的智慧和魄力來適時進行改變。良好的規則是協調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良好的橋梁,統一是第一要素,學校群體工作、普通運動隊的運行需要更多的部門來共同完成,因此規則建立必須遵循原則,才能將目標統一,力量集中。
(4)明確“指導教師”還是“教練”的問題。指導教師與教練的概念大相徑庭,這個問題其實和隊伍的核心指導思想息息相關,是學生自治還是教師管理為主的問題。“體育總局、教育部于2020年8月31日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中提到:“支持大中小學校成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制定體育教師在課外輔導和組織競賽活動中的課時和工作量計算等補貼政策。”有政策的支持,最終普通運動隊應是最初教師建立并管理,逐步過渡到學生自主管理,教師為輔,在普通運動隊中“去教練化”,由培養學生運動到學生主動運動的轉變。高校采取了社團聘任制、俱樂部制等很多種方式來逐步完成這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