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中農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服務部
今年以來,在市場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國肉羊生產穩定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全國肉羊出欄7059 萬只,同比增長7.4%;羊肉產量104 萬t,同比增長8.3%。為進一步發展肉羊生產,增強羊肉供給保障能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2021年4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我國肉牛肉羊生產發展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提出要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支持開展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布魯氏菌病等危害羊只健康的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要求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落實和完善免疫,為保證養羊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傳染性傳染病,是世界公認的對畜牧業危害最嚴重的動物傳染病之一。發病動物的主要表現是精神沉郁、流涎、跛行、臥地,口、鼻、蹄和母畜乳頭等無毛部位發生水泡,或水泡破損后形成的潰瘍或斑痂。該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法定報告的動物傳染病,是全球計劃根除的動物疫病,中國將口蹄疫列為一類動物疫病,也被列為強制免疫病種。
羊口蹄疫的發生可造成養殖戶經濟損失:包括羊只的死亡、生產能力下降(平均喪失生產能力30%),母羊的流產,控制疫情進行消毒、治療、緊急免疫以及人力支出等。
口蹄疫的主要傳入來源是患口蹄疫的動物、隱性感染動物(感染病毒的動物在感染之后的 28 d 仍然可以檢測到病毒)及發病動物的排泄物。口蹄疫也可以通過空氣進行傳播,患病動物呼出的氣體含有口蹄疫病毒,通過氣流將口蹄疫病毒傳送,健康動物吸入了帶有病毒顆粒的氣溶膠而發病,傳播距離可達至數十公里及上百公里。
羊感染口蹄疫潛伏期為3~8d,最長為14d,隨著環境的變化,潛伏期可縮短或延長,羊在感染1~3d 后出現病毒血癥,稽留4~5d。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的臨床表現較牛和豬輕,病變也較為輕微,口腔部位的水泡性病損也不明顯,水泡較小、其他并發癥狀如流涎和咂嘴不明顯,而且水泡迅即消失,因此不易被察覺。蹄部僅出現小水泡,恢復較快,很快消失,往往難以發現。蹄部因繼發性感染造成”脫靴”情況比較罕見。無繼發感染的病羊于10~14d 內康復。
成年發病羊的死亡率通常比較低,而發病羊羔死亡率高。病羊羔常不表現出水泡破潰等病程,常因心肌炎而死亡。懷孕羊發病時常發生流產。
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羊只不能清除病毒,可轉為攜帶者,其中山羊帶毒時間長達4 個月,綿羊的帶毒時間長達9個月,在特定的情況下,有可能成為新的感染源。
羊感染口蹄疫后,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嚴重病例的羊只可見大量流涎,呈引縷狀;仔細檢查可在口腔、蹄和乳房發現水泡及潰瘍;羔羊發生惡性口蹄疫時,通過剖解可見虎斑心,確診羊口蹄疫需要進行實驗室的血清學和病原學實驗。
最經濟有效的疫苗和最佳的免疫程序來預防口蹄疫。
免疫程序:初生羔羊60 日齡進行首免、30 日后二次強化免疫,而后每4 個月免疫一次,成年羊每年免疫3~4 次即可。
按照我國要求對患口蹄疫的感染動物要進行撲殺、無害化處理,所以發病羊只不能進行治療,只能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污染的環境及排泄物要進行相應的無害化處理和消毒滅源,確保病毒清除干凈。口蹄疫病毒對酸、堿性消毒劑極其敏感,所以可以利用過氧乙酸、氫氧化鈉等酸、堿類消毒劑進行消毒。
加強生物安全也是防控口蹄疫的重要環節,通過外防侵入,內防傳播,加強飼養管理,提升羊群的整體抵抗力,結合優質口蹄疫疫苗,按照科學程序免疫,口蹄疫可控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