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守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畜牧獸醫服務站 223853
引發豬高熱病的因素有多種,主要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病毒、以及細菌和寄生蟲病混合感染導致,具有急性、熱性和高熱病性的特點。隨著我國生豬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發病概率越來越高,死亡率增加。為此,通過科學的防治措施能夠減少該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促進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豬高熱病在溫度較高的季節集中發生,尤其在夏季發病率高。病程時間一般為5d 到20d 左右,具有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等特點。豬場一旦發病,患病率在50%以上,母豬患病后流產,發病率達60%,流產率達40%。一般情況下,豬場發生豬高熱病都比較嚴重,可能整個豬群都染病,帶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消毒衛生管理不科學和封閉不嚴格的豬場發病嚴重,即使有完善的清潔和保健系統可能也會發病。此外,養殖場沒有定期注射疫苗或者不重視日常的保健也會增加發病的概率。在同一豬場中,大豬和母豬率先發病,經過兩天到五天之后波及全群,對斷奶仔豬和哺乳后的母豬危害最大,為此,應該加強對兩類豬只的日常保健和防疫工作,減少發病概率。
豬高熱病病理變化多樣,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器官,對氣管、支氣管和咽喉的損傷較大,可出現明顯的病理變化。不同養豬場的發病情況存在差異性,但從發病之初到結束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高熱階段,患病豬會出現流鼻涕和發熱癥狀,鼻涕呈現濃稠狀,體溫升高到40 度以上。病豬結膜出血或潮紅,皮膚發紅,在服用退燒藥之后可以正常進食,但第2d 又會出現反復發熱的現象。有時會出現便秘和腹瀉交替癥狀,糞便中有腸黏膜。病情經一段時間后表現為神經癥狀,伴有嘔吐,容易受到驚嚇,經過一周左右會蔓延給整個豬群。在患病的中后期階段,患病豬呼吸困難,皮膚出現多處紫色斑點,后肢麻痹。母豬患病后厭食,早產或流產。公豬患病后有睪丸炎,仔豬患病后呼吸衰竭,最后死亡。
豬高熱病主要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混合感染造成,如豬瘟和偽狂犬病可能導致感染病原,同時支原體感染也容易引起氣喘病進而繼發藍耳病。藍耳病病毒和圓環病毒病混合感染造成豬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引起繼發性感染。
剖檢病死豬會發現病變部位呈多樣性特點,胸腔和腹腔有大量的黃色積液和纖維素滲出,出血性肺炎,肺部腫脹變硬,肺部表面顏色不一,有明顯的病變。支原體感染嚴重的病豬肺部的心葉和尖葉呈現蝦肉樣實變。有些病死豬腎臟腫大,伴有出血點,肝臟和脾臟腫大質脆。消化道病變呈現纖維素性和壞死性腸炎。有些病死豬淋巴結腫大,腸道部位出現潰瘍,膀胱和喉頭粘膜有出血點。
5.1 嚴把引種質量關,加強免疫接種在引進豬種之前要觀察和檢疫,合格之后還要隔離觀察三周到四周,堅持每天測溫和臨床檢查,之后才能混合飼養。補免相關的疫苗,加強疫苗的免疫注射,制定免疫接種程序,接種鏈球菌、圓環病毒病、豬藍耳病和豬瘟病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在免疫接種的過程中,不能一次性注射多種疫苗,兩種疫苗之間的注射時間應該間隔5d 到7d,沒有任何不良反應之后才能接種第2 種疫苗。此外,在疫苗接種的前后兩天到三天,可以在飼料中或飲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電解多維,避免豬只出現應激反應,提高免疫效果。
5.2 強化飼養管理為加強對豬高熱病的防治,在養殖中應該加強對養殖戶相關預防知識的教學和培訓,制定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重視養豬場的消毒和管理工作,尤其是該疾病的高發季節,做好豬舍內的防暑和降溫工作,定期通風養殖場,保證圈舍的干凈衛生。為豬只提供充足的飲水,調控水溫,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養殖戶應該控制飼養的密度,采取分群飼養的措施,減少豬只出現應激反應。為不同年齡的生豬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選擇到正規廠家購買飼料,禁止喂養發霉變質的飼料,提高豬只的抵抗力。最后,做好日常的保健措施,可以在飲水或者飼料中加入黃芪多糖或者維生素、礦物質,能夠提高豬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疾病發生。
5.3 做好衛生消毒工作豬高熱病主要是由寄生蟲、病毒、細菌等混合感染引起。因此,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圈舍的衛生和消毒工作,定期清理圈舍的糞便,消毒養殖場,輪換使用消毒藥劑,防止細菌和病毒產生耐藥性。清除圈舍內的蚊蟲等吸血昆蟲,防止病毒通過傳播媒介傳播疾病。對患病豬的糞便采取無害化處理,可全面發酵消毒糞便,尤其在高溫季節增加消毒的次數,并且選擇刺激性和殘留較小的消毒劑,減少糞便中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對于確診的患病豬只,采取單獨飼養隔離對策,做好日常的飼料喂養管理,保證病豬及早康復。針對病死豬,采取無害化處理,可以深埋或者焚燒,避免豬高熱病的傳播和蔓延,防止病情的擴散。
5.4 合理用藥為防止細菌性激發感染,可使用抗菌類藥物來治療該病。在高溫季節,選擇中草藥拌料預防疾病,針對小豬,使用清瘟敗毒散和銀翹散等,嚴格按照說明書確定用藥量,在喂服5~7d 之后需要停藥7d 到10d,然后再繼續用藥,能夠提高豬只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此外,不同患病豬的染病癥狀也存在差異性,結合患病的原因選擇不同的抗應激藥物和抗菌素提高治療的效果。在用藥中堅持要量的合理性科學性,促進豬只早日康復。高熱病豬經過5 至7d 治療后改用胃導管投藥,可用消炎退熱藥加皮硝適量每天早晚兩次灌服,同時根據豬大小用胃導管向直腸內灌入3 至10 公斤清水,邊灌水邊抽動胃導管,隨水流一部分積蓄在腸道內的糞便可隨水排出,如果糞便堵在肛門口,獸醫可袋上一次性手套用兩個手指伸進肛門將糞便摳出來,因所灌的水一般都有少量暫時儲藏在直腸內,這樣直腸內的水一方面起到降溫作用,另一方面起到軟化糞便作用,連續操作3 至4d 病情即可緩解,體溫也可恢復正常。
高熱病是豬養殖業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死亡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豬的生長性能,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為此,應該分析該病發生的原因,了解疾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治療。加強日常的免疫接種,嚴格把控引種關,加強日常的消毒和衛生管理工作,合理用藥,減少疾病發生,保證豬只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