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海燕 荊玉偉/諸城綠安檢測有限公司 262200
1.1 生理性原因仔豬是指剛出生的小豬,體重一直長到30kg 左右的豬。新生仔豬的生理發育系統不夠完善,如胃腸消化功能不健全,食用不當的食物容易發生消化道感染。仔豬自身體溫調節能力差,怕冷,當外界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容易引起腹瀉。剛出生的仔豬缺乏先天免疫力,自身不能產生抗體,依靠吃初乳來獲得被動免疫,對外界的細菌病毒抵抗力較低,很容易導致腹瀉。
1.2 養殖環境原因仔豬的生存環境是產生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仔豬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高,當環境衛生出現問題時,容易滋生細菌,引發仔豬腹瀉。當溫度、濕度和風速發生變化時,仔豬會很敏感,因一時的驟變難以適應而導致腹瀉的發生。
1.3 飼養管理原因在生產過程中,合理選擇飼料是培育仔豬的關鍵。質量不合格的飼料和飼料營養物質配比的不均衡,都會影響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從而增加仔豬腹瀉的發生率。飼料的飼喂時間不當,投喂過量將會增加仔豬消化系統的負擔,導致腸道組織損傷,出現仔豬腹瀉的情況。飼料的管理工作也會間接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長時間受潮、霉變的飼料也會引起仔豬腹瀉。
1.4 應激性原因仔豬斷奶后,要與母豬分離,進入新群體后會有焦慮的情緒,再加上自然環境溫度、濕度、從母乳過渡到飼料的一系列變化,極易導致仔豬消化系統紊亂而發生腹瀉,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嚴重的則會死亡。
1.5 免疫接種原因根據免疫程序對不同日齡的仔豬適時進行免疫接種,從而減少疾病的感染率。在飼養過程中,很多養殖戶缺乏防疫意識,免疫工作落實不到位,操作規程不規范以及免疫劑量不足等原因,導致免疫的密度不高,免疫的效果不佳,不能為仔豬提供有效的預防保障。
1.6 傳染性原因
1.6.1 細菌性原因引起仔豬腹瀉的細菌有很多,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多發于1~2 月齡的仔豬,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仔豬紅痢是由C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多發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
1.6.2 病毒性原因引起仔豬腹瀉的病毒有很多,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能夠引起豬傳染性胃腸炎,該病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消化道傳染病,各種日齡的豬都可以感染。輪狀病毒可以感染各年齡豬,2~5 周齡的仔豬多發。
1.6.3 寄生蟲原因球蟲、蛔蟲和鞭蟲等寄生蟲能夠引起仔豬腹,多以20日齡以上的仔豬容易發生。豬孢子蟲作為一種常見的寄生蟲也非常容易感染。
2.1 加強飼養管理良好的環境衛生可以有效的控制仔豬腹瀉的感染。要保持仔豬圈舍的清潔干燥,舍內空氣新鮮,光線充足,減少應激因素的刺激,夏季應注意遮光和防暑降溫,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定期對圈舍及器具進行消毒。
做好飼料的管理工作,合理搭配飼料。保持仔豬飼料的營養成分充足適量,適合仔豬的口味并有助于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保證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
仔豬要盡早吃足母乳,獲得免疫力。如果母豬奶水不足,可用人工奶,使仔豬獲得所需的營養物質。
2.2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合理有效的免疫接種是預防仔豬腹瀉的重要途徑之一。嚴格按照免疫程序為仔豬接種疫苗,包括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疫苗;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輪狀病毒三聯滅活疫苗,大腸桿菌雙價滅活疫苗在仔豬出生的2~6周接種。
2.3 對癥治療細菌性腹瀉可以選擇一些抗菌藥物,如卡那霉素、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在皮下或肌肉進行注射;有的仔豬會出現不吃不喝且嚴重脫水的現象,這就要及時為其補充體液,立即口服或腹腔注射2%葡萄糖補液鹽,同時補充微量元素以提高療效。
病毒性腹瀉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只能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清潔消毒、防寒保暖等工作,預防控制腹瀉的發生。
寄生蟲性腹瀉需要做好驅蟲工作,仔豬定期服用驅蟲藥,如左旋咪唑、氨丙啉和三字球蟲粉等。還要搞好圈舍衛生,保持干燥通風,及時清理糞便,防止寄生蟲的滋生。
引起仔豬腹瀉的因素很多,應采取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養殖過程中,要對仔豬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精心護理。注意圈舍的清潔衛生,減少一切應激刺激,避免腹瀉的發生。一旦發生仔豬,要立即隔離分圈,合理使用藥物,及時治療,有效減少養豬業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