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體育場館主要承接各種賽事活動,展開各類體育運動,然而目前我國體育場館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存在利用率不高、運營模式單一、常見虧損等情況,再加上管理體制不完善,管理人員匱乏等問題,在“互聯網+”常態下,這些問題尤為明顯,不利于體育場館的長期、穩定經營,如何較好解決,成為現下體育場館運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聯系實際分析“互聯網+”常態下體育場館運營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國科技、經濟等都有了較好發展,互聯網技術更為完善,為各行各業發展帶來極大便利。自2014年開始,《國務院46 號文》發布以來,全面健身、體育產業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互聯網與體育產業快速融合,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體育產業供給需求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營銷模式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下體育場館運營發展需求,必須要結合網絡時代特征做出轉變。通過將“互聯網+”與體育場產業發展相互結合,有助于進一步擴大體育消費與需求,帶動產業經濟發展,而體育場館作為服務于產業的機構類型,也能基于這一現狀,塑造一個全新的銷售平臺,產品訊息、客戶需求信息等,都能共享、互通,較好解決單一模式問題,場館場地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為客戶提供多樣化服務需求,避免出現供需不匹配的這一情況。除此之外,借助互聯網,客戶能夠從視覺上清楚了解場館介紹、器材配置情況和服務情況等,從直觀視覺上讓其了解體育場館,方便客戶更好選擇。在全民健身倡議下,現階段多數群眾都已經認識到鍛煉的必要性,對體育場館需求也明顯增加,因此在今后發展過程中體育場館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優勢,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高水平、高效率開發公共基礎設施的使用途徑,加快體育產業全面升級與變革。
“互聯網+”為體育場館經營帶來了一定發展機遇,相對的也存在諸多挑戰,雖然國家從政策、產業經濟等方便,已經予以體育場館一定支撐,但受到長久以來經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體育場館運營仍然需要面對諸多問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在長期經營過程中,體育場館運營,都處于一種缺少財稅政策保障的情況,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現經營危機。一方面,博物館、圖書館等一些與體育場館同樣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場所與文化設施,均會受到稅收優惠政策扶持,體育場館則不會,甚至與還需要承擔更多的稅負,這無疑是增加了體育場館的運營壓力,不利于其長久發展;另一方面,與文化及其相關部門相比,體育場館運營管理較少會受到關注,國家在財政上的補貼較少,甚至嚴重不足,在稅負與補助不足的情況下,體育場館運營很難維持,無法支撐其網絡化發展與轉變,不利于體育行業的整體發展[1]。
體育場館的管理與維護是最為主要的運營管理部分,同時也是網絡化運營的關鍵,尤其是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若是想要構建起現代化體育產管,就必須要有兼具運營管理知識、熟練掌握技術使用方法,對體育賽事、體育法律法規都有一定了解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然而,由于現階段我國體育事業本身就缺少專業的管理、維護人員,無法較好地對系統網絡、體育設施等進行維護管理,再加上管理團隊組織架構不夠完善,員工整體素質較差,無法構建起符合時代發展的智慧體育場館,影響到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在體育場館中的應用。
在未來,“互聯網+體育場館”勢必會成為一種趨勢,除了能夠直接獲取市場的動態信息以外,還會與其他行業之間構建關聯,實現資源共享,形成更有利于體育產業鏈發展的基本支撐。從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很難實現較為完全的資源共享,不管是時間、成本,還是現實狀況,在短時間之內都無法完全與其他恒業構建聯系,影響產業鏈構建,還需在今后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應對。
“互聯網+體育場館”屬于一種智慧模式,對于提高體育場館運營效率有著重要作用。就目前體育場館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整體結構布局存在不完善之處,其建設、發展往往以“倒金字塔”結構呈現,通常情況下都是為一些大型體育項目、體育活動、體育賽事提供針對性服務,缺少專門為社會群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場地與設施,導致體育場館存在一定的資源浪費情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育場館整體結構十分單一,功能較少,不具備綜合性,無法較好抓準社會群眾對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的多樣需求,是阻礙當前體育場館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近幾年我國體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體育場館數量明顯增加,為我國體育事業展開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部分體育場館運營都呈現虧損狀態,不利于其長久經營,還需結合“互聯網+”下的特點,合理制定運營策略。
由于體育場館主要是為體育賽事提供場地、場所,各類體育設施都較為完善,可適應多項體育活動類型,這些體育賽事整體規模較大,對體育場館有著諸多要求,增加了體育場館的經營壓力,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體育場館面臨轉型、升級,更是需要較多資金。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要予以一定補助,提供一些優惠政策,這樣才能加快智慧體育場館構建。首先,加大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投入,為其提供較為充足的體育經費,并且將其納入年度預算中,由于大型體育賽事舉辦與召開,不僅會帶動體育場館經濟,還會為當地體育行業、旅游行業、商業等帶來一定收益。因此保障體育場館經營,可增加體育賽事舉辦成功率,對于場館發展、城市發展都有著一定作用。其次,將“互聯網+”技術的融入,作為扶持重點,實現技術與體育場館運營的相互融合,構建智慧體育場館運營模式,以便于更為精準地提供相關服務,使其較好適應時代發展趨勢。最后,盡可能減免稅負,體育場館作為一項文化公共服務機構,也應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提供減免稅負的方式,以此增加體育場館運營所需要的資金,為其今后健康、穩步發展打好基礎[2]。
為了打造一支能夠適應“互聯網+”下體育場館管理運營工作的專業團隊,體育場館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從外部引入、內部培訓兩方面著手展開。首先,外部引入,就是要聘請專門的管理人員,這些管理人員既具備較好的專業管理、設施維護知識,同時又能夠較好掌握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對體育行業、賽事、運營等有著一定實踐經驗,通過這種方式提高管理實效性,打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管理團隊。其次,內部培訓,對于現有的管理人員,其本身較為了解體育場館的實際情況,雖然在能力上、管理運營思想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有著較多經驗,可根據管理人員的實際情況,展開針對性培訓,增加技術、運營模式、運營策略、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培訓,提升內部管理人員、各層級工作人員的綜合水平,幫助其成功進行轉變,為體育場館今后發展打好基礎。
人類體育文化,經歷了生存、安全、健身、時尚四個階段,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正處于健身與時尚階段,因此現下體育消費者通常都是更加追求精神層面享受,購買高端服務產品便是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對于人們生活有著直接影響。基于這一層面考慮,體育場館今后運營,還應利用互聯網思維及時進行轉變,構建起一個以休閑運動為中心的體育服務綜合體,在與其他行業相互合作的同時,發展上下游產業鏈,通過這種方式,帶動體育場館自身經營,增加經濟收益。比如,可以開辟出咖啡廳、按摩椅等一些娛樂休閑區,為人們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再比如可以增加、設置一些直播運動區域,利用大屏展示、網友互動等方式,打造更加能吸引社會群眾的良好體育運動環境,將旅游、時尚、金融、商業和廣告等多個行業,與體育產業相互融合,打造出一個蛛網狀的商業平臺,構建起四通八達的產業形態,最終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產業鏈,加快行業發展。
為了幫助體育場館改善以往經營中,存在的結構不完善、服務類型單一等問題,在今后還應對運營模式進行調整,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構建起“連縱共享”的整體運營模式,以全新形式適應當代體育發展。一方面,體育場館可依托周圍的社區、商務區,采用“渠道下沉”的營銷方式,與周圍各個社區之間建立起“連縱”“共享”關系,比如體育場館可以為社區提供一定服務,為社區賽事、活動提供場所,并做好相關運營工作,提高體育場館在區域范圍內的影響力與知名度,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既能夠達到宣傳目的,也有概率獲得一定的贊助費用,緩解變革、運營模式調整所產生的經濟壓力。處于商務區的體育場館,則是可以與物業開發共享開放區域,實現雙方的聯合運營,開通休閑場所、餐飲服務、商業資源服務等不同的服務類型,拓展體育場館的運營形式,使其結構從原本的單一型轉變為多樣化,更好地滿足社會群眾對體育場館的諸多要求,成長為不僅能為大型體育賽事提供專項服務,還能適應大眾需求,為體育場館發展開通道路。
綜上所述,現階段全面健身理念在我國已經得到深入發展,國民的健身意識更為強烈,對體育場館的需求也明顯增加,再加上互聯網的普及,均為體育場館運營模式變革、謀求發展新思路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體育場館在運營中主要面臨財稅保障力度不足、缺少專業管理人才、缺少體育資源共享、體育場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若是想要適應“互聯網+”時代特征,還需要通過加強財政補助、引入復合型管理人才、完善體育場館產業鏈、建立“連縱共享”運營模式等方式,優化運營策略,使體育場館能夠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