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馨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稻莊鎮人民政府,山東 東營 257336)
當下危險廢物處置不當造成的環境危害案例呈現出多發性的特征,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環境安全產生了直接威脅。同時,危險廢物的管理程度間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怎樣進一步優化危險廢物管理,提升危險廢物應急處置能力,是企業發展和政府監督管理中亟需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調查發現,部分企業日常生產中所形成的危險廢物和環評等相關合同標準存在狀況不符的問題,危險廢物運輸和處置單位質量參差不齊,加之部分企業對于危險廢物類型的評估不準,導致部分危險廢物沒有合理納入,比如廢包裝桶、試劑瓶、廢試劑、廢熒光燈管、廢鉛酸蓄電池等非生產性危險廢物。少數企業在實施環評過程中,沒有按照合同要求及時申報相關危險廢物類型,從而出現漏報現象。甚至還有企業出現危險廢物環評的漏評問題,從而無法及時申報。部分企業相關申報工作還存在不符合實際臺賬記錄的現象,對于危險廢物的數量和種類等都存在錯報、漏報等問題,比如某些不可回收小桶、含油含污泥小桶等存在網上申報量和企業實際臺賬不符或臺賬缺失的問題[1]。
調查發現,某些企業在處理危險廢物的過程中存在超期貯存、去向不明等問題。有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只是完成了處置合同的簽訂,實際卻以生產使用量小為由拖延處置周期。有的企業,以合同為保護傘,不關心危險廢物實際去向,部分企業甚至存在沒有簽訂相應的處置合同的情況。比如在2021年1月31日,山東諸城市發生了一起違法傾倒化工廢料事件,此案中犯罪嫌疑人租用閑置院落,用油罐儲存從外地私拉托運過來的化工廢液,趁夜深人靜時,順著油罐,沿著私埋的管道,在大門外的一個井蓋處進行偷排偷放。該事件造成了38人中毒,4人死亡,環境社會危害性極大。
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足,守法意識較弱,結合生態環境督察部門的調查反饋,企業缺少對于新法規的系統研讀和解析,導致在日常經營生產活動中依然存在危險廢物管理平臺納入率低、非法填埋傾倒等問題,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部分企業為節約項目生產成本,忽略了危險廢物處置工作;二是企業領導因為對于新法規各項要求認識不足,導致對于危險廢物嚴重危害性的意識淡薄,對隨意處置危險廢物造成的環境污染認識不夠;三是危險廢物管理法律條文不夠細化,各項處罰不夠明確,缺乏約束力和威懾力。
在近幾年發展中,對于企業危險廢物的監管力度愈加嚴格,相關行業在具體的監管控制中需要依靠公安、安全、住建、交通、市場監管等多個職能部門的配合,同時相關監管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之間尚未形成健全的聯動機制,導致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無法順利落實到基層生態環境工作中。對于危險廢物私下交易的打擊力度較低,無法發揮出有效的作用。加之,我國目前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嚴重不足, 也是導致危險廢物非法處置和利用問題頻發的原因之一。
規范企業對危險廢物的管理質量和處理水平,不但能夠幫助企業科學處置在生產經營中形成的存在較大危害隱患的危險廢物,提高企業的生態環境效益,還可以幫助企業有效減少各種危險廢物對有效空間的占據,縮減危險廢物管理儲存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對企業各種危險廢物實施規范化的管理,能夠保障危險廢物的處理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因不法個人和單位出現因操作不當或混亂而產生的二次污染等額外影響,同時也保障了企業負責人按照法律法規從事經營活動[2]。
近年來,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持續推進了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對危險廢物實施信息化管理、全過程監控、頂格處罰、司法移交等管理處置手段,促使企業不得不積極探索新的合規合法的管控模式。危險廢物管理與處置的科學化、效益化使的環境風險得到了有效管控,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有效改善,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也得到了更好地滿足。
總體來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入了發展的高潮期。為應對急劇增長的處置需求,在總體規劃上,要給危險廢物處置企業預留出行業空間,制定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和市場優先準入政策,鼓勵處置單位技術創新,努力構建產業循環鏈。危險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科技的發展方向,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全球經濟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危險廢物管理平臺是大數據時代的產物,可以對一定范圍內的危險廢物產生、轉移、處置等全過程進行動態管理,通過數據庫實現信息的共享和傳遞。以上海產業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平臺為例:上海市在試點危險廢物處置平臺模式基礎上,推出了《上海產業園區危險廢物管理辦法》,企業危險廢物采集平臺承擔著整個園區企業危險廢物的采集、儲存功能,規范的聯單制度,強化了對風險的管控。同時,借助現代化管理平臺可以針對危險廢物整體運輸中的各種細節指標實施信息優化處理,而駕駛人員同樣能夠準確把握車輛狀況,對當下運行質量問題進行合理規劃,及時處理各種問題[3]。
為進一步消除監管盲區,切實加強對危險廢物的聯合管控,建議建立定期會商、工作協同、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的工作機制,以生態環境、應急、住建、教育、衛健、公安多部門的聯合監管有效化解危險廢物風險隱患。從執法流程上看,危險廢物原有管理模式也需改進完善,從原本的“自掃門前雪”轉變為“全員大整治”:一是信息共享,聯合把脈。促進應急、住建等部門的涉廢隱患線索信息共享,進行聯合審查、聯合檢查,將隱患率控制在最低。二是整合力量,聯合行動。尤其是公安系統的介入,對涉廢案件的偵破、移交處置,對鏟除非法收集、利用、傾倒、處置危險廢物鏈條起了決定性作用,可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發揮危險廢物處置信息平臺優勢,協助網格中各個單位實施廢物分類、安全暫存以及規范包裝等工作,管控聯單及時登錄系統。依托平臺大數據信息,按區域推進小微企業集中收儲試點工作,改善危險廢物處置滯后問題,控制環境風險。探索通過循環產業鏈的形式將危險廢物變廢為寶,例如廢礦物油的處置:經專業的過濾提純可作為潤滑油的原料使用,平臺化的全過程管控,可以避免流向不明的問題。規范平臺管理的前提下,可提供定制化的專業服務,比如溫州市率先打造危險廢物處理云平臺,企業加入平臺,選擇生態環境管家服務,便能夠輔助企業準確鑒別各種危險廢物類型,指導規范設置暫存間,完善臺賬管理和危險廢物管理,幫助代填轉移聯單等[4]。
綜上所述,企業在日常的經營生產活動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危險廢物,從而威脅周圍的環境安全。針對該種狀況,需要企業結合自身狀況,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加強專業培訓,定期自查自糾,實現自我完善式發展。同時,環境保護部門要強化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全過程監管,優化危險廢物的儲存、收集、處置程序。在強化聯合執法、信息公開和社會參與前提下,幫助企業規范嚴格地落實各項處置措施,為危險廢物處置創造良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