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芬,張 玲,葛小蘭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中醫醫院/蘇州市吳江區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蘇州 215200)
痛經為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的周期性痛引腰骶或小腹疼痛,嚴重者劇痛至昏厥[1]。臨床分為原發性痛經及繼發性痛經,以原發性痛經常見。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生殖器無明顯的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腹痛的同時常伴隨惡心嘔吐、頭暈、乏力、頭痛、腰腿痛、腹瀉等,月經來潮前或來潮后均會出現,持續時間可達72h[2-3]。調查顯示,原發性痛經在大學生中發病率高達50.00%,疼痛難忍者占比29.00%,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4]。本研究用穴位貼敷治療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治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研究組年齡13~47歲,平均(30.12±4.12)歲;病程1~35個月,平均(24.27±5.25)個月。對照組年齡13~48歲,平均(29.81±5.35)歲;病程1~36個月,平均(23.92±5.2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婦科學》相關標準[5],分型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為標準,為寒濕凝滯型;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③經婦科檢查、B 超等輔助檢查生殖器無器質性病變;④簽署知情同意書;⑤以往月經規律,初潮1年以上,周期為21~35 天,經期3~7 天。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肺臟疾病,血液學病變,腎臟病變,肝臟病變,原發性心血管病變;②子宮畸形、處女膜閉鎖、宮內節育器等需要手術;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④精神障礙及無法正常溝通。
對照組給予西藥。用對乙酰氨基酚片(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H21020448)0.3g,每日根據病情間隔4~6h重復服1次,24h內不得超過4次,進行飲食及情志調理。
研究組給予穴位貼敷。延胡索、細辛、白芥子、當歸、五靈脂,按一定比例磨成藥粉,用少量新鮮姜汁將藥粉調制膏狀,取神闕、關元、腎俞、腰陽關、子宮5個穴位,分別于經前1周和月經第1~3天內每穴各貼敷1次,每次4~6h,連續治療3個月。
痛經癥狀評價標準: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加1分,腹痛明顯加0.5分,坐臥不寧加1分,休克加2分,面色蒼白加0.5分,冷汗淋漓加1分,四肢厥冷加1分,需臥床休息加1分,影響工作學習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暫緩加0.5分,伴腰部酸痛加0.5分,伴惡心嘔吐加0.5分,伴肛門墜脹加0.5分,疼痛在1天以內加0.5分,每增加1天加0.5分。
疼痛持續時間。
臨床癥狀評價根據經量減少、經色黯、夾有血塊、手足不溫的無、輕、中、重依次計為0分、1分、2分、3分。
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服藥后積分恢復至0分為痊愈。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痛經臨床癥狀積分減少1/2為顯效。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痛經臨床癥狀積分減少1/2~3/4為有效。腹痛及其癥狀無明顯改變,痛經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4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積分、疼痛持續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積分、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積分、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痛經癥狀積分(分) 疼痛持續時間(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8.59±2.194.57±1.43*2.57±0.73 1.14±0.37*研究組 30 8.47±2.162.02±0.65*2.67±0.79 0.58±0.14*t 0.214 8.892 0.509 7.753 P 0.832 <0.001 0.613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經量減少、經色黯、夾有血塊、手足不溫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經量減少、經色黯、夾有血塊、手足不溫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經量減少、經色黯、夾有血塊、手足不溫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例 經量減少 經色黯 夾有血塊 手足不溫研究組治療前 30 1.74±0.51 1.77±0.53 1.71±0.50 1.62±0.43治療后 30 0.88±0.21*△0.85±0.19*△0.91±0.27*△0.64±0.19*△對照組治療前 30 1.75±0.52 1.76±0.51 1.73±0.48 1.64±0.46治療后 30 1.17±0.32*1.24±0.37*1.35±0.39*1.16±0.31*
兩組臨床療效及復發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及復發比較 例(%)
兩組均無明顯用藥不良反應。
原發性痛經的發病與催產素(OT)、血管加壓素(AVP)、前列腺素(PGs)引起子宮收縮異常有關。因月經期子宮內膜碎片過度釋放PGF2α,作用于子宮肌層或螺旋小動脈壁PGF2α受體,引起子宮收縮異常,升高子宮壓力,導致之宮內膜缺血、缺氧,肌層過量堆積酸性代謝物,對神經元進行刺激而引發疼痛[7];OT 可直接作用于子宮肌細胞,并作用于細胞內生化途徑,致使子宮收縮異常,同時,OT 能刺激釋放和合成 PGF2α,增加 PGF2α水平,而PGF2α也會刺激PT釋放,反復循環,加重子宮收縮異常,加劇疼痛[8-9];AVP 可作用于子宮V1加壓素受體,刺激子宮收縮,增強子宮肌層活動,尤其可促進子宮肌層小血管收縮,促進子宮缺血,加劇疼痛[10-11];亦有不少研究認為,心理、社會因素、雌激素、孕激素、鈣離子水平、遺傳因素等也與本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12]?,F常通過對乙酰氨基酚、避孕藥等緩解疼痛,但不可能徹底治愈[13]。
原發性痛經屬中醫“經行腹痛”范疇。多由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外邪侵襲,臟腑功能異常所致[14]。情志不暢,累及肝臟,肝郁氣滯,無以血行,又經期食生冷、復感寒邪侵襲,寒客沖任,氣血凝滯不暢,不通則痛;先天腎氣不足,精血虧虛,精虧血少,胞脈失養,致而疼痛[15]。中醫的穴位貼敷療法是在中醫基礎理論、臟腑學說及經絡學說指導下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在相應穴位處給予藥物刺激,激發經氣,調動血脈功能,藥效成分經透皮吸收進入經絡,運輸至全身治療疾?。?6]。穴位貼敷給藥系統獨特,避免胃腸道消化酶的破壞及臟腑首過效應,作用時間長,可持久維持血藥濃度,經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應,療效好[17]。延胡索、細辛、白芥子辛溫,善走散,可通絡、止痛;當歸調經止痛,活血補血;五靈脂化瘀、活血止痛;神闕行于十二經脈之間,網絡周身,與女子月經、胎孕生理密切相關,具有蓄溢經脈氣血的作用;關元穴為“女子畜血之處”,有通溫胞脈、調理沖任的作用;氣海穴有調經固經,益氣助陽、培補元氣的作用;腎俞穴可強腰利水,益腎助陽;腰陽關、子宮為奇穴,主月經不調、腰骶疼痛,共同作用于皮膚,發揮穴位刺激及藥物療效的雙重作用[18]。
穴位貼敷治療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可緩解疼痛,減少疼痛時間,改善臨床癥狀,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