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勇/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12000
犢牛腹瀉是在牛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疾病之一,患腹瀉的牛生產性能下降、體重減輕,患病嚴重的病牛可因脫水或其他病原繼發感染最終導致死亡。犢牛腹瀉的病因經常被分為兩種,一種為非傳染性病因,常與犢牛日常的飼養管理有關,如食用過多母乳、操作人員不正確使用代乳、天氣變化過大等;另一種為傳染性病因,還可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蟲性三類,上述三類病因在臨床上常混合出現。由于犢牛腹瀉的較高發病率、病死率以及對牛生產性能的影響,被認為是制約肉犢牛健康養殖的重要原因。此外,低日齡的肉犢牛的長途運輸可引起更為嚴重的運輸應激綜合征,其常見癥狀有腹瀉和呼吸道癥狀。
在本文接待的病例中,內蒙古烏蘭察市某肉牛養殖戶從其他地區引進犢牛,其中一頭犢牛到家后出現嚴重的腹瀉癥狀,病情較為嚴重,因此對該犢牛患腹瀉病因進行診斷并提出了治療建議。
病牛為3 月齡西門塔爾犢牛,該養殖戶從其他地區新引進,同批次犢牛未出現臨床癥狀。該犢牛引進到場1d 后出現明顯的腹瀉癥狀,該癥狀已持續1d,對病牛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未見好轉因此尋求幫助。
病牛精神萎靡,體態消瘦,被毛雜亂,肛門附近粘有大量不成型的糞便,跪臥無法站立,眼睛失去光澤且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病牛送診時排便次數已經減少,糞便呈水狀,淡黃色,僅有少量的固體物質。對病牛體溫進行檢測,肛溫為37℃,低于正常溫度,此外體表觸診溫度也偏低,牛皮松弛,眼窩塌陷,已出現明顯的脫水癥狀。病牛呼吸頻率降低,呼吸深而沉。
采集病牛肛門拭子和腹瀉糞便送實驗室進行檢測。用牛腹瀉病原膠體金檢測試劑條,檢測結果為牛輪狀病毒和C 型產氣莢膜梭菌抗原檢測陽性,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冠狀病毒和隱孢子蟲檢測為陰性。
將肛門拭子用滅菌后的生理鹽水浸泡,旋渦震蕩后吸出液體備用。牛糞便用2 倍體積的滅菌后的生理鹽水稀釋混勻后備用。將上述樣品高度低溫離心后分別提取DNA 和RNA,之后分別進行上述5 種病原檢測。檢測結果與膠體金檢測結果一致。表明該犢牛腹瀉原因為牛輪狀病毒和產氣莢膜梭菌混合感染。
首先,由于該牛已出現明顯的脫水癥狀,因此先進行及時補水糾正酸堿平衡,采用靜脈輸液的方式給藥,注射葡萄糖溶液并添加氯化鈉、氯化鉀和碳酸氫鈉。同時給病牛用青霉素和鏈霉素治療細菌感染,病毒靈治療牛輪狀病毒感染。待牛脫水癥狀緩解后采用口服方式繼續補液,同時注射穿心蓮注射液和干擾素,口服白頭翁散進行治療::白頭翁45g,黃連、黃柏、炒扁豆、阿膠珠、滑石、焦三仙、秦皮、當歸、云苓、玉片各30g,白芍、防風、二花各20g,甘草15g,一天兩次。對病牛口服電解多維、黃芪多糖等增強免疫力,服用益生菌調節病牛胃腸菌群,期間不可使用抗生素。
由于該病牛是由引進犢牛時出現的問題,對此為該場引進犢牛以及相關疾病的預防提出如下建議。
5.1 犢牛引進現在大部分肉牛場的犢牛都從外地引入,一方面價格較低,另一方面認為牛品種要比當地要好。當地畜牧獸醫部門應加強對當地肉牛優質品種進行選種培育,保證當地肉牛品系的優勢。推薦以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方式進行肉牛的飼養。
在引進肉犢牛時首先不從流行有疫病的地區引進牛,這要求養殖戶要關注經常引進牛地區的牛疫病流行和發病情況。在購買犢牛時,觀察犢牛的狀態,可從外觀、行動、觸摸等方面進行。有條件的可在當地飼養一段時間后再進行運輸。運輸前,應注意預防犢牛運輸應急綜合癥,上車前兩天可將常見病或強免疫病的疫苗接種,待牛疫苗接種應激過后再進行運輸,此外,還要提供優質的飼料和干凈的飲水,可適當飼喂黃芪多糖和電解多維增強牛的抗病能力,抗生素拌料拌水防止細菌感染。運輸到場要先隔離飼喂,隔離時間以一月左右最適。牛下車后不應立刻補水,應過2~4h 候喂水,6h 后少量給予飼料,同時可補充少量葡萄糖、電解多維等,也可適量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隔離期間應對牛進行檢疫和抗體檢測,若抗體水平較低應及時補免疫苗,對于檢疫出疫病的牛應及時單獨隔離管理,進行病原檢測并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在隔離飼養后再進入育肥牛舍。
5.2 牛腹瀉病的預防在臨床觀察到牛出現腹瀉癥狀時應及時隔離病牛,適量應用止瀉藥如蒙脫石散等,最好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盲目使用抗生素一方面可能治療效果不佳,此外還可導致腹瀉犢牛胃腸道菌群失調加重腹瀉病情。此時應及時對犢牛腹瀉病因進行診斷和實驗室檢測,在確診病因后對癥對因進行治療。
日常管理中,應注意喂養方式。牛乳或代乳應溫熱后方可喂養,犢牛斷奶應采用溫和漸進的方式,不可突然斷奶換料。還要注意犢牛飲水安全,盡量飼喂干凈衛生的水,不使用井水、湖水等可能存在污染的水源。犢牛牛舍應做好防風保溫工作,定期清理糞便并消毒。飼養密度應合理,過度密集影響犢牛生長還容易導致犢牛爭斗等,不可將犢牛與其他日齡育肥牛混合飼養。
本次對內蒙古烏蘭察市某肉牛養殖戶新引進犢牛腹瀉病的病因進行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測,確診為牛輪狀病毒和產氣莢膜梭菌混合感染所致。由于犢牛出現明顯的脫水癥狀,因此在診療建議中首先對犢牛脫水癥狀進行補液補液糾正酸堿平衡的措施,同時對犢牛的病毒病原和細菌病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待犢牛病情緩解后采用口服給藥和拌料拌水的方式給藥,以減少對犢牛的刺激。同時建議加強對同牛群的犢牛的飼養管理。養殖采用了上述治療方法后反饋患病犢牛病情緩解,同群犢牛未發現相同的腹瀉癥狀。
對于采用引進犢牛的育肥的方法進行飼養管理的牛場,建議當犢牛出現病癥時及時隔離單獨飼喂。牛輪狀病毒、產氣莢膜梭菌等病原可通過與患病犢牛直接接觸,或帶有病原的污染物如患病犢牛的糞便、口鼻分泌物等污染墊草、飼料和飲水,易感犢牛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從而可感染。此外,發現牛群中的犢牛出現病癥后應及時進行診斷后方可治療,在本次診斷中養殖戶在未全面分析病因的情況下盲目使用氟苯尼考治療犢牛,導致犢牛病情未得到控制出現嚴重的脫水癥狀,延誤可最佳治療時期,所幸經脫水和對癥對因治療后犢牛病情緩解,否則極易造成犢牛死亡,應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