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麗/新疆吉木薩爾縣動物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831700
當牧場產道損傷(2%)、胎衣不下(5%)、子宮炎(5%)發病率高于標準時,牧場應開展產道損傷、胎衣不下、子宮炎的病因排查,并根據排查到的病因采取措施。
產道損傷、胎衣不下、子宮炎是新產牛常見的產科疾病,當新產牛發生產道損傷時,導致繼發胎衣不下發病幾率增加2.2 倍,直接繼發子宮炎的幾率增加2.1 倍。胎衣不下牛只較正常牛只繼發子宮炎發病率增加6 倍。當新產牛發生產道損傷、胎衣不下、子宮炎時,通常出現產奶量下降、采食量降低、體溫升高等異常表現。控制好奶牛產科疾病的發生,可大大提升奶牛胎次產量和繁殖水平,提高牧場經濟效益。管理規范的牧場,產道損傷發病率一般應控制在2%以下,胎衣不下發病率控制在5%以下,子宮炎發病率控制在5%以下。新產牛產道損傷、胎衣不下、子宮炎發病率的計算公式:當月發病牛只頭數/(當月分娩牛頭數-早產牛)×100%。
分娩管理:標準產欄應該保持干燥、整潔、寬敞、安靜、舒適的環境條件,配備常用設備器械、藥品等物資,盡量讓牛自然分娩,根據產犢的進展,適時科學助產。
2.1 產犢環境產犢環境必須干燥、整潔、安靜、通風、采光良好。產犢區域墊料厚度不小于15cm,保證墊料無雜物、干燥、松軟,每次產犢后必須將污染墊料、胎衣等清理并更換墊料。避免建立密閉產欄,產犢區域開放式為宜,使用欄桿圍擋即可,分娩牛只能看到其他牛只可緩解緊張應激。
2.2 適時檢查助產時機的把握非常重要,需要接產員有足夠的耐心和扎實的技術,過早的干預會導致子宮頸因擴張不足而撕裂。奶牛產犢過程中盡可能不去人為干預,讓奶牛自然分娩。當發現牛只具有產犢征兆后,建議轉入產欄待產,遇到雪、雨、炎熱及寒冷等極端天氣,待產牛產程達到胎膜漏出時,必須立即轉到產犢區域。接產員每15min觀察一次產犢進展,分娩牛出現或“三件不全”、頭胎牛超過2h、經產牛超過1.5h 產程無進展則需進行檢查,確認胎位胎勢是否正常,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進行助產。接產員一旦做出助產的決定,應按照助產流程進行操作。
2.3 接產助產檢查情況異常牛,根據具體異常情況鑒別,制定助產方案,確定助產前應做好人員手臂、接產器械嚴格消毒。做好牛只保定及人員防護,剪牛尾、清潔消毒外陰,校正異常胎位、胎勢,給予適當助產力量,不可強拉硬拽,非特殊情況禁止使用助產器。助產方向不正確及助產力度控制不合理,容易導致產道損傷、胎兒骨折等情況的發生。助產時,應直線牽拉胎兒直至頭露出來,再按骨盆軸的方向向下45°牽引拉出胎兒。需根據母牛的努責節奏來使用外力,切不可生拉硬拽。當發生倒生時,當胎兒臀部通過軟產道應快速拉出。助產過程中隨時關注子宮潤滑度,不定時灌注潤滑液(石蠟油)。接產器具使用后要消毒,助產鏈晾干放置,下次使用前要浸泡在消毒液中。
2.4 產后檢查胎兒產出后,應確認無雙胎、產道是否損傷、是否出血。牛體做產犢評分、產犢日期標識,以便于產后護理。
2.5 產后護理產后1h 內進行新產牛的第一次護理,外陰和臀部污染處用溫水沖洗并消毒。對高危牛(難產、雙胎、倒生、胎次大等)進行產后補液灌服、投鈣、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奶牛分娩疼痛,如有出血情況需要注射止血藥物。產后2h 內收集初乳,通過擠奶過程中的按摩,促進奶牛釋放催產素,加強子宮陣縮,促進胎衣排出。提高新產牛關注度,每日做新產牛護理,建議新產牛監控時間為12d,監控項目包括但不限于:精神狀態、乳房充盈度、TMR 采食量、瘤胃充盈度、子宮分泌物、糞便、體溫檢查等,并做好記錄,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
2.6 產前管理奶牛圍產期的生理代謝特點導致奶牛極易出現能量負平衡、低血鈣、內分泌變化和免疫功能抑制等問題,而低血鈣和能量負平衡都會加劇免疫力繼續下降,增加了奶牛患病的可能性。低血鈣會造成產后子宮平滑肌收縮無力,導致子宮恢復緩慢,最終引起胎衣不下和子宮炎發病率增加,據數據統計顯示,近70%的胎衣不下會轉為子宮炎。
2.6.1 日糧配方根據牛群實際情況設定日糧配方,保證營養均衡,計算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需求量及供應量,評估鈣磷比例。使用陰離子鹽的圍產牛群每周進行尿液pH 值檢測,合理范圍為pH 值介于5.5~6.5 之間。在做好日糧配方設計的同時,加強TMR制作過程管控,盡量做到理論配方、投放配方和采食配方“三方統一”,滿足奶牛均衡營養。
2.6.2 體況管控在干奶期、圍產期要進行體況評分,干奶牛體況控制在3.5~3.75 分之間。產前牛體況評分≥3.75 和≤2.75 的牛只建議使用飼料添加劑預防產后代謝疾病,減少產后疾病的發生。
2.6.3 分群飼養干奶、圍產牛群飼養密度控制在85%以內,有條件的牧場頭胎牛與經產牛分群飼養,為奶牛提供足夠的采食、活動空間和舒適整潔的環境,新鮮清潔的飲水,充足干燥的臥床墊料以及定期的臥床疏松和消毒工作。同時減少一切不必要的應激行為,給干奶、圍產階段的奶牛提供最舒適的條件。
2.6.4 圍產天數避免圍產天數過長或過短,根據凍精類型、奶牛胎次、季節、品種等因素,結合牧場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干奶轉圍產天數。研究表明,奶牛在熱應激期間懷孕天數會縮短,產犢時間會提前;性控凍精較普通凍精妊娠天數短;另外頭胎牛沒有干奶期,圍產天數可延長至28d,經產牛平均圍產天數保持在21±3d。
2.7 犢牛出生重經產牛犢牛出生重控制在38~40kg 頭胎牛犢牛控制在36-38kg 為宜。嚴格控制后備牛首配標準。科學選配選育,凍精選擇時注意考慮產犢難易系數一般≤7,防止胎兒過大,難產幾率增加、助產比例大。干奶圍產期日糧配比合理,避免奶牛肥胖,胎兒過大。合理控制干奶、圍產天數,天數過長易導致奶牛肥胖、胎兒過大。做好繁殖方案,提高受胎率,控制胎間距,保證胎次產量同時降低非正常干奶牛比例,避免因泌乳天數過長,造成奶牛肥胖,從而導致干奶、圍產、新產階段發病率升高。泌乳牛每月1~2次體況評分,產奶量低且體況評分>3.5分的牛只,及時分群、調群,通過調整營養配方調控體況。非正常干奶牛單獨飼養或飼喂高比例粗飼料降低營養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