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延樂/河南省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454650
犢牛腹瀉是一種多發性疾病,剛出生犢牛容易發生腹瀉的情況,需要養殖人員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腹瀉持續時間較長,容易造成犢牛死亡。因此,針對犢牛腹瀉的現象,在犢牛哺乳期間,全面了解腹瀉的實際情況,找到犢牛腹瀉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秉承早發現、早治療方針,保證犢牛的健康成長,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1.1 飼養管理不科學剛出生的犢牛免疫力較低,飼養人員管理不科學會直接導致犢牛的死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在犢牛出生之后,應及時讓犢牛吃牛初乳。牛初乳可以提高犢牛的抵抗力,如果犢牛剛出生未吃牛初乳,免疫力就會下降,身體體質較差,容易感染疾病,提高腹瀉的幾率。
1.2 環境因素良好的環境對于犢牛健康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妊娠母牛在骯臟的環境中喂養犢牛,由于乳房不干凈,犢牛直接吮吸,容易感染腹瀉的狀況。此外,犢牛的生長環境要保持干凈、衛生,定期對犢牛生長環境進行消毒,并且要有足夠的陽光,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在白天將犢牛放在空曠的環境中運動,這也對犢牛的生長有積極的作用,能減少犢牛腹瀉的情況。
1.3 應激因素氣候的突然變化,養殖戶沒有對犢牛及時采取防熱、防風、防寒、防雨等措施,此時犢牛會受到突變氣候的刺激,也會引起腹瀉。此外,如母牛難產、長途運輸以及生長環境的變化,都會對犢牛產生刺激,使犢牛產生腹瀉的癥狀。
1.4 病原微生物因素
1.4.1 犢牛細菌性腹瀉犢牛感染病癥后有時很有可能不發生腹瀉,但由于喂養環境差,犢牛的身體抵抗力下降,繼而容易引起腹瀉,這是由于腸道菌群失去原有的平衡性導致。大腸桿菌也容易引起腹瀉,發現排泄物中混有血液,對犢牛進行體檢,以及時發現癥狀,及時進行治療。
1.4.2 犢牛病毒性腹瀉犢牛感染輪狀病毒或者冠狀病毒后主要的癥狀是腹瀉。犢牛感染黏膜病病毒也容易產生腹瀉的癥狀。通常1 周至半個月的犢牛容易感染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
1.4.3 犢牛寄生蟲性腹瀉犢牛感染隱孢子蟲以及球蟲等,很容易腹瀉。如果犢牛的體內有蛔蟲和絳蟲也會導致腹瀉。
感染性腹瀉可分為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與寄生蟲性感染,感染源不同,臨床的表現癥狀也不盡相同,治理方法也要有所差異,因此應對犢牛進行準確診斷。
病毒主要感染源為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及牛細小病毒。輪狀病毒主要針對剛剛出生七天左右的犢牛,且其發病率可高達百分之百,若護理不當或者與其他病毒細菌等造成多種感染,會造成犢牛死亡。由于輪狀病毒受限于小腸,所以發病表現為大量如水腹瀉,糞便黃白,由于此病毒經常混合感染,臨床發病癥狀通常并不典型。七周到十周左右的犢牛為冠狀病毒的易感群體,比起輪狀病毒,發病率略顯降低,但依然有過半的感染率,發病表現為糞便多,且呈現黑綠色與棕色,略微粘稠,且持續腹瀉時間長。牛細小病毒感染范圍略大,發病時也呈現出腹瀉的病癥,但由于這一病毒主要途徑呼吸道與消化道,所以其中一些犢牛還會有呼吸困難、咳嗽與流鼻液等發病表現。對于因病毒性感染造成死亡的犢牛,在解剖時,由于長時間腹瀉,尸體會呈現出明顯的脫水,腸管薄且透,且其中多為液體,小腸絨毛縮短扁平。
細菌主要感染源有大腸桿菌、沙門菌、魏氏梭菌和彎曲桿菌。大腸桿菌主要發病犢牛群為出生十天以內的犢牛,尤其是出生一到三天之內為多發期,一般具有散發性與流行性。這一細菌病原主要通過消化道與臍感染傳播,并且多種因素都可作為此細菌感染的誘因,發病時最明顯的癥狀是腹瀉,前期糞便為黃色且臭,后期為灰白如水腹瀉,混帶一定的血跡。沙門桿菌感染則具有地方流行性,發病范圍較廣,腹瀉時,糞便顏色不同,但伴隨血液與惡臭。魏氏梭菌多發于十日左右的犢牛,發病極為迅速,可造成猝死,前期為腹痛腫脹,后期為腹瀉。秋冬是彎曲桿菌感染的高發病時期,可通過消化道傳播迅速,一旦發病,糞便表現為如水棕色,伴隨惡臭。
對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犢牛腹瀉,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于感染性腹瀉中的病毒性感染,應根據流行病學原理,無論是對于單一病毒的感染還是多種病毒的混合感染,都要采用抗病毒類藥物,同時使用抗生素藥物防繼發感染,一些增強犢牛自身免疫力與防護力的藥物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服用。由于病毒具有較強的感染性,所以一定要加強對犢牛的管理,對病毒感染的犢牛做好防護工作,進行隔離喂養,因病毒死亡的犢牛尸體及時無害化處理。
對于感染性腹瀉中的細菌性感染,由于細菌性感染源的多樣性,要先根據發病表現與解剖結果進行初步的判斷,再結合病原體在實驗室檢測結果確定最終病原。對于大腸桿菌,可以采用氯霉素,新霉素,磺胺等藥物,還可以使用血清或者噬菌體,對已經感染嚴重的病犢牛進行全身輸血,還可以配合中醫療法,中藥處方:馬尾蓮、黃柏、黃芩、豬苓、澤瀉、車前子、米殼、茯苓、白芍、地榆、神曲、麥芽、山楂、石榴皮、黨參、當歸、熟地、甘草各十克,水煎,口服二到三次。對于沙門菌引起的腹瀉,可利用利特靈、磺胺二甲嘧啶及抗生素,切記不能同時使用,因為沙門菌容易出現抗藥性,所以在進行治療時只使用一種藥物,在沙門菌產生抗藥性之后選用另外一種抗生素進行繼續治療,一次用藥三天為最佳,最多不可超過五天。但是對于魏氏梭菌,國內尚且沒有有效療法,國外應用血清療法已經取得成功。對于彎曲桿菌,廣泛是采用支持療法。由于細菌具有傳染范圍廣且傳播力度大的特性,所以要在發現病牛的前期就進行隔離,及時處理病牛尸體,并且對健康犢牛做好保護工作,以保證犢牛的生長發育。針對養殖不當引起的腹瀉則相對容易治療,有些是飲食過量或者使用劣質飼料引起的腹瀉,及時減少喂養量或者對飼料進行更換即可。對于一些誤食有毒物質引起腹瀉的犢牛,要及時查清楚犢牛曾經食用過什么,找到有毒物質,使犢牛遠離有毒物質,對癥下藥使其慢慢痊愈。
對于養殖戶來說,引起犢牛腹瀉的原因多樣且復雜,病原包括多種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同時一些人為喂養不當也有可能引起犢牛腹瀉,這要求養殖戶要熟悉不同病原引起的不同發病表現,分析原因并對癥下藥,熟練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明白各種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并且做好預防工作,將犢牛飼養工作細致化,進行有效管理,對防病治病工作做到謹慎小心,務必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有效防止和減少犢牛腹瀉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