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武,孫鵬飛
(1.山東省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 271100;2.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婦幼保健院,山東 濟南 250299)
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動脈型、脊髓型及混合型,其中以神經根型較為常見。我院用針刺推拿配合中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308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門診患者。男160例,女148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7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18年。
診斷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椎旁有壓痛,疼痛向下放射到肩背、前臂和手指,常合并分布區皮膚麻木,肌力減弱,持物無力等特點。壓頸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X線CT、MR示頸椎有骨質增生或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相應水平椎管有效矢狀徑變窄,硬膜囊受壓等。
針刺治療。風池、頸夾脊、天宗、肩井、骨髃、曲池、外關、合谷。穴位常規消毒,進針后施以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中間運針2次,每日1次。
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使頸部肌肉放松。首先施行理筋手法,采用揉法、滾法、一指彈推法、拿捏法、摩法,在頸部反復施術,并以疼痛沿各經放散,點按有關穴位(同針刺取穴)以解除局部肌肉痙攣,再以指壓、彈撥法在有硬索和壓痛點部位施術治療,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而消除腫脹,分解粘連。然后在拔伸牽引下,施行定點旋轉復位法,此時可聽到彈響聲,最后以肩背部擦法結束治療。每日1次。
中藥內服。用活血舒筋方(自擬)。白芍15g,威靈仙15g,川芎12g,葛根20g,木瓜15g,紅花10g,雞血藤15g,桂枝9g,甘草6g。風寒痹阻加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血瘀氣滯證加熟地黃、當歸、桃仁,痰濕阻絡證加白術、天麻、茯苓、橘紅、白術,肝腎虧虛證加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先煎)。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
兩組均治療10天為一療程,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能參加一般活動。有效: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減輕,可從事一般輕體力工作。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治愈233例(75.6%),顯效70例(22.7%),有效0例(0%),無效5例(1.6%),總有效率98.4%。
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內因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外因是風寒濕邪痹阻經脈、部經氣不通、氣滯血瘀、血不榮筋。
針刺選穴以頸夾脊穴及局部腧穴為主,并結合疼痛麻木部位穴位,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消炎鎮痛。推拿可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時消除受損部位的代謝產物,減輕對神經根刺激。中藥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活血舒筋方中葛根解肌舒筋止痛,川芎、紅花、白芍活血化瘀,雞血藤、桂枝、木瓜舒筋活絡,甘草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可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