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金,朱 文,黃 麟,夏秋榮,余 波
(1.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2.重慶醫詠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重慶 400030)
類風濕關節炎(尪痹)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腫痛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高致殘率。早期對病情的有效控制是預防殘疾的主要措施。然而由于類風濕關節炎起病緩慢,反復遷延不愈,患者不會選擇一直住院治療,所以離院后的持續監控與治療就對病情控制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患者離院后的自我評估不準確、門診治療不及時、疾病全程管理不到位,造成了患者診療信息零散、治療不連續、病情控制差等。本項目通過依托現有在研的RA智能體征采集系統(便攜式RA測量儀+手機量仔APP)并完善中醫模塊,收集患者信息,實現醫生遠程為離院患者適時提供用藥調整、隨訪管理、慢病指導,幫助RA患者進行慢病管理,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通過自行研發的便攜式RA測量儀加手機量仔APP采集患者數據,測量儀與APP采用藍牙模式連接。
便攜式RA測量儀具有體積小、便于攜帶、價格低等優勢,其主要通過無線智能傳感器+智能手機+互聯網相關技術。針對壓痛關節,采用壓力傳感器檢測受壓關節的壓痛值;針對腫脹關節,采用軟帶+磁阻角度傳感器的設計方案,利用軟帶在測量不規則物體中具有的優勢以及磁阻角度傳感器具備測量轉角的特點采集患者小關節處的外圍尺寸;利用球囊測量握力大??;利用大氣壓、溫濕度傳感器采集患者皮溫等指標,并將數據適時匹配上傳至服務器。
量仔APP是與RA測量儀配套的軟件系統,分為患者端及醫生端。患者端采集信息板塊有關節評估、活動感受測試、癥候分析測試、DAS28P評估等板塊,分別收集不同的信息和數據。醫生端可同步收集患者的信息,并可在線實現辨證分型及遠程處方調整等。
關節評估:通過患者直觀感受在APP上分別對顳頜、肩鎖、肩、肘、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髖、膝、踝的關節別進行疼痛及腫脹的自我評估,疼痛及腫脹程度分別分為正常、輕微、中度、重度4個級別,評估后數據保存上傳。
活動感受測試:根據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健康評估問卷(HAQ)的研究[1-2],改良設計活動感受測試自評量表,共計16題,包含對關節活動度、晨僵時間、類風濕結節數量、皮下結節位置等指標進行有效測評,評估后數據保存上傳。
癥候分析測試:根據201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類風濕關節炎病證結合診療指南》中對尪痹常見癥型診斷標準[3],設計包括關節疼痛類別、疼痛時間、疼痛性質、皮膚顏色、關節特征、飲食情況、小便情況、伴隨癥狀、舌苔標識等選擇性問卷,全卷共計16題,同時對患者舌苔表述不準確的可附加上傳自己舌苔照片,供醫生修正患者問卷使用。根據上面的評估,可基本完成患者的中醫癥型分析(風濕痹阻、寒濕痹阻、濕熱痹阻、痰瘀痹阻、瘀血阻絡、氣血兩虛、肝腎不足、氣陰兩虛共8型),評估后數據保存上傳。
DAS28測試:患者對近期病情進行自我總體評分,同時錄入近期紅細胞沉降指標,系統自動導入關節評估疼痛、腫脹關節數據,通過以上3項數據得出DAS28測試結果[4],測試后數據保存上傳。
單次數據:患者每次測量完畢后均要生成一次完整的數據,根據計算公式可有效得出患者該次測評的DAS28疾病活動度評價、中醫癥候分型。
連續數據:患者多次數據可生成HDAI趨勢圖、CDAI趨勢圖。
通過單次或多次的數據比較,患者和醫師均可直觀的了解患者疾病控制趨勢,并對患者分成“正常治療階段、用藥調整干預、需回院復診”3類。①正常治療階段:疾病活動度較低,病情總體可控并向好的方向發展,可維持原有的治療方案;②用藥調整干預:疾病活動度較前無明顯改善,疾病控制欠理想,可根據中醫癥候分析及既往用藥情況在線為患者調整藥物及健康指導;③需回院復診:疾病活動度較高,病情控制不理想,及時提醒患者盡快來院就醫。
RA智能體征采集系統是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實現了患者院外自行檢查、醫務人員遠程指導、患者數據全程管理。項目研究初始階段收集了100例類風濕關節的數據及用戶體驗,同時對10名醫務人員進行使用感受及改進意見征求,患者及醫務人員總體滿意度較高,對尪痹患者長期慢病管理非常有效,且醫務人員及患者操作簡便。