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習琴/江蘇省寶應縣望直港鎮(zhèn)農業(yè)農村局 225811
非洲豬瘟是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必須報告的A 類動物疫病,在我國被列為一類動物疫病。該病最早在1921 年被首次報道,世界范圍內有26.6%的國家發(fā)生過非洲豬瘟疫情,自2018 年傳入我國后,引起了國內多個省市的疫情發(fā)生。
非洲豬瘟病毒最初被歸屬于虹彩病毒科,經過DNA 序列分析后,發(fā)現其兼具痘病毒和虹彩病毒的特點,最后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單獨列出,1995 年后非洲豬瘟病毒屬于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這一病毒的直徑為175 至215nm,核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結構,是線狀雙股DNA 病毒,有囊膜結構,外囊膜是雙層脂質結構,內囊膜來源于內質網膜,目前已知的非洲豬瘟病毒至少有8 種血清型。
非洲豬瘟病毒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較強,在PH 值為4 至13 范圍內時均能存活,在動物血液、組織或糞便中也能存活數月,感染動物屠宰后的肉中存在非洲豬瘟病毒,未完全煮熟的肉制品或生肉中該病毒能存活3 月,如果冷凍保存則可能存活數年。但該病毒的熱穩(wěn)定性較差,55℃下30 分鐘或60℃下10 分鐘即可殺滅該病毒。1%的福爾馬林6d 可以殺死非洲豬瘟病毒,2%的氫氧化鈉24 小時后能夠使其滅活,乙醚、氯仿等脂溶性消毒劑對該病毒也有一定的滅活效果。
非洲豬瘟病毒是目前唯一已知的核酸是DNA 的蟲媒病毒,其傳播方式分為三種,其一是野豬、林豬等動物感染了非洲豬瘟病毒后將病毒傳播給家豬;其二是由軟蜱叮咬家豬后造成疾病傳播;其三是家豬之間相互傳播;在我國后兩種是主要的傳播方式。主要的傳染源是患病豬、帶毒豬以及豬虱、鈍緣蜱等軟蜱。患病豬和帶毒豬的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機體內的各個組織器官內均有大量的病毒容易造成生產工具、生產場所的污染,健康生豬當接觸到被污染的工具和場所后,病毒經由口鼻進入機體,扁桃體和下頜淋巴結首先被感染,而后經由淋巴循環(huán)進入到各個淋巴結、骨髓以及其他臟器中,自然感染的條件下往往6 至8d 就會形成病毒性敗血癥。在生豬皮膚擦傷、黏膜損壞時病毒也能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進入到體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時如果注射器械上附著病毒或消毒不完全也能夠造成本病的發(fā)生。豬虱、鈍緣蜱等軟蜱是非洲豬瘟病毒的中間宿主,病毒可以在軟蜱體內存活較長時間,健康生豬被叮咬后而感染此病。目前,還沒有反芻動物、犬、貓以及其他動物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報道。
自然感染條件下非洲豬瘟的潛伏期為3 至5d,也有個別患病豬的潛伏期達到28d,人工感染條件下,潛伏期縮短為2 至5d。根據病程長短和癥狀的不同可以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病例。最急性型往往是在發(fā)病后突然死亡,觀察不到明顯的臨床癥狀。急性型病例表現為體溫升高,患病初期食欲無太大影響,隨著病程延長出現食欲減退或費絕,嘔吐,下痢,也有的患病豬表現為咳嗽,呼吸速度加快,四肢、耳部、下腹處的皮膚呈藍紫色,并伴有神經癥狀,轉圈,撞墻,共濟失調等。急性病例耐過后往往轉變?yōu)槁圆±《狙Y的癥狀會長期持續(xù),甚至有些耐過豬終身帶毒,慢性患病豬時長出現體溫升高、肺炎,且反復治療不見效,生長速度緩慢,消瘦,在飼養(yǎng)條件欠佳時還容易繼發(fā)其他疾病。
根據臨床癥狀可以進行大致診斷,但由于其臨床癥狀與傳統(tǒng)豬瘟較為相似,所以需要進行鑒別,如需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診斷標準實驗為動物接種試驗,即采集病料后,將病料分別接種于接種過豬瘟疫苗的免疫豬和豬瘟易感豬體內,如果兩個類型的豬均不發(fā)病則該病原既不是非洲豬瘟病毒也不是豬瘟病毒,如果接種疫苗的免疫豬不發(fā)病但易感豬發(fā)病且癥狀與豬瘟類似,則證明是豬瘟病毒感染,如果兩類型豬均發(fā)病且癥狀與非洲豬瘟病毒感染類似,則該病原為非洲豬瘟病毒。除此之外,也可是使用免疫組化法、免疫酶技術、紅細胞吸附試驗、熒光抗體試驗、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免疫熒光實驗等血清學方法進行檢測,或用熒光定量PCR 技術、多重PCR 技術等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檢測,以上方法均能較為敏感的診斷出該疾病。
由于非洲豬瘟病毒對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較強,其血清型和強弱毒株之間區(qū)別較大。該病的傳播速度又比較快,危害較為嚴重。所以發(fā)生非洲豬瘟疫情時不得私自用藥治療,而是應當采取措施果斷淘汰感染生豬或豬群,對其尸體、排泄物等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并對廠區(qū)進行嚴格的封鎖,封鎖期間要使用2%的燒堿溶液進行徹底的大消毒,任何生豬和豬肉制品均不得出入廠區(qū)。
目前,尚沒有非洲豬瘟商品化的疫苗可供養(yǎng)殖戶選擇,雖然從上個世紀60 年代開始,學者們就開始研究非洲豬瘟滅活疫苗,但是滅活疫苗不能很好的對強毒株的感染起到保護作用。而減毒活疫苗存在慢性感染的情況,有一定的風險。此外,基因工程疫苗、亞單位疫苗、核酸疫苗以及活載體疫苗也在積極的研發(fā)階段。2020 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國家非洲豬瘟專業(yè)實驗室成功創(chuàng)制處了非洲豬瘟弱毒活疫苗,目前正處于擴大臨床和生產性試驗的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商品化的疫苗上市,從而更好的預防非洲豬瘟這一疾病。
目前,對于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仍應當以預防為主要方針。首先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注意生豬圈舍和運動場的衛(wèi)生,及時的清掃糞污,避免糞污堆積產生有害氣體、滋生細菌,每周進行兩次消毒,消毒過程中要無死角,墻面、地面、棚頂、飼料槽、飲水器以及墊料等都要進行消毒。配制飼料時要注重營養(yǎng)均衡、全面,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提升生豬的抵抗能力,降低疾病的發(fā)生概率。另外,還應當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非洲豬瘟的檢測工作,當發(fā)生不明原因的生豬死亡時,應當立刻上報。新引進的生豬要經過隔離,隔離期間檢測2 次,均為陰性時可以認為該生豬為健康生豬可以混群飼養(yǎng)。在日常的飼養(yǎng)管理過程中也應當做好檢疫監(jiān)測工作,做到早發(fā)現、早確診,避免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將損失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